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陈厚群自传:追梦人生
0.00     定价 ¥ 98.00
上海丹诚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所 属 馆 :
    宝山区图书馆
  • ISBN:
    9787030585851
  • 作      者:
    陈厚群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
收藏
作者简介
  陈厚群,生于1932年,江苏无锡人。水工结构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致力于水工结构抗震研究,先后负责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工程院及部委级重点项目、长期国际合作科研课题。研究成果为解决许多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和核电、石化工程等的抗震安全关键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
  与团队共同取得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共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0项,多数排名首位。曾先后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水电系统特等劳动模范,全国水利系统特等劳动模范、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1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9年获光华工程科技奖,2011年获国际大坝委员会终身成就奖。
展开
内容介绍
  20世纪是中华民族千载难逢的伟大时代。千百万先烈前贤用鲜血和生命争得了百年巨变、民族复兴,推翻了帝制,击败了外侮,建立了新中国,独立于世界,赢得了尊严,不再受辱。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科教兴国,生产力大发展,告别了饥寒,实现了小康。工业化雷鸣电掣,现代化指日可待。巨潮洪流,不容阻抑。
  忆百年前之清末,从慈禧太后到满朝文武开始感到科学技术的重要,办“洋务”,派留学,改教育。但时机瞬逝,清廷被辛亥革命推翻。五四运动,民情激昂,吁求“德、赛”升堂,民主治国,科教兴邦。接踵而来的,是18年内战、14年抗日和3年解放战争。恃科学救国的青年学子,负笈留学或寒窗苦读,多数未遇机会,辜负了碧血丹心。
  1928年6月9日,蔡元培主持建立了中国近代国立综合科研机构——中央研究院,设理化实业研究所、地质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和观象台4个研究机构,标志着国家建制科研机构的诞生。20年后,1948年3月26日遴选出81位院士(理工53位,人文28位),几乎都是20世纪初留学海外、卓有成就的科学家。
  中国科技事业的大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1949年11月1日成立了*****,郭沫若任院长。1950-1960年有2500多名留学海外的科学家、工程师回到祖国,成为大规模发展中国科技事业的首批领导骨干。国家按计划向苏联、东欧各国派遣1.8万名各类科技人员留学,全都按期回国,成为建立科研和现代工业的骨干力量。高等学校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0所增加到600多所,年招生增至28万人。到21世纪初,高等学校有2263所,年招生600多万人,科技人力总资源量超过5000万人,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才达1600万人,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从一穷二白成长为科技大国。年产钢铁从1949年的15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粗钢6.8亿吨、钢材8.8亿吨,几乎是8个发达国家(G8)总年产量的两倍,20世纪50年代钢铁超英赶美的梦想终于成真。水泥年产20亿吨,超过全世界其他国家总产量。中国已是粮、棉、肉、蛋、水产、化肥等世界生产大国,保障了13亿人口的食品和穿衣安全。制造业、土木、水利、电力、交通、运输、电子通信、超级计算机等领域正迅速逼近世界前沿。“两弹一星”、高峡平湖、南水北调、高公高铁、航空航天等伟大工程的成功实施,无可争议地表明了中国科技事业的进步。
展开
精彩书摘
  《陈厚群自传:追梦人生》:
  上海快解放时,我们已迁至位于厦门路的新家,紧邻苏州河上浙江路桥,是国民党军为向吴淞口仓皇出逃必经的关口,在家中可听到不时从苏州河对岸的桥头传来的枪炮声。里弄居民已紧闭弄堂口铁门,自发组织轮流值班,防护国民党军败退时的混乱。在枪炮声较紧密的那晚翌日清晨,大家开门一看,只见在弄堂里已躺满了睡在水泥地上的解放军战士,此情此景,令人十分感动。
  很快,我接到同学相告学校开始复课的通知。重回校后,成立了临时的学生会。我这时才知道在上海中学的老师和同学中其实也早就有地下党员了。各班级的社团都积极活动,过去相互间从不说话的男女同学也开始自愿组成了各个小组。宁静的校园变得十分活跃:军管的校领导和派来的政治老师经常给学生做报告;有的同学报名参加了南下工作队;我积极参加了到附近农村的宣传活动、在军民联欢大会演出、在宿舍后的空地上开荒种菜;等等。我还作为“奔流”社团代表和一些同学参加了上海全市欢迎解放军人城的大游行,冒着大雨高呼口号,高歌“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直到深夜才被接回学校。下车后,为防止被雨淋后感冒,学生会要大家都喝一口烧酒,我这个从不喝酒的人为此还昏睡了一整天。
  这时,与我们一起逃难后参加新四军的兰姐也回到了上海,周末她和姐夫常来家里相聚。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处都呈现出的一片欣欣向荣的新气象,首次听到关于社会发展观和建立独立富强、人民民主新中国的报告,所有这一切,对我都是那么清新,令人无比兴奋和激动,感到终于从彷徨中找到了方向,对新中国、新生活充满了无限憧憬和向住,无比热爱和兴奋,下定决心要追求进步。
  1949年暑假,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全国高校统考的通知,由于我在上海中学高二已基本学过了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的课程,所以我和几个同学商量,一起以同等学力分别报考高校,以积累经验。结果,我收到了浙江大学电机系的录取通知书。但我和其他被录取的同学都感到还是应当继续在上海中学把基础打得更扎实些,因此都没有去注册就读。
  春节后父亲去世,家境衰落,我更向往于新中国的新生活,渴望进步。暑假后我进入高三学习,此时学校已完全步人正轨。师生和同学间的关系更密切了,建立了班主任、班委会和自愿结合的男女生混编的学习小组等制度。教我们理科乙班数学的唐秀颍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我被选为班长。记得为增强师生了解,在我们班上首次组织了一次师生座谈会,效果不错。我写了一篇报道投给了《中学生》刊物,很快就被录用刊登了,我获得了生平第一笔稿费。唐老师不仅课教得非常好(她后来被评为上海市的特级教师),而且对班上同学的学习、生活乃至家庭都十分关心,大家遇到什么问题都十分愿意跟她谈,她也不厌其烦地真心地关心和帮助同学们,深受同学们爱戴。至今,我还记得那些聚集在她的教师宿舍里讨论班上工作的温馨夜晚。唐老师思想进步,那时虽还不是中共党员,但她对我们这些在新旧交替时期思想尚未稳定成型的青年学子的正确引导,使我们终身受益。毕业前,她把家中炊具搬到尚未完全落成的校友楼,和大家一起动手,搞了一个简易但十分温馨的毕业聚餐。她在大家的纪念册上,针对每个同学的特点,分别写下了她的忠告、希望和鼓励。毕业后,大家都和她始终保持着联系,非常怀念她。我到苏联学习后,仍和她保持着通信联系。
  ……
展开
目录
总序

