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绘本,更是一本人人都该读的教育学。
绘本届的哈姆莱特,穿透年龄壁垒
作为绘本届的哈姆莱特,一千个人完全可以对它有一千种解读,在阅读它的时候,你拥有十足的自由和自主,不会被作者牵着鼻子走,它也能够完美胜任任何绘本主题活动。
比如,对它,不同年龄的孩子会有不同收获,大宝二宝一起读,更是其乐无穷,孩子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收获也会不同。这就完了吗?不,就像安徒生所追求的,在亲子阅读中,父母(讲述者)也将有所受益。
网上不乏贩卖各种焦虑的鸡汤,简直像电影《复制娇妻》一样恐怖,“指导”你去做一位完美的母亲。但儿童心理学大师温尼科特告诉我们:你只需要做一位足够好的母亲就够了,你要把自己的要求降下来,否则这种压力同时也会传递给你的孩子。世间万物都不是独立运转的,你可以让“绿脸”来帮你建花园,你也可以让“黄脸”时不时搞点艺术,轻松娱乐一下。你是你自己王国的国王,世间万物如何为你所用,这全凭你。
图画有趣,还带游戏,穿透功能壁垒
谁说高深必须晦涩,深刻的主题就不能浅显易懂?那只是作者不够厉害。
本书用孩子熟悉的色块来表现这个具有多层含义的故事,深入浅出,并配有互动游戏,同时提升孩子的创造力和观察力。这样的方式,孩子天然就会亲近它。
哲学启蒙,了解权利和权力,穿透社交壁垒
孩子不满意就会哭,会说“我不跟你玩了”,就像故事中的蓝色国王一样,他不想看到其他颜色的脸,就会简单粗暴地下命令——起墙。墙拔地而起很容易,但他同时也隔绝了他自己。王国里连个能筑墙的泥瓦匠都没有了,不光如此,当他想建花园的时候,想外出需要修路的时候,想建纪念碑的时候,想看看天空什么样、想学点儿艺术、想登高远眺了解一下外面世界的时候……他的墙都在阻挡着他过上他所向往的生活。
让孩子了解并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人的差异,同时在人际关系中建立自我边界意识;让孩子在人际互动时意识到协作、互助精神的重要性,同时理解边界的意义,以及如何用好边界实现互助,对他们日后构建良好的人际交往都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没有问题儿童,只有儿童问题,穿透“好孩子”壁垒
只要孩子的问题行为消失了,父母的教育就算成功了?电影《如父如子》里不爱且不擅长弹琴的孩子每天坐在钢琴前练习,只是因为爸爸夸他了,只是因为爸爸想要一个和他自己一样的好孩子。如果他把练琴的时间花在别的地方,可能收获的就是数倍的成长。
渐渐的,有些好孩子只能够,甚至只允许自己的世界中存在单一的标准,这个标准也许是父母喜爱的蓝色代表的温顺听话,也许是礼貌谦逊……渐渐的,孩子的世界不再接纳其他色彩,不再接纳三维立体的自己。
除此之外,在成长的过程中,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或多或少被贴上过很多性别的标签,很多的“女孩不该这样”,很多的“男孩不该那样”,女孩做红脸泥瓦匠不行,男孩做绿脸花艺师不行……不行……不行……渐渐的,遇到事情脑海里蹦出来的念头就是:不行。
甚至长久以来,人们都倾向于认为,男孩的数学头脑就是比女孩更强。但世界经合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除了非洲,世界各地的大学里,女性的数量都超过了男性。自2009年起,美国女性获得博士学位的数量就超过了男性。
让我们像故事的结尾一样,接纳所有的色彩,让孩子的王国充满生气,别让爱变成孩子的天花板。
一堵墙,隔开了许多人;人们却在最后才明白,原来每一个人都这么重要。
看到这本书,让我想起的耕林的另外一本《没有》用极简的图画,给孩子讲述亦繁亦简的道理~ 简到就是孩子身边的人际交往,繁到移民问题。用简单的语言和图画把我想跟孩子探讨的关于他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在保有自己权益的情况下热心地帮助人,助人的界限和度的问题阐释得非常清晰,我再也不用担心我们家娃是一个老实地“老好人”了。 钻石用户 edith39930
可爱的书,有趣的插图,而且《华尔街日报》还推荐了它,我没理由不买!事实证明,我买对了,我爱它,我的女儿也是。
美国读者 A. Ross
故事和绘画很简单,但道理非常深刻,微言大义。强烈推荐。
美国读者 Zad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