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遍信仰“人性自私”的社会,为你解构获取合作红利的制胜法宝!
打破《自私的基因》为我们描述的人性迷局,只有合作才能让我们战胜自利,进而设计建立回报丰厚的社会体系,获得合作的财富!
腾讯公司社交网络事业群总裁、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汤道生,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洞察中国社会数字化进程先行者胡泳,浙江大学经济学教授、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叶航,互联网革命伟大的思考者、畅销书《人人时代》《认知盈余》《小米之道》作者克莱•舍基联袂推荐!
湛庐文化出品。
合作才是人类的天性,互联时代,谁先合作谁胜出。
合作创造价值,7大关键要素帮你获取合作的红利。
揭示共享经济背后的奥秘,帮你掌控下一个大趋势。
“利维坦”与“看不见的手”之间的轮回
从当代欧洲和北美的历史来看,它们的社会、政治和经济体制一直在交替发展,要么走向“利维坦”,要么以“看不见的手”为基础。从 17 世纪到 18 世纪,欧洲的君主独裁统治都可以视为不太成功的“利维坦”,只是在程度上略有不同(仅仅是将“政府”换成了“君主统治”)。正是“利维坦”在履行控制职能方面缺乏效率,才使得“看不见的手”和重视社会行为的“企鹅”得以出现与发展,但是,后者的发展或多或少有些不太正规。到了19 世纪,随着君主统治的日趋没落和工业革命的爆发,以及随后的自由贸易兴起, “看不见的手”威力尽显 。“看不见的手”在欧洲和北美发威了很长一段时间,但 19 世纪不断出现的恐慌与崩溃,导致它的威力逐渐被削弱。1929年,随着市场的崩溃和大萧条的来临,“看不见的手”失效了。
随后,钟摆开始猛烈地向另一个方向摆去。德国的工业化进程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而遭受沉重打击,而俄罗斯则完全否定了过去,直接从沙皇的昏庸统治转向斯大林模式。于是,“利维坦”化身为法西斯主义,昂起它丑陋的头,表现出空前绝后的残忍。在美国、英国和其他民主国家,“利维坦”则以和善的面目出现:迅速发展起来的福利制度和形形色色的政府机构——美国出现了“罗斯福新政”,西欧也出现了类似的运动。从 20 世纪 50 年代末到60 年代初,由于不良的官僚作风、畏手畏脚和效率低下,钟摆又开始回摆。到了 80 年代,我们再次完全倒向自由资本主义:里根和撒切尔政府;以效率和自由贸易为目标的欧洲共同体;以及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主张,被概括为“华盛顿共识”。“看不见的手”似乎取得完胜。
甚至连比尔 · 克林顿和托尼 · 布莱尔领导的美国和英国的中左翼政府,都在忙于废除福利制度:以私营的、基于市场的组织代替政府机构,撤销对曾在纽约和伦敦昌盛一时的金融市场的管制。弱化国家作用并让位于市场的利己主义趋势在小布什时代达到巅峰。毫无疑问,我们今天正面临一场新的危机,由于盲目相信利己主义的力量和通过激励与回报有效驾驭它的能力,我们的经济体制几近崩溃。
我们该走向何方?既然“利维坦”把持的命令控制体系和自由市场上的“看不见的手”都不能有效地管理社会,那我们该怎么办呢?以合作为基础的体系,除了能为我们带来自由的操作系统或全球在线百科全书,还能为我们做什么呢?“企鹅”能否为我们带来稳定、有效的社会和经济体系,让我们冲出这一残酷的怪圈呢?
