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极简德国史:何谓德国特色
0.00     定价 ¥ 45.00
上海丹诚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所 属 馆 :
    宝山区图书馆
  • ISBN:
    9787547312452
  • 作      者:
    (日) 阿部谨也著
  • 出 版 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出版日期:
    2018
收藏
编辑推荐

德国工业强大!

德国军事强大!

德国政治强大!

德国足球强大!

为什么德国人如此强大,追根溯源德国历史造就了德意志精神,才能创造出今天的德国!

本书简单,知识丰富,通俗,易懂。让我们从《极简欧洲史》来看《极简德国史》,更为直观和详尽!

展开
作者简介

阿部谨也(1935—2006),日本著名历史学家,曾任一桥大学校长、社会学系教授,被誉为“日本西方史研究第*人”。主要研究领域为德国史、中世纪欧洲社会史。他对欧洲历史及文化的思索甚深,洞察东西方社会和文化的差异。他一生著述甚多,有《阿部谨也著作集》(全10卷)等。阿部谨也的学术成就举世公认,曾获三得利学艺奖、大佛次郎奖和日本翻译文化奖,1997年荣获日本政府的紫绶勋章。

陈云,浙江绍兴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在日本广岛大学国际合作研究科获得博士学位、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完成博士后研究(应用经济学)。研究方向:新政治经济学、比较政治学。精通日文和英文,以中、日、英文著有学术著作多种。


展开
内容介绍

在德意志大地上,中世纪王权和教权争斗不已,神圣罗马帝国与诸邦国及周边势力相互纠葛,经历宗教改革演变成三十年战争;拿破仑的入侵激发起德意志民族主义,在普鲁士主导下实现国家统一;德意志帝国对内压制民权、保障社会福利,对外从维持欧洲均势转向世界扩张;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毁灭,德国选择重返国际社会,融入欧盟实现国家统一和快速发展,……必须研究德国!栽了两次大跟头还能崛起成为欧洲*强的国家!

本书纵深把握了德意志国家体制的历史演变过程,有力剖析了近现代德国的荣光与挫折背后的深刻社会历史原因。特别是对中世纪以来德意志城市、工匠制度和音乐史等的分析,独到地呈现了德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脉络,敏锐地把握到了德意志人的社会和精神特质。本书由作者积数十年研究经验而写成,学术视野广阔,叙述深入浅出,既对专家学者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也适合大众读者深入了解德国历史。


展开
精彩书摘

作为欧盟一员的德国

 

德国在欧盟中的作用

    在历史长河中,德国曾经是欧洲的鬼魅。德国位于欧洲的心脏部位,从领土面积大小看,成为欧洲霸主显得有点小,但无视的话,它显然又太大了。在纳粹时代,德国成了欧洲乃至世界的敌人。就是这样一个德国,现在正面临着多重变革。德国外交部长根舍(Hans-Dietrich Genscher,1974—1992 年任外交部长兼副总理) 在德国统一时这样说过:“德国再也不会孤独地前行了。我们的政治不会再脱离欧洲而存在。欧洲就是我们的命运,以后一直会这样; 欧洲是我们的机会,除此之外,我们没有其他机会。”作为一国史的德国已经终结了。这个立场被魏茨泽克(Richard Karl Freiherr von Weizsäcker,1920—2015,两德统一后首任总统)继承了下来。

在德国历史上,分裂和统一反复出现,在某种意义上,德国史和欧盟史有重叠。在德国,地区性的“Land”在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Land 和国家的结合方式的改变构成了德国史的重要内容。在欧盟中,“地区”依然是重要构成要素。在民族主义时代被忽视的地域,在欧盟时代被寄予了厚望。特别是那些少数民族,对此的期待很大。

在这个意义上,德国在欧盟的发展中应该会发挥重要的作用。说到德国的Land,并不是所有Land都有悠久的历史,很多Land是近代才诞生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政治的产物。当然其中也有很多历史悠久的Land,德国人的生活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超越Land, 它和国家拥有一样的意义。

