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对照大量中日双方史料,从细节入手,力图重建抗战史,不仅厘清了许多似是而非的疑问,还丰富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血肉,使得抗战史的历史阅读更加有趣,故事性更强。
细数侵华日军的军鞋
日军士兵的主要军鞋
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115师取得了“首战平型关”的胜利。作为全面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的第一次真正意义的歼灭战,“平型关大捷”不仅一次歼敌约千名,还同时击毙了两名日军中佐:桥本顺正(第五师团参谋部4名参谋之一)、新庄淳(第六兵站汽车队长),无疑给骄狂的日军迎头一击。
在平型关与日军初次交手之后,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的首个深刻印象,就是日军士兵的军鞋。在10月17日写成的《平型关战斗的经验》,谈及“个人在这次战斗中所感觉到”的第一条之中,他详细写道,日军“步兵穿着皮鞋爬山,简直不行.虽然他们已爬到半山,我们还在山脚.但结果我们还要先抢上去.给他们一顿猛烈的手榴弹,他们只好像滚萝卜一样地滚下去了”。日军被歼灭之后,我军缴获了大批日军的皮鞋。这种牛皮制成的军靴,呈现出棕黄、红褐的颜色,而在我军的回忆之中又被称为“黄皮鞋”、“红皮鞋”。我军战士嫌其过于笨重而不愿使用。当时的“行军通讯”《关于八路军的种种》记述了平型关战后,“战斗员们夺得了无数的红皮鞋。他们都不喜欢,说穿起来一点也不方便,所以一穿就抛了”。时任115师政治部宣传部长的萧向荣,战斗之后也曾回忆:“‘皇军’都穿着很光亮的黄皮鞋.我们的战士有的因为冲锋跑得太快,把自己的鞋子跑烂了,也就不客气的脱下来穿上”。萧向荣还记述了我军战士穿上日军军鞋之后,彼此议论的话语:“啊,这样重,怪不得跑不起来;爬起山来一个个就像笨牛一样”,“哈哈!呀!挤得脚好痛”。
我军战士认为有些笨重的这种日军皮鞋,在昭和五年设计定型的,于是日本陆军的后勤生产之中称其为“昭和五年式军靴”。该鞋在侵华日军陆军里是陆军士兵最主要的军鞋,从这一张宿营的日军士兵照片(图1)可以看到,脱下摆床头的都是这种鞋子。抗战影视作品之中,这种军鞋出现频率最高,看出国人最熟悉的日军军鞋。该鞋的鞋底印有“编上靴”的名称,收藏界有人误认为意思是“编制上”的军靴。其实,日文词语“编上靴”翻译成汉语即“高腰皮靴”,“高腰”指鞋帮位置高于踝骨,可以完全包裹住脚踝关节。而“编上”的意思,日语也有一种解释,即鞋口部分有鞋带(日语称之为“靴纽”)需系上(编上),名称实际上描述出了该鞋的高开口系带式造型(图3)。编上靴的靴底有三十颗左右的防滑铁钉,靴后跟处还嵌有近10毫米厚的马蹄形铁掌(图2)。军靴装上铁钉和铁掌,不仅可以让靴底经久耐用,更大幅度中增加了防滑的作用。日军大队士兵行军时,靴底也常会传来金属与地面的碰击声。在一些抗战影视作品之中,这种声音被作为耀武扬威的侵略者“铁蹄”践踏的写照,而一次次凸显出来。
