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海外史料看庚子事变.下
0.00     定价 ¥ 114.00
上海丹诚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所 属 馆 :
    宝山区图书馆
  • ISBN:
    9787229133689
  • 作      者:
    赵省伟编
  • 出 版 社 :
    重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
收藏
编辑推荐

☆500余张罕见海外精美版画 + 20万字海外一线记者一手新闻报道

☆120年前西方媒体观察

☆目前国内关于庚子事变完整、系统的海外图文报道史料

☆25份绝版意大利彩色画报尘封百年后终获发行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海外史料看庚子事变》看点:

1.“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晚清四部曲

晚清之际发生了四次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重大历史事件:1883年至1885年中法战争、1895年甲午战争、1900庚子事变和1904年至1905年日俄战争。《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系列聚焦四次重大历史事件,选取海外第一手的新闻报道和珍贵历史图片,将陆续推出“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晚清四部曲:《海外史料看甲午战争》《海外史料看庚子事变》《海外史料看日俄战争》《海外史料看中法战争》,以新的史料、新的视角解读晚清历史上的四次巨变。

 

2.《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系列全新力作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是国内*创以高清影像和绝版海外史料原样呈现的历史类连续出版物。2018年10月,《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系列推出新作《海外史料看庚子事变》。该书资料全部来源于法国、英国、意大利三国的近十种画报,是目前国内关于庚子事变海外图文报道史料较为完整、系统的整理。

 

3.他者视角,看西方如何报道庚子事变

傅斯年曾经说:“史学就是史料学”,尽可能多样、全面的史料对于拓宽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历史分析和判断,以及重建历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庚子事变这样跨国别的大事件更是如此。法、英、意三国都是庚子事变重要的参与国,而且先后派遣了一大批随军记者。这些画报除了画师手绘的一些精品外,还利用当时刚刚发展成熟的照相技术,留下了庚子事变许多非同一般的侧面、瞬间。本书收录500余张罕见海外精美图片(随图文字,也多为西方记者当年的现场观察和思考)和20万字海外一线记者一手新闻报道,对于重建19世纪晚期的中国历史具有不可小觑的价值。


展开
作者简介

赵省伟,“西洋镜”“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系列丛书主编。厦门大学历史系毕业,自2011年起专注于中国历史影像的收藏和出版,藏有海量以中国为主题的法国、德国报纸和书籍。

候芙瑶,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新西兰华文作家协会成员。

邱丽君,外交学院法语系毕业,多次担任大型会议口译,以及文件资料的笔译工作。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取材于法国《画刊》《世界画报》、英国《图片报》、意大利《周日邮报》《周日论坛画报》等。

《画刊》《世界画报》等法国画报创刊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是世界上*早一批以图像为主体内容的期刊。该部分10余万字特约记者现场报道及近260张稀见版画为国内首次出版。

《图片报》创刊于1869年,收录众多极富视觉冲击力的大幅单页和对开版画,因而成为全球画报界的翘楚。

《周日邮报》《周日论坛画报》等意大利彩色画报创刊于19世纪90年代,是目前罕有的可以与法国彩色画报相媲美的涉及中国题材的画报。填补了中国早期影像历史的诸多空白,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和出版价值。


展开
精彩书评

这些画报除了画师手绘的一些精美作品外,还充分利用了那时刚发展起来的照相技术,留住了庚子事变这个重大事件的许多非同一般的侧面、瞬间。这些图片对于构建十九世纪晚期的中国历史具有不可小觑的价值。至于随图文字,多为西方记者当年的现场观察、思考,从今天的立场看,或许有西方人的傲慢和偏见,但毕竟是洋人的视角。这对于重建那场跨国别历史事件的真相,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对于矫正中国传统文献的疏漏、误记,也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马勇


展开
精彩书摘

用跨国史料研究跨国事件

马勇

1900年发生的“庚子事变”,中国历史学家又称为“义和团运动”或“八国联军侵华”。

在过去几十年它一直被视为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运动的高潮之一。最近几十年,随着新史料的不断发现以及研究者视角的调整,对庚子事变的研究也有了一些新认识。

