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清一代,从皇帝到王公大臣都对“鲁菜”情有独钟,御膳房、寿膳房的御厨大多来自山东,“鲁菜”风靡老北京四九城。辛亥革命后,清朝结束,中华民国来了。民国北洋政府的议员、总长等一干“大员”,有不少来自江浙,吃家乡淮扬菜成了他们的一种企盼。于是乎,一些商人抓住时机,开设淮扬口味的饭庄。“民国十九年(1930年),在西长安街上出现了十二春:庆林春、方
壶春、玉壶春、东亚春、大陆春、新陆春、鹿鸣春、四如春、宣南春、万家春、淮扬春、同春园。”也有“八大春”之说,即:上林春、淮扬春、庆林春、大陆春、新陆春、春园、同春园、鹿
鸣春。“十二春”为什么扎堆西长安街?这是因为西长安街附近有许多衙门,而且离国会(今新华社院内)很近。可以“公款吃喝”的这些衙门、国会中江浙籍老爷,自然成为“十二春”的“衣食父母”,淮扬菜饭庄云集于此就很自然了。淮扬菜又称江苏菜,与鲁菜、川菜、粤菜并称为中国四大菜系。淮扬菜主要指淮安、扬州、镇江3处的菜肴,尤以扬州菜着称。该菜系的发展得益于隋炀帝下江都,带来了北方的烹饪手法,融合江南本土鲜美的食材。大唐时期扬州富甲天下,该菜系得到极大发展。淮扬菜注重刀工,刀法细腻,原汁原味,咸甜相宜,肥而不腻,烂而不煳,清香爽口,回味悠长;选料讲究时令新鲜,原料以河鲜为主,“醉蟹不看灯、凤鸡不过灯、刀鱼不过清明、鲟鱼不过端午”;烹饪讲究火候,擅长炖、焖、煨、焐、蒸、烧、炒;代表菜品有红烧狮子头、软兜长鱼、文思豆腐、虾子蒲菜和文楼汤包。据说当年乾隆爷“六下江南”时,将江南的一些名厨带到京师,《红楼梦》中描述的菜肴就多为淮扬菜。不过那年月的淮扬菜“躲在御膳房人不识”,平头百姓难以问津。先说说“长安十二春”中最早开业的淮扬春。民国初年开业,
由江苏淮安人夏万荣在西长安街路南(后新风饭馆所在地)开办,1947年倒闭。1987年,在西城区政府的支持下,淮扬春饭店在三里河东路10号恢复营业。1994年,淮扬春饭店被北京市旅游局、北京市饮食总公司命名为“北京市淮扬菜风味龙头企业”。如今,淮扬春饭店内设10多间豪华包房,散台12个,可同时接纳400多人就餐。淮扬春饭店能为顾客提供160余种菜肴,特色菜有三丝鱼翅、一品官燕、扒熊掌、扒三白、锣锤鲜贝、贵妃鸡翅、清蒸蟹、炸脆鳝、糖醋鱼、蟹黄扒菜心等传统淮扬名菜。a同春园1930年开业,几位合股人是从生意不佳的四如春饭庄出来的。“同春园”名号寓意“同心协力春满园,花开茂盛,生意兴隆”。开业当天,邀请时任北平电灯公司经理、著名书法家冯恕捧场。冯大师当即贺之“杏花村内酒泉香,长安街上八大春”。但是,开业之初,生意不太好,几位厨子相继跳槽。主灶的郭干臣四下求贤,高薪请来了在虎坊桥春华楼扛江苏菜大旗的王世枕。王世枕祖上两辈都在王府当厨,得家传后赴南京镇江学艺。那年月饭馆业竞争激烈,既有“横匾”即字号之争,也有“竖匾”即主厨之争。王世枕一来,同春园横、竖匾都硬了,饭庄生意也红火了。尔后同春园的烹饪技师有高国禄、王家栋、杨伦、张万增、刁文波等。同春园主要以苏帮菜为特长,烹制河鱼湖蟹菜肴十分出众。河鲜类菜以烧、煎、烹、熘、炸、焖手法为主,菜肴口味鲜嫩、清淡、微甜,成菜出品不失原汁原味,虽酥烂但不失其形。鱼馔做法尤为丰富,有干烧青鱼、红烧中段、干烧头尾、砂锅头尾、糖醋瓦块鱼、烧划水、五香叉烧等名肴。名菜水晶肴肉(也叫水晶肴蹄)300多年前就在名肴之列,近代文人赞誉“风光无限数金焦,更爱京江肉食饶。不腻微酥香味溢,嫣红嫩冻水晶肴”。所以有“肴肉不当菜,镇江一大怪”的说法。同春园是长安街上先后出现的众多“春”字号淮扬馆子中唯一生存下来的一家。1936年,同春园招股扩建,成为有东、西两个四合院,带几个小套院共计25间房的大饭庄,面积扩大到800平方米。但是,连年的战乱,使北平的饮食业日渐衰落,同春园也是惨淡经营。1954年,长安街扩宽马路,同春园迁到了西单十字路口西南角把口儿。1999年,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50年大庆,西单路口大面积改造,同春园再次迁址到新街口外大街甲14号的十月大厦,餐饮面积1113平方米。2006年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大陆春的红烧羊肚菌等“当家菜”很受食客欢迎。在北洋政府教育部任佥事的鲁迅先生,就多次在大陆春聚朋会友。