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评传》:
隆中对策
官渡之战
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轰轰烈烈地来,又轰轰烈烈地去,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动摇了本就是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由于社会危机日益深重,广大农民被迫奋起反抗,在南方和西北,甚至还出现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联合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中央政府的统治面临崩溃,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纷纷依靠自身的武装力量占据地盘,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整个社会都卷入了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残酷战争中,形成了群雄争霸的动荡局面。在连年的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
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周口)人,出身于一个势倾天下的官宦世家,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因家世门第颇高,他为人比较骄横,自视清高,瞧不起一般人。袁绍虽然是庶出,过继于袁成一房,但模样生得英俊威武,非常得袁逢、袁隗喜爱。袁绍凭借高贵的出身,年少便入仕途,不到二十岁已出任濮阳县长。
当董卓专权引起众怒,关东州郡牧守联合起兵讨伐董卓时,因为袁绍身上有着诛灭宦官之功,并且坚决不与董卓同流合污,被众人推选为这次讨伐战争的总将军,而董卓在得知袁绍在山东起兵之后,为了报复袁绍,就下令把袁绍的叔父袁隗及在京师的袁氏宗族全部给杀害了。袁绍没有时间悲伤,冷静地指派王匡杀掉了胡母班、王壤、吴循等人,他的弟弟袁术也捕杀了阴循,这个时候有能力的人大多数都愿意归附于袁绍的旗下。因为同情他一家老小遭了董卓的毒手,人人唾弃董卓的心狠手辣,都想着要为他报仇雪恨,所以州郡里蜂拥而起的部队几乎都打着袁氏旗号,一时间袁旗飘飘。
待董卓西走长安后,袁绍的权力已经膨胀,他准备抛弃已经没有用处的汉献帝,自己另立新君,以便于他能更好地在幕后控制局面,而他选中的第一对象就是性格软弱无能的汉宗室、幽州牧刘虞。但是袁术一向看不起庶出的袁绍,在拥立戴幽州牧刘虞做皇帝的问题上,二人产生了不可调节的矛盾。于是二人新仇旧恨相继,索性反目成仇,袁绍把袁术看成敌人,私下勾结刘表,让刘表与袁术为难,袁术也把袁绍看成自己的敌人,在外勾结公孙瓒,叫公孙瓒与袁绍为难,两个人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后来,在汉末群雄割据的战争中,袁绍先占据了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随后更是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手里的权力达到了人生中的最顶峰。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蛮,是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的汉族人,其祖上是汉相曹参。二十岁时,他被举为孝廉,入京都洛阳为官,作风强硬,不肯向权贵低头,大力整治不良风气;二十三岁时,因为得罪了蹇硕等一些当朝权贵被调至远离洛阳的顿丘,曹操到职后没有自怨自艾,大力整饬当地腐败现象,贪官污吏纷纷逃窜;等到朝廷再次提拔曹操为议郎时,曹操知道东汉王朝已经没有挽回的余地了,就以身体抱恙为借口推辞了,回到乡中开始了暂时的隐居生活。
中平五年(188年),汉灵帝为巩固自己的统治,设置西园八校尉,曹操又因其门第被任命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中平六年,董卓进军洛阳,废了在位的皇上,改立汉献帝刘协,后来又杀害太后及废帝,自称相国,开始专擅朝政,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成为董卓的附庸,为了保全性命,遂改姓易名逃出了京师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关东州郡牧守起义讨伐董卓,推选袁绍为盟主,而曹操以行奋武将军的身份参加讨董军;初平三年,青州黄巾军壮大,连破兖州郡县,斩杀了兖州刺史刘岱,济北相鲍信等遂迎曹操出任兖州牧,在这之后,曹操和鲍信合军进攻黄巾起义军,鲍信不幸战死,留下曹操孤军奋战,他“设奇伏,昼夜会战”,终于将连连胜利的黄巾军击败,获降卒三十余万,人口百余万。
……
展开
——戴少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