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以1945年至2000年为时间节点,多维度解读了战后初期的日本,经过政治起伏、经济复苏到社会繁荣,最后进入发展瓶颈期的历史进程。
★ 对于历史我们心存敬畏,对于历史问题《平成十二年》严谨求实,通俗易懂,不掩饰、不夸大、不诋毁。
★ 日本是一个很善于吸收借鉴的民族。中国人研究日本已经不能只看《菊与刀》,日本人解剖中国也不再只盯着《阿Q正传》,《平成十二年》恰好为此提供了一个契机。双方都在进步,都在为寻找新方向而努力,愿以邻为鉴,可知兴衰。
★从1945年8月15日凌晨日本国内的叛乱到粮食危机、东京审判;从日本经济复苏、重返国际舞台到伊奘诺经济繁荣、中日关系正常化;从美国上将麦克阿瑟、日本文化名人三岛由纪夫到“老爹”首相村山富市。《平成十二年》对日本近代历史进行了全景式展现。
《平成十二年》是一本介绍日本近代史的大众历史读物。作者以严谨的治史态度和轻松的文学语言,以1945年至2000年为时间节点,介绍了战后初期的日本,经过政治起伏,经济复苏到社会繁荣,最后进入发展瓶颈的历史进程。
历史需要一定的空间来回味。公元2000年,恰是日本平成十二年。千禧之年,千年一遇。许多人在这一年都有不平凡的经历,国家也是如此。诚然,我们不能忘记历史,要时刻保持警惕,但我们的思想不能停留在以前,不能被思维里的高墙包围。
日本是一个很善于吸收借鉴的民族。中国人研究日本已经不能只看《菊与刀》。日本人解剖中国也不再只盯着《阿Q正传》。双方都在进步,都在为寻找新方向而努力。愿以邻为鉴,可知兴衰。
1945年8月15日凌晨的叛乱
1945 年的日本就像电影《海角七号》中的那段配乐一般哀婉、忧伤。一个自诩将给亚洲带来“繁荣”的帝国倒下了,它拼命挣扎了几下便轰然倒地。
当年8 月15 日,天气晴朗,日本人将迎来一个特殊的时刻,全国的报信人都在飞奔,从城市到乡村,满街乱跑发布号外:“天皇陛下今天要放送玉音[1] 啦!”听到的人都无比惊奇,感觉大事将临。因为日本自首位天皇登基以来,不曾有哪位发表过全国讲话。这样的第一次怎能不令人激动?地头的农民放下手中的锄头,聚集到破烂收音机前;城里有的小商贩则干脆抽出刀来,做好切腹准备。军方最近一直在宣传“一亿玉碎”计划!或许天皇即将发出倡议,让大家一起……
[1] 玉音:此处专指日本天皇的言辞,其语法从汉语文言文改造而来,只有天皇、少数皇室成员及天皇的专属翻译官能够学习。因此,在玉音放送时,一般日本人无法完全听懂其内容。
其实,当人们揣摩玉音内容的时候,一股暗流正在涌动。这玉音能否顺利放送还是个问题。
就在前一天,14 日上午10 点50 分,日本召开了战时最后一次御前会议。主和派与主战派数日来争执不下的局面,未有丝毫变化。而且主战派大臣的演技有所提高,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军令部部长丰田副武和陆军大臣阿南惟几都声泪俱下地表示,除非有条件投降,否则就要“继续作战,以死求活”。对此,裕仁天皇不时用白手套擦拭着脸颊上的泪水,似乎在予以配合。此刻,大家都心领神会,摊牌的时刻已经近了。
首相铃木贯太郎早就准备好了,他曾任天皇的侍从长,在“二二六”兵变中被乱枪打成重伤,侥幸活命,却仍敢担负重任。他站起来直接走到天皇面前请求“圣断”。裕仁做出了大家难以接受的决定:接受《波茨坦公告》[1] ,带领日本走投降程序。然后,裕仁要求内阁迅速起草《终战诏书》,由他亲自站在麦克风前向国民发出呼吁。负责起草诏书的大臣们赶紧去编词了,而另一批人也开始行动了。14日晚上10点多,裕仁在自己认可的诏书上签字、盖印。晚11点25分,裕仁来到宫内省二楼会议室录音。他径直走到麦克风前,问:“说话时声音应该多大?”情报局总裁[2] 下村宏回答:“用圣上平常讲话的音量便可。”说罢,下村宏举手示意隔壁的工作人员开始录音。裕仁虽然事先练习过,但毕竟不专业,还是有点儿紧张。八分钟后,他读完了。声音有点儿小,还有些地方念错或漏念了。他问:“行吗?”下村宏答:“很好,只是有几处没读清。”
《平成十二年》把一些重大的记事和关联人物,深入浅出地描绘得活灵活现,既有场景感又有趣味性,对于不爱读枯燥史书的读者,实属难得的“教科书”。不论您是“亲日派”,还是“反日派”,哪怕是“知日派”,都能在此书中找到您想知道的史实。
——《歌舞伎町案内人》作者 李小牧
《平成十二年》这面镜子不但让你看懂日本,也帮你看懂中国。
——著名军史专家、日本问题专家、旅日作家 萨苏
写日本战国史的名家很多,写战后日本史属徐杭zui妙
——著名历史教师 袁腾飞
本书可以帮助你全面了解日本这个国家,了解别人就是zuihao的了解自己。
——厦门大学教授 谢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