他在1926年5月10日日记中写道:“晴。上午往北大讲。访小峰。访季野。得谭在宽信。午后得语堂信招饮于大陆春,晚赴之,同席为幼渔、季巿。董秋芳来,赠以《故乡》一本。”语堂就是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原籍是福建。大陆春离教育部很近,淮扬风味又适宜林语堂、鲁迅的口味,他们在这里饮宴自然顺理成章。1929年,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结发妻子武仲谦因病去世。1931年4月,经朋友劝说,朱自清在叶公超等人陪同下来到大陆春饭庄相亲。那天朱自清的衣服搭配出了点儿问题,米黄色的绸大褂儿下却穿了一对双梁靸鞋,陪陈竹隐前去“参谋”的女同学不同意她嫁给这个“土包子”,但陈竹隐看上了才华横溢的朱自清,由此开始了一段美好的姻缘。1932年8月4日,34岁的朱自清与29岁的陈竹隐正式举行婚礼。庆林春只存在了短短的二十几年,但1941年在这儿举行的一场不同寻常的“婚礼”,却至今让人时常说起。白石老人同治三年(1864年)一月一日生在湖南湘潭县南边一个叫作星斗塘的地方。齐家是贫穷的庄户人家,爷爷按照族谱,给他起了个大号——纯芝。小时候因为家里穷,他只上了半年私塾,15岁开始学雕花木匠,27岁正式开始学画,从此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山人。聪慧加上勤奋,不久,“芝木匠”就闻名乡里。1919年春天,57岁的白石老人第三次到北京,从此在北京定居。齐白石的发妻陈春君舍不得湖南老家的一点儿薄产,没有随他进京,但又担心他的生活。1919年7月,陈春君亲自将胡宝珠送到北平与丈夫完婚,从此胡宝珠就一直陪伴着白石老人。1940年初,陈春君在湘潭老家去世,许多亲友劝白石老人把胡宝珠扶正,作为继室。1941年5月4日,白石老人在他非常喜欢的庆林春饭庄,订了3间一套的包房,邀请胡佩衡、陈半丁、王雪涛等人为证,举行胡宝珠立继扶正仪式。在场的20多位亲友都签名盖章以资证明,白石老人当着亲友的面,在族谱上批明位于清华大学的朱自清雕像“日后齐氏续谱,照称继室”。新陆春也是20世纪30年代开业的,后来在地安门外大街路口西北角建店经营,称新路春。1980年,引进天津狗不理包子,这是北京城第一家引进天津狗不理包子的饭庄,当时叫天津狗不理包子铺北京分店。笔者十几年前在这里吃过狗不理包子,但不如在天津吃到的味醇正。2010年2月,新路春暂时关闭,改建成峨嵋酒家分店。“十二春”的当家者多为镇江、扬州、苏州人士,他们把家乡文化也带到了北京。“十二春”的伙计们的吆喝声不像京城小饭庄那样大声,“来了您哪,里边请!”而是细声细语,温馨之至。“十二春”在店堂装潢、布置上也突出文化色彩,名人字画必不可少,有一家曾挂有“三杯两盏扬长去,莫问前程路坎坷”的条幅,颇为引人注目。“十二春”促进了西单一带的繁荣。人们在“十二春”用餐之后,就到新新大剧院(后来的首都电影院)、中央电影院(今北京音乐厅)和长安大戏院娱乐消遣。除了戏院外,这儿还出现了“理发一条街”,一些“新派”人物对老北京人的剃头挑子不感兴趣,于是有人在这儿开设了“中国理发馆”,光技师就有40余人。白石老人与继室胡宝珠“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民国首都迁到南京后,北京也改称了北平。江浙籍的老爷走了,坐镇北平的换成了东北人,他们喜欢大块吃肉、大碗喝酒,钟情于猪肉炖粉条子,对淮扬菜兴趣不大,“十二春”消费群体没了,再加上军阀混战、南北交通不畅,菜肴原料供应不上,“十二春”大多相继歇业,销声匿迹。到20世纪40年代末,仅剩同春园一家。“十二春”虽然辉煌不再,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淮扬菜却重现辉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后举办的开国第一宴、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50周年大庆宴会、2002年江泽民总书记宴请美国总统乔治·布什等,都是淮扬菜唱主角。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