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取真经/“一带一路”人物传奇》:
山西襄垣县有一座仙堂山,仙堂山上有一所仙堂寺。寺庙四周群峰环抱、翠树满山、石洞密布、清泉不断,是出家修行的好去处。早在一千六百多年前,当外传佛教在汉地兴盛时,这里就建造了第一所寺庙。当年的仙堂寺,虽然十分简陋,却名扬四海,因为从这里走出了一位了不起的旅行高僧——法显。在中国历史上,他是第一位有文字记载到达过印度、斯里兰卡和印度尼西亚的汉地高僧,为正统的佛法戒律在中国的完善和弘扬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足迹既留在陆上丝绸之路上,也留在海上丝绸之路上,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法显的年代,正处在东晋十六国时期。那时,群雄争霸、战火连绵,朝代更替频繁,老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朝不保夕。好在法显三岁时就出家到仙堂寺,由老方丈法净和众弟子一起抚养。在以善为念、宽大为怀的佛门弟子的照应下,体弱多病的小法显逐渐成人,跟着师父一起,识文断字、潜心习法、抄录经文,以佛教的宗旨指导自己的行为,严格遵守教义、教规,处处表现得循规蹈矩,受到师父和师兄们的喜爱和尊重。
一天,八十多岁的师父法净,在打坐中安然去世。他死得很平静,也很从容,依然保持着闭目合十、坐禅修炼的姿势。这时,法显已经是二十出头的年轻和尚了。有道是,恩师如父。对于法显而言,师父就如同亲父一样。他之所以三岁就入佛门,是因为他的三个哥哥都是年幼天折,况且,他还疾病缠身,这让做父母的很是担心。佛能度众生、佛能保平安,为了不让他重蹈哥哥们的命运,父母就把他送给了法净长老。法净不仅照顾他的生活起居,也教他坐禅修炼。坐禅,意思是闭目端坐,凝志静修。它既是一种精神修行的渠道,也是一种自我医疗、自我保健的良法。在这里,法显体弱多病的身体渐渐康复了,还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尤其是精通了佛教精髓,成为一个合格的僧人,这些都是俗家父母所不能给予的。从这方面来说,法净虽为师父,尤胜父母。
法显怀着极大的悲痛,和仙堂寺的新老和尚一起,做佛龛、办法会,超度灵魂,建造神位,隆重办理了法净长老的后事。
法净是仙堂寺的方丈,圆寂之后,寺庙一时没有了当家人,许多大事无人做主。在决定谁来主持寺庙时,法显怎么也想不到,大家居然一致推举他做方丈。
“阿弥陀佛,”法显施礼道,“各位长老,师兄、师弟,不行啊!按惯例,一个寺庙须由一个年长德高的人做住持,这样才能服众。我才二十几岁,人又年轻,道行也浅,不能胜任啊!”
他的话一出口,大家纷纷说开了。法显年轻不假,但论德行志向,论佛法造诣,那可是仙堂寺独一无二的和尚,不仅法净老方丈满意,就是众同事也个个心服口服。
出家较早的僧人说,法显三岁剃度出家,正式成为佛门净地的一员,从此以寺为家,是最合格的佛门弟子。每天,他在寺庙中跟着师父念经礼佛,在佛堂里听法师讲法,闲暇时就在僧房看书抄经;至于撞钟、添灯油等日常杂务,法显样样抢在师兄们的前头。八岁时,法显正式受戒。所谓受戒,就是在隆重的受戒仪式下,正式接受戒律,成为一个受戒律条款约束的僧人。法显受戒后,严格按戒律办事,一言一行不让自己出格。正因为他“模范”地遵守了戒律,处处显得谨言慎行,二十岁时,又受了具足戒。所谓受具足戒,就是受持更多的清规戒律,据说有二三百条之多。如果没有一颗虔诚的向佛心,没有一个以严律行的定力,是达不到这么高层次的。这样的佛门弟子,做方丈正是众望所归啊!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