这是一个“与癌共生”的时代。
日本每2人中就有1人一生中可能患癌,每3.5位死亡者中就有超过1位是因癌症而去世。同时,癌症患者的5年整体存活率已经超过60%。
癌症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应该如何正确对待?怎样才能患癌却颐养天年?又该以什么样的态度走向人生终点?
《你不是病人——来自癌症哲学门诊的处方笺》是日本著名癌症病理学专家、癌症哲学门诊创始人樋野兴夫教授的一部重要的癌症科普类著作。首先从病理学的角度解释癌症是什么、如何诊断、治疗动态以及如何看待癌症的预期生存时间等问题;其次介绍癌症哲学门诊的创办初衷和理念,如“得病,但不是病人”“伟大的多管闲事的精神”等,向癌症患者、家属及他人提供了一个思考人生意义及使命的全新视角;最后是20个诞生在咖啡桌上的小故事,记录了这些癌症患者从患癌到走出阴霾这样的人生剧变中获得的经验和感悟,并附有樋野教授的赠语。
展开
——唐丽丽,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康复科主任医师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樋野教授发起成立癌症哲学门诊,提出“与癌共生”,探讨如何发挥医学人文的力量,而非以纯药物和技术性的医学去面对和支持肿瘤患者。这是“全人照顾”理念的践行,为患者提供了身体的、社会的、心理的乃至心灵的多个层次的关怀。这才是真正的医学!
——宁晓红,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缓和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当我们有机会倾听患者的生命故事,进而提供相应的医学帮助时,这样的过程是临床医学及医学教育的重要实践,是应对医学人文需求的积极举措。医护人员患病后对医患身份的重新审视,病友之间的“同病相怜”,朴素的互助情感,医疗沙龙带来的那份守望,都能透过书中的故事强烈地被读者所感知。生命的故事,永远在延续。这些诠释疾痛经验的故事,指向了医学真正的核心。
——李飞,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清楚记得获悉父亲患癌之后的几个月,全家人处于一种难以言状的恐惧和绝望之中。我猜想父亲内心一定经历了无比的苦痛,但他却表现出了惊人的镇定。如果那时候我手边有这本书,一定会如获至宝,学习如何与父亲更有效地交流。
——曹晖,北京大学国际经济系89级校友
如今癌症发展的普遍化和年轻化趋势,使它有可能成为一种终身相伴的疾病。那么,如何在患癌之后,仍旧过一个“人”而非一个“病人”应有的生活,樋野先生发起成立的癌症哲学门诊·医疗沙龙提供了这样的一个精神园地。
——陆六六,PayPal中国商务业务部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