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国学启蒙与性格培养系列·芝麻讲成语故事:志向高远卷》:
夸父逐日
远古时期,在北方荒野中,有座巍峨雄伟的高山,山林深处,住着一个原始部落。
有一年,天气比往年热了很多,火辣辣的太阳照在大地上,烤死庄稼、晒干树木,河流里的水也蒸发完了。
夸父看着族人一个个死去,他抬头恶狠狠地看着太阳说道:“我一定要把你征服,要你听从人的指挥!"族人听了纷纷劝阻:“太阳离我们这么远,你怎么征服它啊!”“对啊,这太阳太毒了,你会被烤焦的!”夸父心意已决,没有听大家的劝告,收拾行李就上路了。
太阳刚从海边升起,夸父就从东海边上向太阳升起的方向追去,开始了他追逐太阳的征程。夸父追着太阳,穿过一座座大山,跨过一条条河流,他的脚步把大地震得轰轰作响。
夸父追着太阳跑,眼看离太阳越来越近了,他也越发有信心拯救族人了,可越靠近太阳,就渴得越厉害,但他没有放弃,不断地鼓励自己:“就快追上太阳了,族人能好好活下去了!”
夸父马上就要追上太阳了,可是他太渴了。他索性跑到黄河边,一口气把黄河的水都喝干了,却还是不解渴。他又跑到渭河边,把渭河的水也喝光了,依旧不解渴。他想到纵横千里的大泽,那里的水应该够了,于是又向北跑去。但是,大泽太远了,才跑了一半的路程,夸父就渴死在路上了。
夸父倒下的那一刻,心中还惦记着他的族人,想到族人还忍受着煎熬,便将手中的木杖扔了出去。在木杖落地的地方,顿时生出大片桃林,夸父慢慢闭上了双眼。
后来,这片桃林终年茂盛,浓密的树枝给过往的人们遮阴,甜美的果实给人们解渴,让过往的路人精力充沛地踏上旅程。
P8-9
精卫填海
上古时期,人类以群居为主,每个人群聚集的地方都会慢慢形成一个部落,每个部落都会选举出一个首领。
传说,当时东海边居住着一个部落,这个部落的首领叫炎帝,他有一个女儿,名叫女娃。女娃生性活泼,天真烂漫,她非常喜欢去海边玩。
一天,女娃沿着海岸捡着贝壳,这天捡到的贝壳很美,跟平常捡的不一样,女娃很开心,不知不觉就走远了。
海边的天气总是变化岁端,刚刚还是晴空万里,不一会儿就乌云密布,有经验的人都知道这是风暴来袭的前兆。可是女娃一直专注着捡贝壳,没有注意到天气的变化。等到她发现天气的变化,想要回去的时候,忽然刮起了一阵大风,紧接着就听到身后海水涌动的声音。女娃回头一看,几人高的海浪朝她扑打过来,女娃拼命地向前奔跑,可海浪的速度更快。几个浪头过去,海边就没了女娃的身影。等到风浪过去,海面渐渐恢复了平静,可是女娃却再也没有回来。
从那以后,东海上就出现了一只奇怪的鸟,它叫精卫,据说是女娃溺水后,她的灵魂所化。精卫栖息在西方的发
山上。每天清早,精卫就会衔取一块小石头,或是一小节树枝,从发鸠山飞往东海,把石头或树枝投入当年女娃溺水的海面上。
精卫发誓要将这东海填平,来告慰自己死去的肉身。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精卫不曾停歇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奋斗。
P12-13
三过其门而不入
上古时期,中华大地上经常发生大洪水。漫天的洪水摧毁了房屋,淹没了庄稼。人们流离失所,食不果腹,疾病蔓延,无数人为此失去了生命。
禹是治水英雄鲧的儿子,鲧治理水患多年,但是始终没能成功。鲧死后,禹继承了父业,他立志一定要平息洪水!
禹下定决心治理水患后,就开始钻研治水的方法。他想:父亲治理水患那么多年,最终还是失败了,那父亲的治水方法一定存在问题。思前想后,禹最终决定采用疏导的方法治水。
禹带着人疏通淤堵的河道,并将洪水引向大海。为了彻底治理水患,解救更多的人,他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走遍了中原大地。因为工程量巨大,禹治水多年,好几次路过自己家门,都没有进去看一眼。
第一次经过自己的家门时,禹听到了他刚出生的孩子“哇哇”的哭声。旁边的人劝他:“进去抱一抱孩子吧!你还没见过你的孩子呢!”禹怕耽误治水,强忍着对家人的思念,没有回家,继续赶去下一个治理点。
第二次经过自己的家门时,禹的妻子抱着孩子站在门口望着他。禹只是向他们挥了挥手,扭头便走了。
第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时,禹的儿子已经十多岁了,禹摸了摸儿子的头,便叉匆忙离去了。
终于,经过多年的努力,禹凭着他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带领众人制服了洪水。禹也因此受到了百姓的爱戴。
P16-17
一鼓作气
春秋时期,齐国的军队来攻打鲁国。这时,一直隐居在山里的曹
急匆匆地赶进宫里,劝说鲁庄公:“大王,现在不是和齐国打仗的好时机啊!如果您非要打仗的话,请把我一起带去吧!”
到了前线之后,鲁庄公和曹刿一起坐镇指挥。刚上战场,鲁庄公就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急忙拦住说:“大王,现在不行,不能现在进军。”
齐军第一次击鼓后,见鲁庄公的军队不敢应战,于是便得意洋洋地击了第二遍鼓。鲁庄公憋了一肚子火,马上就想击鼓还击。可曹刿仍然对鲁庄公说:“再等等,再等等。”
等齐军击了第三遍鼓之后,曹刿这才说道:“现在可以击鼓进军了。”
一听这话,鲁庄公迅速下令反击,结果把齐军打得大败。
鲁庄公知道,原本凭本国的兵力,是不可能赢得这么轻松的,因此他十分感谢曹刿帮他选择了最合适的出战时机。
鲁庄公问曹刿:“您为什么要等齐军击了三遍鼓之后,才让我军出兵反击呢?”
,
曹刿回答说:“打仗,凭借的就是一股勇气。击第一遍鼓的时候,能极大地鼓舞士兵的斗志,那时候是士气最足的时候;第二次擂鼓时,士兵们的士气就会减弱;等到第三次擂鼓时,士兵们的士气差不多耗尽了。”
“敌人的士气已经枯竭了,但是我军才第一次击鼓,正是士气最充足的时候。”曹刿接着说道,“士气充足的军队去攻打士气耗尽的军队,怎么会有不胜利的道理呢?”
听了这话,鲁庄公更加佩服曹刿了,忍不住称赞道:“先生,您真是精通战事的奇才啊!”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