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昆仑钱钟书》:
丰厚文化底蕴的家庭
钱钟书是江苏无锡人,故居在无锡的一条非常宁静的小巷子里。巷子原名叫做“七尺场”,现在已经改称为“新街巷”了。走进那条巷子,就会看到标有“30号”门牌的一幢江南常见的具有传统风格的旧式民居,左右墙角还留存着花岗岩界石,上面阴刻着“钱绳武堂”四个红字。钱钟书的祖父钱福炯在1923年修建了这所宅院,因为院子里有一棵盛开的梅花树,所以又称作“梅花书屋”。1910年11月21日(农历十月二十日),国学大师钱钟书就出生在这家书香门第。
值得一提的是,在无锡还有个钱家大院,但这不是钱钟书的祖宅,而是另外一家钱姓宅院。钱钟书祖父也是无锡一带的地方乡绅。这两家钱姓是否有血缘关系?旁人不得而知。不过,从中可以看出钱姓家族在无锡一带非同一般的影响力。
早在五代时期,赫赫有名的吴越王钱镠称雄吴越大地,从此让钱姓家族牢牢地扎根在了长江口区域,并扬名天下。根据记载,在无锡的钱姓家族大多是钱缪的后代。据考证,从八世祖钱迪开始迁居到无锡梅里堠山之后,到钱钟书这一代已是第三十三代了。钱钟书曾祖父叫钱维侦,字榕初,另字寄香,是清廪贡生(以廪膳生员的资格做的贡生),候选训导。钱钟书的祖父钱福炯,是清附贡生(通过纳捐取得的贡生),试用训导,加捐五品衔。廪贡生也好,附贡生也罢,这些虽然不属于功名,但至少可以说明钱钟书祖上属于无锡一带的名门望族。另外,钱家世世代代热心兴办教育,属于颇有名望的乡坤。钱钟书的伯父钱基成,字子兰,后来也考取了清末的秀才。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字子泉,与叔父钱基厚(字心9即,后改孙卿)是孪生兄弟,都生于1887年(光绪十三年),二人后来在不同的领域都成就辉煌。
钱钟书的祖母娘家姓孙,是无锡石塘湾的大地主,在当地很有势力。伯母娘家是江阴一带做颜料的大商人,家里有七八条运送货物的大船,生意非常红火。从钱家结亲的这些人家可以看出,当时的钱家在无锡属于名门望族之列。不过,按照钱家的传统说法,钱家祖坟上的风水是旺小不旺大,一家的长房有子息的很少,即便是有也不可能有多大出息,人生比较平凡。相对来说,次房有子息的可能性很大,并且都会有辉煌的人生。钱钟书还有一位二伯父,但去世过早。钱钟书的大伯父比钱钟书父亲大十四岁,是家中长子,其妻子娘家尽管有势力,但婆媳之间关系并不融洽,以至于让父子情分也受到了影响。根据杨绛的描述,钱钟书的伯父考中了秀才,本来是一家人高兴的事情,想不到他刚进门反遭到其父亲的一顿打,原因是要“杀杀他的势气”。钱钟书的祖父前边先后有两位兄长考中举人,可他自己一生中考取的功名就是一个秀才。钱基博、钱基厚这对孪生兄弟相貌非常相似,一般人很难分辨。不过,和二人接触之后就会发现,他们二人的性格差异很大。兄长钱基博深沉稳重,不善言谈;弟弟钱基厚头脑灵活,能言善辩且有惊人的记忆力。
钱钟书的伯父一生平平淡淡,可他的两位兄弟即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和叔父钱基厚相对来说人生却比较辉煌,二人在不同的领域内都成就非凡。
钱基博喜欢研究文史,后来走向国学研究的道路,成为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史学家。1913年,钱基博担任民国无锡县立第一小学文史地教员,1918年担任无锡县图书馆馆长,1920年后任吴江丽则女子中学国文教员、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现无锡高等师范学校)国文与经学教员及教务长。1923年后,钱基博凭借博学的文史素养走出了江苏省,先后担任上海圣约翰大学国文教授、北京清华大学国文教授、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改名为南京大学)中国语文学系教授、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现苏州大学)校务主任、光华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及文学院院长等职。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钱基博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现湖南师范大学)国文系主任、南岳抗日干部训练班教员。1944年,日军进犯湖南,著名将领王耀武苦劝钱基博撤离,钱基博不为所动,依然留守师范学院,王耀武不得不强行将钱基博转移,足见钱基博在当时学术界的地位。1946年抗战胜利后,钱基博任武汉华中大学(今华中师范大学)教授。1957年11月30日去世,著有《钱基博国学必读》一书。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