为了增强军鞋的耐水性,编上靴大多是采用了翻毛鞋面(绒面革),于是“翻毛皮靴”在很多当年的中国人心底,成为鬼子兵的典型标志之一。河南省巩县籍作家张虚,年幼时在陇海铁路洛河大桥第一次看到日军士兵时,留下的记忆就是“身穿黄呢子军大衣,脚踩棕黄色翻毛皮靴”。而皮靴的鞋钉伤人,也成为侵略者暴行之中常见细节。例如:河南省郾城县的村民孟防溢,1944年10月给日军拉夫修公路。他曾回忆道:“路过我身边的一个鬼子,他认为我精力分散,干活没劲,就照我腿上狠踢一脚,他那翻毛皮靴的掌钉,挂烂我的裤子,踢得腿上鲜血直流,双腿着地”。作家冯德英在著名抗战小说《苦菜花》里,也写到了这一情节:“鬼子们看着这老头子,嘿嘿冷笑几声,接着抬起带铁钉子的翻毛皮靴,狠狠地踢了他一顿”。
与当时中国大部分军队普遍穿轻便的布鞋、球鞋和草鞋不同,日军的军靴设计上并不那么注重鞋子的轻便性,转而追求鞋子的耐用、防滑等性能。这可能与日军出国远距离作战的背景有关。鞋子的耐用性减少了日军后勤的压力,据载日军士兵转战多年常常可以只使用一双编上靴。而编上靴的防滑性能从历史照片看确实不错。这一张照片上的日军士兵,在冰面上行动时穿的就是编上靴(图4)。
在编上靴普遍装备的同时,中国人眼里的“牛蹄子军鞋”——分趾胶鞋也在日军士兵之中普遍使用着。分趾鞋在日语之中叫“地下足袋”,也有记载日军把分趾胶鞋叫“替靴”,意思与牛皮的“编上靴”替换着穿的。在侵华日军陆军的历史照片里,常常可以看到士兵同时穿着编上靴和替靴的景象(图5)。
编上靴、替靴是日本陆军士兵最主要的军鞋,那么海军士兵的军鞋呢?
日本海军士兵主要穿着黑色“短靴”,即鞋帮较短,脚背大部露出的浅口皮鞋(图6)。轻便的短靴更有利于水兵在甲板、码头上行动。从这一张陆海军士兵同时出现的日军宣传画上,可以一目了然看出双方军鞋的区别(图7)。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美国陆军部1944年9月15日编纂的《日本军队手册》,日军水兵服有蓝色和白色两种,但海军士兵无论穿蓝色还是白色的水兵服,脚上“短靴”都是黑色的,这是和海军军官的一个区分。
日本海军早期的陆战队,虽需和陆军的步兵一样在地面作战,但其士兵使用的军鞋却仍是黑色短靴(图8)。随着海军陆战队投入地面作战的增多,也开始配发与陆军士兵较为一致的编上靴。在历史照片之中,也可以看到日军的陆战队士兵穿分趾胶鞋作战。
日军军官的主要军鞋
作家颜一烟的著名抗日题材小说《小马倌和大皮靴叔叔》,是“采访抗联老战士的基础上写成,有着真实的历史背景”。文中描写了我军指导员穿的战利品长靴:
“脚上穿一双大皮靴,特别招眼,靴统长到他的磕膝盖,上头贼光贼亮的,底下可胡着一层泥,鞋后跟上还丁着锃亮的一个洋铁箍”。
这缴获来的日军长靴,让小说主人公、曾受到日军欺侮的“小马倌”立即产生误会:“这是鬼子官穿的大皮靴啊”。
通过历史照片带给人们的印象里,长靴与大军刀、黄色军大衣一样是日军军官的标志。在日军的历史照片里,常常可以通过长靴一眼分辨出谁是军官(图9)。
日本陆军的标配军鞋列表之中,除了“编上靴”还有“长靴”。日军标配的“长靴”,其实是过膝的长筒马靴。长靴筒的柔软皮革,可在夹紧马肚时,避免骑马人的小腿与马肚两侧的摩擦,并使马蹄溅起的泥土不会轻易落入鞋口之中。长靴筒在行军之中还有防虫蛇咬、保暖等作用。
马靴在欧洲又叫做“骑士靴”,曾长期被视为社会地位尊贵的象征。但日军配发长靴的初衷,实际上是为了利于有条件的人员随时骑马,于是并非只配发给军官。根据“陆军服制”的内容,日军骑兵官兵普遍配发马靴,而不配发徒步行军使用的“编上靴”。而日军炮兵、辎重兵的“军曹以下”人员也会配发长靴。炮兵、辎重兵的士兵和一般步兵不同,行军之中常有骑马的机会,于是可根据其“徒步”、“乘马”的情况分别穿编上靴和长靴。于是,长靴用于识别日军军官,实际上只限于陆军的步兵部队。
一、不为人知的抗日“首次”战绩
民国时对日军最早的三次打击 / 002
是谁打响的抗战第一枪 / 007
成功打击日军航空兵的最早记录 / 014
