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人际交往与晚清政局》:
台湾的庄练先生写过《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一书,书中将慈禧太后、曾国藩、李鸿章、奕訢、奕譞、张之洞、翁同龢等列为影响近代中国的关键人物。慈禧太后两度垂帘听政,实际掌控同光朝局六十年。曾国藩统率湘军,一手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使清王朝得以延喘几十年。李鸿章继曾氏之后,倡洋务,办海防,练海军,兼管中外交涉。他治军不严,对外妥协退让,直接酿成甲午惨败和以后日本对中国无休止的侵略。奕訢咸同之交,政权更迭和稍后的中外关系中起了关键作用,作为议政王,主持朝政二十多年。光绪帝的接位,慈禧的再度垂帘,使奕譞在朝的地位日益凸显重要。张之洞是晚清后期洋务新政的推动者,他的“中体西用”论直接影响了清末新政。翁同铄两长帝师,权参机要,周旋于帝后之间,对维持同光朝局作用不小。
翁同龢,字声甫,一字均斋,号叔平,在常熟翁氏“同”字辈中排行第六,侄辈称其六叔,同行有称之“六兄”的。1842年,大姐寿珠去世,他愁绪满怀,又自号“瓶生”。晚年开缺革职在籍,又号“松禅老人”。1904年游览苏州、杭州,在灵隐寺题壁,自署“瓶居士”,“松隐”等。他的晚号大多与晚年的境遇有关。
翁同龢1830年5月19日(道光十年四月二十七日)出生于北京城外石驸马大街罗圈胡同,其时他的父亲正在翰林院供职,租借胡同内一座民宅居住。八岁那年,父亲回籍“告养”,侍候年老的祖母张太夫人,翁同龢随父母一起回到老家常熟,在父兄的督教下,先后肄业于县学游文书院、府学紫阳书院,在故乡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代。这里附带要说一下,其父翁心存在乡前后十一年,直到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张太夫人去世后才回京供职。在乡期间,曾受聘游文书院山长、府学紫阳书院讲席,翁同龢实际是在父亲的指导下读书的。翁心存好聚书,未通籍前,遇到有价值的书,无力购买,就借回发动全家人来抄写。通籍后,家庭经济状况大为改观,不仅花巨资购买了仲氏的明代建筑(后改为綵衣堂),而且购买了好友、当地藏书家陈揆(子准)稽瑞楼的大部分藏书。上自宋元,下至明清,经史之外,复及金石文字,钟鼎篆籀,名贤稿本,不下数万本。2000年翁同龢五世孙翁兴庆(万戈)以450万美元卖给上海图书馆的七十多种珍《翁同龢人际交往与晚清政局》中有多种就是翁心存当年购藏的,如宋代丁度等人撰著的《集韵》十卷本,晁公溯撰写的《新刊嵩山居士全集》(现存四十卷)、邵雍撰写的《邵子观物内篇》两卷、《外篇》两卷、《后录》两卷、《邵子渔樵问对》一卷本,唐代赵蕤撰写的《长短经》九卷本,许浑撰写的《丁卯集》两卷本,李德裕撰写的《会昌一品制集存》十卷本,五代后蜀何光远撰写的《重雕足本鉴戒录》十卷本,等等。翁同书、翁同爵任官在外,翁心存的藏书后来基本都归了翁同龢。如许丰富的藏书,不仅开阔了翁同龢的眼界,而且也为他的学问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翁同龢随父母重回北京。这年他参加礼部拔贡考试,考得第一名,遂以七品小京官供职刑部江西司。当时该司主稿为常熟人王宪成(蓉洲),同事中有吴可读、陈兰彬等人。刑部审案是常事,有司常令翁同龢问案,而同龢也每每好事,多赖王氏护持,才不至闹出笑柄。翁同龢这次在刑部当差七年,虽无大的政绩可言,但将宋代的一部《洗冤录》翻得滚瓜烂熟,这些为他日后担任刑部堂官问案办案积累了不少法律方面的知识和实际经验。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