我相信它能。
整个 20 世纪,工商管理、人类学、心理学、人类进化学、经济学、政治学和法律等众多领域的学术研究都是针对如下困惑的:我们该如何构建人类居于其中的体系呢?毕竟我们的生活受到各种各样的体系的束缚。例如,车间与大卖场这样的商业体系,知识产权保护法或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体系,互联网或道路与桥梁等技术体系,行政管理体系(有些是国有的,如老年保健医疗;另外一些则是非国有的,如艺术与文化基金会),学前教育和大学科研实验室的教育体系,朋友关系网络这样的社会体系,等等。
不管它们的目标是提高效益、完善法律和统治、促进科学进步,还是仅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更快乐,优秀的科研人员和思想家都一直在寻找改进这些体系的方法。在 20 世纪的前 60 年,大多数体系都是大型的、层级的和控制型的。在美国,这种趋势始于公司。20 世纪初,著名管理学家弗雷德里克 · 泰勒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这本著作提出的管理方法,是对每个人的每个动作进行描述、定时、测量和监督,确保动作的效率大化,将每个工人简化为一个设计完美的体系中的一个可以被控制的零件——由上层权力控制。
亨利 · 福特很快就接受了这一方法,并将其应用到生产线上。这一思想方法渗透到很多领域与行业,从工厂车间到办公场所,到处都是它的身影。这种思想认为,工人从本质上说就如同机器人一般,只有对他们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他们才能完成好给定的任务。这种自上而下的层级管理方法后来又应用到公共领域。进步时代(Progressive Era)建立的“罗斯福新政”管理机构,就是建立在如下假设基础之上的:相对于不负责任的市场来说,专家机构能够更有效地制订计划。这个新政直接导致了 1929 年的股市崩盘。欧洲走的则是另一条路。命令控制体系首先从政府机构兴起——普鲁士的俾斯麦是先行者,后来才进入商业领域。但是,尽管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有所不同,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有一个事实是极为清晰的:在美国等国家,层级组织在现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已成为主流。社会学之父马克斯 · 韦伯和经济学家约瑟夫 · 熊彼特在 20 世纪先后做出预言:未来将会由更加庞大、控制更严格的政府机构主宰,也就是形形色色的“利维坦”。
在其后的 40 年间,随着政治对抗、理论争端的加剧以及实践的增加,集中式体系明显开始向市场和模仿市场的方向发展。简言之,“看不见的手”又重回世间,它不只出现在象牙塔和华盛顿的议政厅,也现身于商业和社会生活中。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转变源于“冷战”,即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较量,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意识形态斗争。但是,引发这种转变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在管理日益复杂和相互关联的经济与社会时,以控制为基础的体系越来越无能为力。随着全球贸易的发展以及技术进步,不计其数的新行业、新公司和新产品进入市场,层级体系在其中越来越难以胜任。另一方面,基于市场的体系似乎并不需要如此严格的监控。相信市场有效性的那些人,通过建立激励体系也可以让我们把事情或多或少做得更妥当一些,这是我们能感受得到的。这时,人们认识到这是做生意的好方法,非常经济又特别有效。于是很快,“看不见的手”迅速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主流方式。20 世纪末,随着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我们开始面对一个复杂、广阔、变化万千的世界。经济学家和企业开始应用比亚当 · 斯密当初提出的模型更加纯粹的人类自私模型,寻求更多的放松管制,在更大程度上把职责交给完全竞争的市场,让利己主义为公众利益服务。我们甚至开始接受这样的思想:人类天生的自私本性,不仅适用于商业世界,或者说市场,而且也适用于社会生活、家庭与爱。此时,经济学成为社会科学中重要的学科。于是,我们开始将人的行为仅仅看成是对奖惩的理所当然的机械反应。
但在后 10 年,一系列变化促使纯粹的自私理论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首先,企业开始学习丰田公司的经验,因为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相较于美国的竞争对手,丰田汽车公司在美国的工厂在生产率提高和质量改善方面远远走在了前面。高新技术产业不太主张正式化,反而更加关注自治、创造性以及社会性活动,谷歌就是讲究人性化的一个很好的例子。越来越多的商学院课程和企业本身,都开始重视和尝试采用新的组织模型,它们既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市场模型,也不是过去认为必不可少的层级模型。这些模型是基于以下假设建立的:在合适的条件下,人们会选择合作和协作,以实现组
织的共同目标,这也是他们自己的愿望。更为重要的是,网络上“对等生产”(peer production)的兴起,如自由与开源软件、维基百科、“每日科斯”(Daily Kos)或者 Newsvine 这样的“协作公民新闻”(collaborative citizen journalism)网站,以及 Facebook 和 Twitter 这样的社会网络引发了一种合作文化,这在 5 年或 10 年前是不可想象的。这些变化不会发生在社会边缘,只会发生在硅谷这样的地方,因为那里代表着社会与经济发展趋势的前沿。