江桥抗战:首战之中的首胜 / 018
首次击毙日军联队长 / 031
最早的三次歼灭战 / 039
首次击毙日军士兵 / 046
首次击毙日军军官 / 054
首次击毙日军大队长 / 059
首次击毁日军坦克 / 063
首次俘虏日军大队长 / 067
击毙的第一名“日本籍伪军将领” / 073
全面抗战中击毙的第一名日军少将 / 081
甲午战争之后首次打击日舰 / 087
中苏并肩抗战的首个战绩 / 096
局部抗战首次击毙日军少将 / 100
二、稀见史料还原重大事件细节
“一·二八”淞沪事变是怎么开始的 / 106
侵华日军何时首次攻击中国的首都 / 116中国空军的意大利顾问 / 119
抗战之初中国最大的伤兵医院在哪儿 / 125
透过铁证看南京溧水大轰炸惨案 / 128
菊花台上的日军“表忠碑”由来的考证 / 133
历史照片还原“汪伪还都纪念塔”的史实 / 137
侵华日军曾击落中国民航客机 / 141
浴火重生的校园 / 143
敌后水利事业的“惊人奇迹” / 148
抗战时中日军人的识别标志之一:鲜为人知的日军“牛蹄子鞋” / 154
细数侵华日军的军鞋 / 159
1945 年南京受降处建筑轶闻 / 166
抗战胜利后的“战利品陈列” / 172
抗战胜利后的南京日侨集中营管理所 / 176
三、镜头里的抗日经典战例
1928 年:不抵抗背景下的抵抗 / 180
“九·一八”事变后到江桥抗战前击毙的日军 / 191
东北不抵抗的最后一幕:锦州撤退前后 / 197
红色抗战的序幕 / 208
“九·一八”一周年的雪耻之战 / 215
“东战场”首战:“八·一三”淞沪会战的最早战斗 / 224
南京沦陷后的不屈瞬间 / 229
炸不垮的延安 / 234
一张日军照片背后东北抗联的殊死抵抗 / 238
八路军有了大炮后怎么拔炮楼 / 242
敌后我军是怎样“以小牺牲换取大胜利”的 / 247
吸弹巢,只有一张历史照片存世的抗战战术 / 254
中日史料对照下的抗日游击战争著名战法 / 259铭刻在武汉天空的苏联援华战绩 / 279
诺曼底登陆时的中国战场 / 284
四、人物轶事
“中村事件”里的主人公们改变了历史走向 / 296
东北抗日义勇军归国和返乡之路 / 316
抗日官兵忠骸迁葬灵谷寺 / 319
赵尚志将军的“抗日水战” / 322
杨靖宇将军的毛瑟手枪是哪次战斗缴获的 / 329
日军大佐的将星是怎么给“打”掉的 / 338
击毙日本“满洲开拓团之父”东宫铁男 / 350
给西南联大留下奖学金的抗日航空烈士 / 355
从中央大学学生到抗日烈士 / 360
血染南京市区的抗日志士 / 363
这位“老胡”在搜寻中日双方史料上均为高手,而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迅速锁定相关碎片并将二者拼接弥合,以“多机位镜头”剪辑完成高质量的史实重建,更是无人堪出其右——至少目前我还没有看到。
作者在这本书中厘清的诸多抗战史小题目,有的意义相当重大。可以预期的是,这些优异的成果最终会在宏观抗战史叙事的读本中被予以认定。
——余戈(著名抗战史研究者、“滇西抗战三部曲”作者)
每个历史研究者都会经历一段面对历史资料无所适从的茫然期,卓然显然很顺利地度过了这段时期。……卓然做稀见史料相当有成绩,这一次,他把目光放在更为细微更不为人注意的部分。
卓然和许许多多卓然一样的历史学家,就是这勤勤恳恳的匠人。
——却却(著名作家,《战长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