德国的统一要处理的,就是如何将这些Land结合起来这一问题。德国在过去经历了很多次尝试。德国的历史是欧盟历史的缩小版。欧盟要成功,就必须去除成员国的民族主义意识,也就是去国民化。

回到难民问题。前面提到的《申根协定》是以欧盟各国的市民为对象的,从非欧盟国家来的难民不在其列。欧盟成立后,各国应对难民问题的政策有很大不同,应该引起关注。就德国的难民政策来说,方向是融合。难民需要学习德语,进行职业训练,然后融入德国社会。一些州还发起了给予外国人地方选举权的运动,最终未果。而在瑞典、丹麦、挪威,外国人已经获得了地方选举权。

德国不承认双重国籍。加入德国国籍意味着舍弃出生国的国籍。即使舍弃了,真的就能成为德国人了吗?没那么简单。首先就存在宗教问题,尤其是伊斯兰教徒不接受政教分离,因此融入极为困难。对伊斯兰教徒尤其是土耳其人来说,融入德国社会实际就意味着同化。如果德国社会不改变,土耳其人的伊斯兰教徒身份也不改变的话,同化将一直是困难的。

围绕这一点,荷兰采取了不同于德国的政策。在荷兰,少数族裔的移居者可以保留自己的文化,他们和荷兰社会及其他群体之间保持着对等关系,这被称为多元共存型民主主义。这样就一切顺利了吗?不尽然。对待移民问题上,荷兰在欧洲可以说是最宽容的, 但其社会风俗对于土耳其人等伊斯兰教徒来说,依然是异质性的存在,不容易适应,也很难真正融入。

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个高举自由、平等、博爱大旗的国家,是一个外国人最容易融入的胸怀宽广的国家。高村光太郎曾经高度赞美接纳一切的文明城市巴黎。但是内滕正典认为,这种胸怀宽广实际上是以文化的同化为前提的。1989 年“头巾事件”的发生背景就是如此。在不能渲染宗教色彩的公立学校,佩戴头巾的穆斯林女学生的到来成了大问题。法国是政教分离的国家,公共空间不能展示宗教色彩。但是女学生的父母认为作为伊斯兰教徒,摘掉头巾是不能容忍的事。这么看来,伊斯兰教徒在伊斯兰团体(社会)中才是真正的伊斯兰教徒,作为个体融入法国社会是不可能的事。伊斯兰教徒和法国社会的摩擦就这样产生了。

欧盟在纠结中成长壮大。随着民族国家的变貌,其内部各个领域都在引发此类问题。

德国人是谁

德国人是谁?这个问题在生物学上没有定论。而民族性是历史形成的,要回答这个问题,还须回到历史中去。

诺贝特·埃利亚斯(Norbert Elias,1897—1990,犹太裔社会学家)认为,要理解德国特色,必须理解德国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几个侧面。

首先是德意志这个最初使用日耳曼语、后使用德语的民族和邻近的非德语种族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最初,使用日耳曼语的种族被夹在拉丁语种族和斯拉夫语种族之间。

德语民族处在这三大种族的中间,不论是德意志民族,还是周围的其他民族都企图扩大自己的领土,从和德意志的联合中脱离出来独立。古老的例子是瑞士和荷兰等,比较新的例子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第二个侧面是德国曾经有过伟大、辉煌的历史这一事实。

在中世纪,德意志作为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在欧洲处于优越的地位。也正因为这样,和其他欧洲国家相比,德意志在国家形态上落后了。当其他各国在形成中央集权体制的时候,德意志的中央集权体制却瓦解了。

第三,在德意志闪耀着荣光的时期,帝国是一个世俗战士和神职人员,即世俗权力者和教界权力者相合作的产物,它在两者的抗衡中存续。在欧洲各国发展最快的时期,德意志经历了三十年战争,失去了人口的三分之一。这些体验给德意志人留下了巨大的创伤。

国家形成的特点

埃利亚斯认为,这些不幸的体验甚至影响了德国人的饮酒方式。尽管宫廷和上流社会经常喝到酩酊大醉,但一般德意志人形成了自我约束、不与他人争辩、不张狂的饮酒方式。这是从深重的不幸中生长出来的习惯。