就大历史而言,庚子事变是中国早期工业化运动的一个历史必然。追随着西方的工业化运动,一方面中国迅速跟上,开始了自己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另一方面,工业化运动确实给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农业文明带来极大困扰,因此反工业化、反现代化,也成为十九世纪晚期中国社会极具代表性的思潮。如果单从历史主义分析十九世纪两大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可发现过去的研究将他们视为反帝反封建的一个高潮,从大历史上的角度观察,自然有其道理。

急剧的工业化,特别是国际资本像列宁所分析的那样严重过剩,必须凭借资本输出才能拯救西方早期资本主义的内部问题,于是便出现了 1895 年中日《马关条约》日本要求清朝政府允许日本臣民到中国各通商口岸自由办厂的一幕。进而,东西方的剩余资本潮水般涌入中国,客观上加快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使得铁路快速兴建,矿产资源大规模开采。这也促使中国新兴的资本家阶级迅速成型,而大批农民相继脱离土地沦为中国第一批无产阶级,实际上成为中国式“羊吃人运动”的牺牲品。从这个观点看,“义和团起山东”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口号描述。“后发的”德国在获取山东地区的经营特许权之后,确实在迫不及待地将权力运用到极致。

伴随着西方资本、商品东来的,除了大炮、战舰之外,还有大批传教士。尽管传教士向中国民众传播了许多闻所未闻的新知识、新道理,但是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传教。这就在信仰层面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新问题。在十九世纪后半期,民教冲突不断蔓延、发酵,直至“不到三月遍地红”,变得一发不可收拾,衍生出震撼世界的庚子事变。这确实是当时的中外知识精英们事先都没有充分意识到的大问题。

庚子事变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了重大改变。对中国而言,先前几十年的经济改革、体制调整,乃至一定程度的政治改革全归无效。庚子事变后,中国痛定思痛,开始了新征程,新政、宪政、共和、革命,一系列巨变改写了中国历史。

就世界而言,庚子事变并不只是中国的,也不只是当年出兵中国的那八个国家的,而是全世界的,是全人类共有的教训。庚子年,全世界瞩目处,无疑是北京,是东交民巷。很显然,庚子事变是跨国别的大事件,因此研究这样的事变,不仅要有广阔的历史视野,而且必须尽可能地使用跨国别的历史资料。如果只是自说自话,就很难得到相关方的认可,离真相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远。

过去一百多年,中外史学家对这一跨国别历史事件进行了认真的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档案之主要部分也大致公布完毕,要为这一事件扩充史料已经不是那么容易了,很多研究者早就将视角移向私家收藏和当年各国各地的报刊杂志。私家收藏可遇不可求,而各国各地的报刊杂志因为数量太大,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整理。几十年前中国史学会主持编辑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之《义和团》发掘了一些,后来的出版物也有一些补充。但是直截了当地说,对当时各国舆论的收集情况至今仍然不是很理想。用傅斯年的话说,“史学就是史料学”,“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个新课题的成功与否,不仅要着眼于视野、分析,而且要看能否有新的史料发现、能否用新的史料说明新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海外史料看庚子事变》就显得格外珍贵。

这本书是《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系列之新的一部,资料全部来源于法国、英国、意大利三国的近十种画报。这三国都是庚子事变重要的参与国,英国和法国,更是积极介入,深度套牢。它们不仅向中国派遣了大量的军队参与这场事变,而且先后派遣了一大批随行记者。这些画报除了画师手绘的一些精美作品外,还充分利用了那时刚发展起照相技术,留住了庚子事变这个重大事件的许多非同一般的侧面、瞬间。这些图片对于构建十九世纪晚期的中国历史具有不可小觑的价值。

至于随图文字,多为西方记者当年的现场观察、思考,从今天的立场看,或许有西方人的傲慢与偏见,但毕竟是洋人的视角。这对于重建那场跨国别历史事件的真相,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对于矫正中国传统文献的疏漏、误记,也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注册云书房的手机号与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账号密码?立即注册  修改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