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诗词藏心间:生命美好岁月浓(讲述学生与诗词的故事)》:
遵义会议以后,红军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指导下,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二渡赤水河,回师黔北,在此与黔军王家烈部激战,敌我双方展开了一场殊死的战斗。
2月24日,红军先头部队在桐梓击溃黔军第四团后,重占桐梓县城,揭开了遵义战役的序幕。2月25日红军三军团十三团向娄山关疾进,上午九时,在娄山关关北红花园与黔军第六团遭遇,敌且战且退,占领关口要地,据险扼守,娄山关战斗打响。红军一、三军团在彭德怀军团长、杨尚昆政委前线统一指挥下,按照中央军委的部署,采取正面仰攻、两翼迂回的战术夺取娄山关。娄山关是遵义的天然屏障,红军回师黔北打乱了蒋介石的部署,蒋介石命其部队死守三天,待兵增援。
红三军团十三团发扬顽强拼搏的精神,派二营沿盘山公路隐蔽攻击前进;另一、三营从南溪口出发,抢夺娄山关制高点——点灯山,抢先占领山顶,控制有利地形。接着向敌人大尖山阵地发起攻击,与敌反复争夺,拉锯5、6次,形成僵持局面。
当晚,红三军团十二团从桐梓县城赶到南溪口增援。第二天拂晓,红十二团接替十三团正面仰攻,展开正面夺关战斗;坚守点灯山的红十三团一、三营也由点灯山向敌人大尖山及马鞍形阵地发起攻击,两面夹攻关口大、小尖山阵地。敌人不甘心,在薄雾的掩护下组织敢死队反扑,企图夺回失去的阵地,并拼死固守待援。
与此同时,红一军团一团从桐梓经娄山关东侧石炭关大迂回至板桥,击溃援敌黔军第十五团;红三军团十一团从红花园大迂回至板桥,夺取黔敌杜肇华旅指挥所;红三军团十团也从西侧小迂回至关南黑神庙,断敌关口退路。战斗至26日午后,在红军大、小迂回截断后路,敌人增援无望的情况下,关口上的敌人才撤出阵地,抄小路逃逸。红军终于夺取娄山关,彻底打破蒋介石企图将红军压迫至娄山关以北、长江以南狭窄地带而消灭的美梦。
娄山关战斗胜利结束后,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忆秦娥·娄山关》词。娄山关因此而彪炳史册、名闻天下。
此词上半阕,一开始三个字“西风烈”,红军处境的艰难,部队有一种悲壮的氛围,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尤其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滂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凭添悲壮。透过这种情调读者可以想象到即将来临的战斗的紧张和艰险。
接着第二句“长空雁叫霜晨月”,长空浩大无涯,大雁哀凉清幽,“霜晨月”,一幅晓月寒霜图,而在图中美丽的大雁也为这美丽晨景感动得如歌如泣了。就在这霜、晨、月中,在肃杀的西风及大雁的凄声中,“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两句把红军行动生动地描绘出来了。哒哒的马蹄与呜咽的军号声远近唱和,起伏跌宕,在山间回环向前。就在这霜华满地、残月当空的风景中,红军长征的壮怀激烈犹如易水之寒。正因为寒冷才觉得西风烈,正因为路难行才觉得霜重,正因为心情沉郁才听得雁叫凄苦,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而这也正是红军当时冬夜行军的真实写照。词没有直接描叙战斗的过程,但从这两个句子中可以想象到战斗的紧张和剧烈。
下半阕起始二句,一破上片的凄厉悲壮,豪气再升,一笔宕开,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明“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雄关漫道真如铁,在这里,雄关之雄,多么峭拔,难以攻破,多么凝重。雄关真如铁,虽实非浪语,而在红军面前,只是“漫道”而已。且看“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是何等的气魄!真是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又是多么豪放劲健。读到这里,只觉得红军战士前进的步伐,每一踏足都踩得山头在晃动。在字里行间,不仅歌颂了红军的顽强意志,抒写人民的胜利信心;而且对敌人的鄙夷与蔑视,也溢于言表。
“真如铁”三字突出了夺取这座雄关的艰辛——词人通过“铁”这一物象的坚硬、沉重,艺术地把“艰辛”具体化、形象化,让人有超现实之感。“雄关漫道真如铁”这个句子的内涵极为丰富。“而今迈步从头越”是上句的自然延伸。“迈步”就是举大步经过战斗“雄关”而今已变成通途。“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多少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这支革命队伍跨越雄关踏平险阻的坚强决心和无畏勇气就出来了。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词人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一些失败但可以“从头越”。
最后两行“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不要说雄关像钢铁一样难以逾越,而今我们要从头开始征服它!从关山头上翻越后,远望苍山如海,感怀残阳如血。
毛泽东在写这首词的时候,略去了战斗激烈的场面,但是,他所描绘的艺术画面,那样一种猛烈的风声、凄厉的雁叫声、凌乱的马蹄声,那雄关真如铁的感慨,那如海的苍山和如血的残阳构成的悲壮的画面,都足以让人联想到流血牺牲的场面。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对于升华我们的精神起到某种神奇般的效应,当我们在生活与工作中遇到挫折或困难时,我们情不自禁或下意识地说出这两句诗,以此来表达我们将暗自下定决心,树立必胜之决心,克服万重困难,以至于最后获得成功。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