第一章 家庭背景
第一节 关于父亲
第二节 关于母亲
第三节 家庭影响

第二章 出生在旧社会
第一节 幼年的一次风险
第二节 童年逃难过程中的苦难
第三节 国仇家恨催人早熟的少年时期
第四节 彷徨中的青年初期

第三章 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第一节 激情燃烧的启蒙期
第二节 哺育在清华园的摇篮中

第四章 在苏联留学的峥嵘岁月
第一节 在留苏预备部学习
第二节 在莫斯科动力学院学习
第三节 我在莫斯科入党
第四节 令人激动的毛主席的讲话

第五章 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
第一节 再见了,亲爱的莫斯科!
第二节 被分配到水电科学研究院
第三节 在工地的劳动锻炼
第四节 在工地苦战中受重伤
第五节 在军医院住院中经受的锻炼

第六章 我在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结构材料研究所工作
第一节 从事水工结构科研工作
第二节 潘家铮的“水工结构应力分析丛书”对我的启迪
第三节 与水工抗震结下不解之缘
第四节 边干边学探索大坝抗震研究
第五节 难忘黄文熙先生的引导和关怀
第六节 响应“又红又专”的要求
第七节 在邢台地震现场
第八节 晚婚晚育和我的妻子
……

第七章 “文化大革命”中的困惑
第八章 沐浴在拨乱反正的春风中
第九章 退离所领导岗位后
第十章 在新的使命的激励下
第十一章 再次退离中心领导岗位后
第十二章 国内外的协作与交流
第十三章 永志不忘的鼓励和鞭策
第十四章 回首科研征途六十年
第十五章 在实践中成长的感悟

附录一 陈厚群大事年表
附录二 陈厚群主要著述目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注册云书房的手机号与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账号密码?立即注册  修改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