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输,但绝不败给自己》:
有人说,独处的过程其实就是孤独的表现。但这样的理解似乎是比较合适,周国平说:“一个平庸的灵魂,并无值得别人理解的内涵,因而也不会感到真正的孤独。孤独是一颗值得理解的心灵寻求理解而不可得,它是悲剧性的。无聊是一颗空虚的心灵寻求消遣而不可得,它是喜剧性的。寂寞是寻求普通人间温暖而不可得,它是中性的。然而,人们往往将它们混淆,甚至以无聊冒充孤独。”可见,孤独也是由独处产生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自我享受的,其他人无法体会。
拥有独处的能力,是一项超越任何技能的荣耀,它会在你每一次挣扎之后获得生存的本领,也让你学会与某段痛苦的时光并存。当然,需要去做的也永远是你自己,因为获得深刻体会和领悟的,并不是别人。
很多时候我不明白为什么很多人把喜欢独处当做不合群,在我看来,很多所谓的不合群也只是相对而已,真正的原因或许是因为不合群的那个人并没有想要和你做朋友,他(她)也许还没遇上真正可以和他(她)分享痛苦和欢乐的人,再或许就是他(她)也许并不想融入所谓的一群人制造出来的“圈子”,都有可能。
朋友和朋友相处,本来就是一个相互试探合适不合适的过程,就像谈恋爱,只有进入到某种阶段,需要两个人一起承担事情,看两个人处理事情的方式,这时候才能真正地了解两个人的三观是否相同,底线在什么位置,性格合不合适……所有的这些,都需要在相处过程中去了解。
所以很多人都说,自由恋爱的感情要比相亲方式的感情更牢固,大概说的就是相处过程的熟悉程度吧。
也许反过来想想,你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拉低智商和情商八卦又无趣的朋友,你可能会更容易理解一些。
不可否认,我喜欢独处,但是我的独处并不高明,很多时候只是不想说话、不想解释、不想纠缠、不想融入自己不能接受的关系中。我觉得有些社会关系的复杂程度真的难以理解,有些明明可以直接的,偏偏要绕弯,关键是还做不好;有些一句话能说清楚能说明白的,非得通过好几个人反复解释之后颠倒真相。说真的,事情并没有那么复杂,A就是A,B则不是C。《我不是潘金莲》和《驴得水》告诉我们:你没做也是做了,你不是你也得是。
这时候保留的童真,就像手拿一张过期的火车票,还没使用上面的票价,就失去了它应有的功能,挺没用的。有时候对这种沮丧心有不甘,总是会问为什么人一长大,就会失去我们天真善良的本性,为什么就会有这么多恶的出现,为什么自己明明知道是恶的,有时候还要假装不知道,这些失去本真的善良已经无法在某个时候说服那个心底还有一些童真存在的自己。
……
展开
——沈嘉柯
★这是一本简单的书,有多简单呢?简单到你会以为,这就是你的生活。在作者慵懒又细碎的叙说里,你会惊觉原本平庸粗糙的生活,已经很好了,是我们常常忘记了感动,也珍惜得不够。你会如梦方醒,原来这看似平淡的当下,竟是我们一生的黄金时代。
——-新鲜旧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