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汇集了近八十首节令风俗古诗,一册在手,可读前人歌咏元日、上元、清明、花朝、端午、浴佛节、七夕、中秋、重阳、腊八节、小年和除夕等数十种节令风俗的诗篇。同时每首诗配有连环画大师王弘力先生精美的插图,情趣盎然。翻开此书,浓郁的传统节俗之美扑面而来。
拜 年
文徵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①,名纸朝来满敝庐②。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作者简介】 文徵明(1470—1559),字征仲,别号衡山,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书画家,有《甫田集》。
【说明】 元日人人出外拜年,拜年者,并不求其与主人见面称贺,只是姿态性地投张名帖,表示礼数已到罢了。这一风俗始于宋代,到了明清,越演越烈,上面这首小诗可以为证。需要注意的是“我亦随人投数纸”这一句。名帖本是一张,这里怎么出现了“数纸”?原来到了明朝,名帖已改为以棉纸六页折叠而成的形式;有的还要外加红绫底壳。由于世俗把过年投送名帖作为奉承讨好的手段,所以受到诗人的讥讽。这种过年送的名帖,大概就是我国最早的贺年片吧。
【注释】 ①通谒:送交名片。谒:名帖。 ②名纸:名帖。敝庐:简陋的房舍,这里是作者谦称自己的居室。
帝京踏灯词
刘廷玑
高髻轻钿贴翠翎①,今宵偏不坐云 ②。桥边小步归来喜③,摸得城门铁叶钉④。
【作者简介】 刘廷玑,字玉衡,号在圉( yǔ 雨)。清代诗人,有《葛茬分类诗钞》。
【说明】 元宵之夜,有一些女子没有去观灯,而是悄悄跑到郊外桥头漫步,顺路又去摸了城门上的钉头。这两种做法都有讲究,前者是走百病,据说可消除身上的疾病。后者摸钉即可添丁——喜生贵子。这种习俗反映了古代女子多灾多难,一方面她们苦于疾病的折磨,另一方面又承受着生不出儿子的心理压力。因此,在她们“归来喜”的笑容里,更多的却是无法抗拒的悲哀!
【注释】 ①轻钿( diàn 店):轻盈的头饰。翠翎:宝蓝色羽毛。清代妇女头上的金银叉簪,剪翠羽贴之,极美观。 ②云 ( píng平):有帷的马车,古时为妇女所乘。 ③桥边小步:漫步在桥 边。民间谓之“走桥”。正月十六日妇女多穿白绫衫,列队夜行,据说可去腰腿疼病,又称“走百病”。有诗为证:“鸦髻盘云插翠翅,葱绫浅斗月华娇。夜深结伴门前过,消病春风去走桥。”(清代高士奇《灯市竹枝词》) ④摸得城门铁叶钉:摸到了铁皮城门上的钉头。民间有一种说法,正月十六日夜走百病,已婚妇女能于暗中摸到城门上的钉头,当年便可得子。清代李孚青《都门竹枝词》里写道:“女伴金箍燕尾肥,手提长袖走桥迟。前门钉子争来摸,今年宜男定是谁?”
晦日送穷①
姚合
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②。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送穷穷不去,相泥欲何为③ ? 今日官家宅④,淹留又几时⑤ ?
古人皆恨别,此别恨销魂⑥。只是空相送,年年不出门。
【作者简介】 姚合(约 779— 846),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南)人。官终秘书少监。唐代诗人,有《姚少监诗集》。
【说明】 逐贫送穷,自古有之,西汉扬雄曾作《逐贫赋》,到唐代仍有送穷之风。传说,穷鬼穿破衣,喝稀饭,在正月最后一天死去。人们为了送走贫穷,使它永不再来,便举行送穷活动。其送法有三种:一是正月初六打扫庭院,在扫聚起来的垃圾上盖七张煎饼,然后扔到大路上去;二是正月廿九日将清
除的垃圾扔到水中;三是正月最后一天熬粥,扔破衣,在巷口 祈祷。有的还结柳作车,缚草为船,供上干粮点心而祝祷。这三首小诗记载了当日的民风和穷鬼难送的心态。
【注释】 ①晦日:每月最后一天为晦日,此指正月的最后一天。 ②沥酒:洒酒于地,祭神的一种方式。 ③相泥 (nì 逆):留滞不去。 ④官家宅:公府。这句意思是穷鬼在官府逗留不去,国家贫穷难富。 ⑤淹留:久留。 ⑥此别恨销魂: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言恨别至极,几若魂不附体。这里说的是你送他不别,真让人恨得没了魂。
序 邓魁英 1
春季节俗1
奉和元日赐群臣柏叶应制武平一 2
元日王安石 4
拜年文徵明 7
人日立春卢 仝 9
和子由踏青苏 轼 12
立春日驿中作穷春盘耶律楚材 15
正月十五日夜苏味道 18
灯市行范成大 21
上元夜里俗粉米为蚕丝书吉语置
其中以占一岁之福祸谓之蚕卜
因戏作长句杨万里 24
元夕咏冰灯唐顺之 27
黔阳踏灯词查慎行 30
鞭陀罗元 璟 33结羊肠诗赵孟頫 36
帝京踏灯词刘廷玑 38
晦日送穷姚 合 41
吴楚歌辞张 籍 44
赛神曲陆 游 46
四时田园杂兴·春日田园
杂兴二首范成大 49
蹴鞠钱 福 52
溱洧佚 名 54
斗鸡诗应 玚 57
三月三日洛水作潘 尼 60
上巳洛中寄王九迥孟浩然 63
三月三日上忠襄坟因之行
散得十绝句(选二)杨万里 66
寒食野望吟白居易 69
寒食内宴张 籍 72
柳罗 隐 75
长安清明韦 庄 77
四时田园杂兴·春日
田园杂兴一首范成大 80
山塘棹歌·插柳枝杨韫华 82
纸鸢谢宗可 85
吴歈·转坛会蔡 云 87
夏季节俗89
浴佛节冯文洵 90
竞渡曲刘禹锡 92
端午日即事余 靖 95
扬州端午呈赵师戴复古 97
端阳高 启 100
菖蒲酒瞿 佑 104
钟馗图卢毓嵩 107
秋季节俗111
七夕穿针诗刘孝威 112
七夕乞巧祖 咏 114
七夕罗 隐 117
七夕孙 淑 120
四时田园杂兴·秋日田园杂兴范成大 122
泥孩儿许 棐 124
江乡节物诗·试针吴曼云 127台湾竹枝词·拜文昌钱 琦 129
中元节有感王凯泰 131
京师中原词查慎行 134
西湖竹枝词·放湖灯蒋 136
燕京岁时杂咏·立秋张朝墉 138
秋社陆 游 141
十五夜望月王 建 144
八月十五日看潮苏 轼 146
燕京岁时杂咏·拜兔儿神张朝墉 149
都门竹枝词·拜月光神李孚青 152吴歈·走月亮蔡 云 154
汉口竹枝词·闺人节叶调元 156
九日王 勃 159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 维 162
九日齐山登高杜 牧 164
冬季节俗167
弦歌行孟 郊 168冬舂行范成大 171
腊日李先芳 174
跳钟馗诗周宗泰 176
姑苏竹枝词·春联周宗泰 178
胶牙饧厉 鹗 180
祭灶词范成大 183
照田蚕行范成大 186
烧火盆行范成大 189
镜听词王 建 191
馈岁苏 轼 194
除夕郑望之 197
卖痴呆词范成大 199
打灰堆词范成大 202
爆竹行范成大 205
辛亥除夕彭孙贻 208
压岁钱吴曼云 211
门神诗陆伟堂 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