和法国、荷兰、英国相比,德国的国家形成中有很多断裂、跳跃。作为英国首都的伦敦沉稳大气;法国的国家形成基本是直线前进的,其首都巴黎文化底蕴深厚。和它们相比,柏林是个年轻的城市,它没有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历史传统。包括柏林在内,德国的城市对于市民来说,不是和国家一体化的存在。荷兰和英国的市民与贵族相比虽然处于二等地位,但他们掌握了城市,承接了代表共和国的中世纪以来的自治传统,形成了不依靠武力,而是通过畅所欲言来实现治理的集团。

相比之下,在德国的城市中,基于命令和服从的军事化模式是主流。埃利亚斯借父子关系来说明德国和荷兰的不同。相较于德国人,荷兰人对孩子比较放任,荷兰孩子在礼貌方面做得比较差,就是因为这两个国家不同的父子关系造成的。

并且,德国资产阶级的代表通往政治的道路是封闭的。德意志文化具有的非政治性特点也与此有关。长期以来,德意志一直在谋求统一以及分邦体制的终结。

以军事方式解决这个问题的是普鲁士。这是德意志贵族对市民阶层的胜利。霍亨索伦家族强化了军人贵族和宫廷贵族的统治,德意志的市民阶层也顺应了军国主义国家的要求,接受了它的模式和规范。德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失败,战败前,德国领导人说:“如果战败,德国就完了。”埃利亚斯认为并非如此。把战败后的德国从经济崩溃中拯救出来,本身也符合西方各国的利益,这就是所谓现代的特点。

埃利亚斯追问民族的命运和构成国家的个体国民的属性之间的关系,提到了决斗的习俗。决斗的习俗在欧洲各地的贵族文化中都可以找到。在其他国家,随着市民阶层的崛起,决斗丧失了意义。但是在德国,由于中产阶级继承了贵族文化模式,决斗在中产阶级出身的学生中间也流行开来。决斗是一种吊诡的现象,即本来应该受到限制的暴力行为反而得到了奖赏。

关于希特勒现象,我们应该反思:社会认可暴力行为、社会不平等这一模式的普及,正是希特勒上台的原因之一。当然,这些问题背后还有国民自尊心问题。

德国在欧盟中的可能性

埃利亚斯的问题意识很重要,他的分析对思考难民问题也有很大帮助。但埃利亚斯并没有把欧盟纳入考察范围。现在我们讨论德国,必须放在欧盟的视野中。

本书试图在中世纪以来的历史传统中把握现今德国人的存在状态。在和国家没有多少密切关系的城市所形成的知识传承体系中,藏有理解德国人的密码。通过与掌控那个不可见的世界的教会建立紧密关系,诞生了德意志的帝国(神圣罗马帝国),这在德国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除了教会和国家关系外,普通民众的生活也深受影响。要理解这一点,就必须认识支配中世纪民众头脑的“两个宇宙”的世界观。

现在,德国是欧盟的一员,对欧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民族主义的时代正在走向终结。埃利亚斯的观点,用来分析历史上的德国,十分犀利,值得高度评价。尽管如此,作为欧盟的一员,德国应该会尝试和过去建立一种不一样的联系。它到底是什么?要圆满回答这个问题为时尚早,本书只是做了些初步尝试。

在欧盟时代,德国会逐步消除埃利亚斯所说的特性,走向完全的新生吗?我们拭目以待。


展开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德国历史的开端

第二章 叙任权斗争的时代

第三章 个体的诞生

第四章 神圣罗马帝国

第五章 中世纪末期的苦恼 

第六章 宗教改革的浪潮 

第七章 15、16 世纪的文化与社会

第八章 领邦国家的时代

第九章 三十年战争的结束

第十章 歌德的时代

第十一章 俾斯麦的时代

第十二章 走向魏玛体制

第十三章 纳粹统治和战败

第十四章 流亡和难民的时代

终章 作为欧盟的一员

后 记

文献目录

德国史大事年表

译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注册云书房的手机号与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账号密码?立即注册  修改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