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青天传奇故事》:
第一回 修官府鱼肉百姓 湖州地灾上遭灾
诗曰:
地狱原来在人间,贵人衙门富判官。
严惩凶恶快人心,可怜冤狱至今传。
世出包拯一青天,倒坐衙门看世界。
一生清心行直道,千秋万代照河山。
宋朝,出了一个传奇人物包拯。包拯自幼出身贫寒,与百姓亲密相处,又多受贪官污吏和邪恶势力的重重欺压,锻炼成一个疾恶如仇的铁骨人物。
世间万物因势而变,随时而化。又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概出身于劳动人民家庭的人,一进入官场,就被官场的权势改变了、染坏了,这叫忘本。包拯进入官场后,没有被官场的权势改变了、染坏了,而是绝不忘本。他一生为百姓伸张正义,处处为百姓谋求利益,与贪官污吏和邪恶势力斗争到底,被千秋万代赞誉为“包青天”。
闲言少叙,书归正传。
话说宋真宗年间,刘妃伙同太监郭槐、接生婆尤氏,制造了一起狸猫换太子冤案,夺取了皇后的位置。刘皇后依仗权势,为所欲为,倒行逆施,罪大恶极。她纠结朝野权奸和邪恶势力,上下串通,手眼通天,祸国殃民。后人有诗叙之,诗曰:
一人掌权神通大,鸡犬猪驴可升天。
独裁官府神鬼怒,官官相卫民不安。
豪华楼屋年年建,权贵享乐百姓难。
宋朝刘妃用权力,代代流行代代传。
且说刘皇后在金殿上本,保荐侄子刘庆庭封官治民。万岁下圣旨,封刘庆庭为湖州知府。刘皇后奉了万岁的圣旨,办理好手续,令手下心腹传书刘庆庭到任。
刘庆庭是一个不学无术的“混混儿”,长得胖大粗横,头如大圆球,口鼻眼挤在一处。他接到了信印家书后,辞别了家人,带着家属亲信走马上任。
刘庆庭去到湖州后,用了几天时间,把湖州的事物接手过来。
送走了旧知府,刘庆庭回到府衙,坐在二堂,令亲信刘吉元去请湖州府主簿王学善前来。
王学善随王吉元快步来到二堂。刘庆庭坐在桌案旁品尝龙井茶。王学善走过来,急忙跪下,叩头行礼,道:“给刘知府见礼。”
刘庆庭起身离座,用双手相搀,道:“王主簿免礼,快快请起。”手指旁边的椅子道:“王主簿坐下说话。”
“谢知府大人。”王学善起身走到花椅前,撩袍衣坐下,看着刘庆庭道:“不知知府大人叫下僚来有何训示?”
刘庆庭哈哈一笑,用手一摆道:“王主簿不必客气。只是想与主簿商议一件事。”
王学善道:“不知知府大人商议何事,下僚定当尽心竭力为知府大人服务。”
刘庆庭拿起面前的水杯,慢慢咽了一口茶,放下水杯,道:“我这几日把府衙上下左右看了看,见府衙破旧不堪,规模太小。我想重修府衙,再修几个公园,闲下时好游乐。”
王学善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听罢,捻着胡须道:“这……这……这恐怕有些不妥吧。”
刘庆庭问道:“有何不妥?”
王学善道:“第一,祖上是有定制的。州、县衙不可过大。”
刘庆庭把桌案一拍,道:“我是皇亲国戚。你不用担心。那第二呢?”
王学善应道:“第二,这湖州是个穷地方,恐怕一时拿不出那么多钱来。”
刘庆庭听罢,跷起二郎腿,身子往后一仰,双手合十抱在胸前,眯着眼睛道:“我姑妈是皇后,肯定会帮忙的。如果不够的话,咱们增加几项税,不就有了嘛。”
王学善忧虑道:“这……”
刘庆庭哈哈一笑,放开手,用手指指点着王学善道:“你白当了十几年主簿。常言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想来知府弄银子是很容易的。你连这个也不知道吗?”
王学善应道:“这……我全听知府大人的。”
商议完之后,刘庆庭写了一封书信,命亲信刘吉元去京城交给刘皇后。
一日,宋真宗升座宝金殿。宣旨官高喊道:“有事出班奏本,无事卷帘退朝。”
话音刚落,从武班中走出一人,撩袍端带,跪倒在九龙口前,口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臣有本启奏。”
真宗手扶龙案,朝下观瞧,见此人四十多岁,头带二品官帽,身穿紫红蟒袍,前额凸,下巴尖,猫眼睛,鹰嘴鼻,四肢细,脚外撇,原来是兵部尚书刘文进。真宗道:“刘爱卿平身。快快奏来。”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