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
1.世界并不完美,遗憾催人奋进
苦难是人生的一门必修课,没有人能够拒绝苦难。苦难袭来,我们无法逃避,因为这是上帝赐予我们的恩惠。
霍金十三四岁时已下定决心要从事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研究。十七岁那年,他考取了自然科学的奖学金,顺利入读牛津大学。学士毕业后他转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宇宙学。
不久他发现自己患上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病。由于医生对此病束手无策,他打算放弃从事研究的理想,但后来病情恶化的速度减慢了,他便重拾心情,排除万难,从挫折中站起来,勇敢地面对这次不幸,继续醉心研究。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和彭罗斯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并在1988年共同获得沃尔夫物理奖。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不会随时间减少。
1973年,他发现黑洞辐射的温度和其质量成反比,即黑洞会因为辐射而变小,但温度却会升高,最终会发生爆炸而消失。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开始研究量子宇宙论。这时他的行动已经出现问题,后来由于得了肺炎而接受穿气管手术,使他从此再不能说话。
他全身瘫痪,要靠电动轮椅代替双脚,不但说话和写字要靠电脑和语言合成器帮忙,连阅读也要别人替他把每页纸摊平在桌上,让他驱动着轮椅逐页去看。
尽管如此,霍金仍然不放弃自己的研究,他在物理学方面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被誉为当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包括《时间简史》及《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
霍金虽然十分不幸,有一个残缺的身体,但他在科学上的成就却是在病发后获得的。他凭着坚毅不屈的意志,战胜了疾病,创造了一个奇迹,也证明了残疾并非成功的障碍。
人的一生总会发生一些难以预料的事请,面对生活的不完美和不如意,我们既不能放弃自己,也不能苛求自己更完美。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勇敢地接受自己不完美的现实,不抱怨,不懊恼,怀着一颗包容的心看待生活给我们的不如意。在轻松、满足的环境中我们才能生活得更好,刻意地追求完美只会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糟糕。
“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那些追求完美的人不仅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对身边的人也是如此。他们往往接受不了自己或他人的缺点和不足,甚至因为一点小缺点而忽略了其他的优点。
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缺点和不足,这是正常的,我们必须学会接受他们,顺其自然。如果非要和自然规律抗衡,必然是自讨苦吃。所谓“世界并不完美,人生当有不足”,留些遗憾,反倒可使人清醒,催人奋进。
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小时候的他有着一副非常不招人喜欢的面孔,暴露在外、参差不齐的牙齿、畏首畏尾的神态,都成为别人嘲笑他的原因。因为他有气喘的毛病,所以当他在教室里被老师唤起来背书时,他的呼吸急促得好像快要断气似的,两腿站在那里直发抖,牙齿也颤动得像要脱落下来一样,显得局促不安。他背出的句子含糊不清,几乎没人听得懂,背完后,便颓然坐下,就像是疲惫不堪的战士突然获得了休息一样。
也许你以为他一定会性格内向、文静怕动、神经过敏、不喜交际、常常自怨自艾,但是你完全错了,他没有因这些缺陷而气馁,反而因为有了这些缺陷而加紧了他的奋斗,这种奋斗并不是谁都能做到的。他经过长期的坚持和学习,才把那常常被人鄙视的气喘变得平稳,把齿唇的颤动和内心的畏缩改成卓越的口才和自信的行动。
当他看见别的孩子在操场上嬉笑、跳跃、东奔西跑、做着种种激烈的运动时,他也踊跃参加,从不退让。他和大家一样骑马、赛球、游泳、竞走,而且常常名列前茅,成为业余的运动家。他常常以那些坚定勇敢的孩子们为榜样,也常常体验冒险的活动,勇敢地对付种种恶劣的环境。当他和别人在一起时,他总是用亲切和善的态度去对待任何同伴,主动与他们接近。这样一来,他即使有着内向的自怜心理,也被自己的行动克服了。他深知上帝从来没有创造一个完美的人,只要自己心境舒坦快乐,一切都将顺利得好像预先安排好的一般。
缺陷造就了罗斯福一生的奋斗精神,这无疑是他经营一生伟业最可贵的资本。他绝不把自己看作一个懦弱无能的人,在他升入大学前,就经常自我鞭策,用有节律的运动和生活打造了健康的体魄,使自己变成了精力超众、强健愉快的人。他常常在假期到亚历山大去追逐牛群、到洛杉矶去捕熊、到非洲去捉狮子,看到他那种勇敢强壮的姿态,谁还会想到他就是曾在学校里受人嘲笑的那个小学生呢?
西奥多·罗斯福因为有缺憾,才有了奋斗的动力,才有了坚韧的毅力,这一切,又给他带来了人生的转机,缺憾成就了他一生的功名。事情往往如此,越是有缺陷的地方,却容易进发勃勃的生机。
事事追求完美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它就像是毒害我们心灵的药饵,会让我们在痛苦和纠结中浪费时间和精力。与其顾影自怜,不如像罗斯福一样,静下心来好好地数一数上天给自己的恩典。要知道,鲜花不是因为芬芳而圆满,而是因为既有芬芳又有凋谢才圆满;彩虹不是因为绚丽而圆满,而是因为经历了风雨,终现缤纷的色彩才圆满。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