企业开始注意到这种变化,并观察其发展动向。依靠志愿者的贡献运作的网站都非常成功:维基百科的访问量在互联网上位列第 7 或第 8,每个月它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独立访问页面量达到 3 亿。像 IBM 这样的传统企业,以及像谷歌、Facebook、红帽(Red Hat)或者克雷格列表(Craigslist)这样的新兴企业,都有实力试用这些新模型,找到通过“吸引人”获利,而不是控制人的新方法。在 2008 年经济危机发生后,甚至连一些市场自由主义的忠实支持者也不得不承认,“市场激励至上模型”(market-incentives-above-all)是有缺陷的。
社会上的彼此吸引和建立协作关系,能够激励我们达成富有成效的结果,这种更加乐观、充满人情味和人文气息的观点所影响的范围远不止商业领域或是网络环境。像维基百科和 Linux 这样通过协作努力而获得的成功,与芝加哥全市范围的社区警务模式 是类似的。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在线协作平台——情报百科(Intellipedia),也采用了类似的模式。
如此众多的领域都采用合作体系,让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界的研究人员重新燃起了探索合作机制的热情。他们开始设想,也许自私根本就不是人类的天性。经过众多科研人员的努力,我们在心理学、组织社会学、政治学、实验经济学以及其他一些领域找到了越来越多的证据:实际上,人类在很大程度上是更善于合作的,是无私的,或者说至少不像大多数经济学家之前认为的那么自私。这不仅仅是理论,很多实地研究已经找到了实实在在的合作体系,与以激励为基础的体系相比,它们往往更稳定,也更有效。即便是在人类生物学的研究进程中,进化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也正不断发现“人类善于合作”在神经及遗传方面的证据。尽管这听起来有些违背我们的直觉,但确实有更多的证据表明:进化实际上更偏爱愿意与他人合作或者帮助他人的人,即便这会让他们付出代价。我们将在下一章详细讨论。
通过众多学科对多个社会所进行的研究,一个基本模式出现了。在任何一个实验里,都有大约 30% 的人的行为让人觉得他们好像真的很自私,就像主流思想所认为的那样。但是另一方面,也有近一半的人会表现出合作行为,而且始终如一、态度鲜明。在这些人当中,有些人的合作行为是有条件的,他们以善报善,以恶报恶。另外一些人则是无条件的合作者,或者称为利他主义者,即便需要个人付出代价,他们也会与他人合作。通过针对地域广阔、类型众多的人所做的大量实验,人们得出了如下结论:实事求是地说,在受控条件下,没有哪个人群有半数以上的人总是表现出自私行为。
你可能在想,实验得出的结果还不错,但对于日常生活来说,这又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我们当前的社会和经济体系,如层级企业模式、惩罚性法律体系、基于市场的方法及教育,往往是根据错误的模型设计出来的。
这些模型定义了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定义了我们为何会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行为。我们不需要“认为每个人都是利己主义者,他们只有欲望和偏好”的体系。采用控制或者说“胡萝卜 + 大棒”的办法来激励大家是无效的。为了激励大家,我们要依靠可参与、沟通的体系,使大家拥有共同的目标和认同感。换句话说,组织能帮助我们展现心灵深处协作、慷慨的一面,而不是认为我们的行为都是出于自利。我们将会看到,试图基于利己主义构建体系,比如物质奖励或惩罚,有时会适得其反地导致生产率降低,还不如采用纯粹的社会动机导向方法。
推荐序一 合作创造价值
推荐序二 人,到底是无私的,还是自私的?
推荐序三 人性的较量
引 言 合作是人的天性
Part 1 实现合作的 7 大关键要素
第 1 章 关键要素 1:基因和文化的协同进化
第 2 章 关键要素 2:心理影响与社会影响
第 3 章 关键要素 3:共情和群体认同
第 4 章 关键要素 4:沟通
第 5 章 关键要素 5:公平
第 6 章 关键要素 6:道德与行为规范
第 7 章 关键要素 7:动机导向的奖惩制度
Part 2 互联时代的合作、共享与创新
第 8 章 谁先合作谁胜出
结 语 如何养大一只企鹅
译者后记
尤查•本科勒在《合作的财富》中提出了实现合作的7大要素,他大量引用了生物学的语言,比如群体、基因、适应等,让人、机器、社会良好地纳入一个完整的思考框架。合作是天性,共情是基础,沟通是桥梁,道德、公平与遵从是尺度,信誉社会是愿景。
——汤道生
腾讯公司社交网络事业群总裁,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
过去20年,学者们在人类合作上有何发现,这本书是优秀的导读;要想了解21世界合作会在生活中占据何等地位,这本书有很好的预测。我们期待,有关人类有能力合作的论证,能够成为更多人头脑中的常识。
——胡 泳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洞察中国社会数字化进程先行者
本科勒通过《合作的财富》这本书告诉我们:善,使人类成为这个星球上善于合作的物种,从而创造出如此辉煌灿烂的文明,并成为宇宙中的奇葩。
——叶 航
浙江大学经济学教授,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讨论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尤查•本科勒是睿智的思想家。他的《合作的财富》一书告诉我们:更大规模、更为松散、更加自由的合作方式,正在改变我们对工作以及彼此间给予和获取的价值的认识。
——克莱•舍基
互联网革命伟大的思考者,畅销书《人人时代》《认知盈余》《小米之道》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