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国学通识课
0.00     定价 ¥ 52.00
上海丹诚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所 属 馆 :
    宝山区图书馆
  • ISBN:
    9787553811208
  • 作      者:
    龚鹏程著
  • 出 版 社 :
    岳麓书社
  • 出版日期:
    2019
收藏
编辑推荐

1、近些年中国传统文化有复兴之势,国学渐成显学,作为国学大家龚鹏程的数十年心血力作,本书称得上是一部质量上乘的传统文化百科全书!
2、龚鹏程老师曾任台湾淡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台湾南华大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传播国学于世界各地,国学造诣深厚!
3、本书曾被北大、北师大、武大等高校列为国学入门基础课程,值得信赖!
4、本次出版对书中提到的传统典籍原文作了一一查证,力求给读者提供一部完备、准确的国学入门教材!
5、典雅装帧,精美印刷,适合个人收藏! 

展开
作者简介

龚鹏程,1956年生于台北市,祖籍江西吉安。曾任报社主笔、书局总编,创办过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志。主要著作有《文学散步》《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书艺丛谈》《国学入门》《龚鹏程四十自述》《中国诗歌史论》《《侠的精神文化史论》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从经史子集、儒释道等国学的基本课程入手,系统阐述了国学的入门途径和治学方法,并通过与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分析,凸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全书论证严谨,见解深刻,是不可多得的国学入门佳作,堪称一部中国人不可不读的传统文化百科全书。

展开
精彩书摘

一、国学的兴起与消亡

国学这个词,指的是中国传统的学问。但这个词本身却恰好不是传统的东西,而是清朝末年才出现的新事物。
当时讲国学,有两条脉络。一条脉络发自朝堂,一条生于草莽。

(一)
发自朝堂的,是因清光绪末年开始推动新式教育体制,废科举、立学堂,而这整个改革活动与其说是政府戮力革新以救亡图存,不如说是社会总体思想的倾向使然。故影响中国达千年以上的科举制度,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教育体系,才能一夕崩溃,幡然改途。但亦因如此,新式学堂打一开始就显示了它的反传统性。要教习西学,以富国强兵。学堂的教学内容,乃因而皆以西学为主。光绪二十九年(1903)学部所拟《奏定学堂章程》就提到当时社会上已弥漫着废经灭古的言论:“无识之徒喜新灭古,乐放纵而恶闲检,唯恐经书一日不废。”针对这种风气,政府觉得应该在新式教育中仍保留中国学问的地位,希望学生仍要读经。
这就是当时讲国学的第一条脉络。想在西学冲击之下,读点经书“以免抛弃中学根底”(《奏定学堂章程?学务纲要》)。
此时虽未提出国学一词,但谓:“中小学堂宜注重读经以存圣教。”把经学当成是立国之根本。认为若大家都不读经,都不晓得这个根本,“中国必不可能立国矣”(《奏定学堂章程?学务纲要》)。显然是把经学视为中国根本之学了。
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四川中书科中书董清骏便提议设立国学研究所,“以保存国学……冀一线之延,为将来发达之种子。庶几有光大之一日也”(《四川提学使方旭致叙永厅劝学所札》)。
朝堂之议论与政策如此,草莽之士的见解又如何呢?

(二)
1902年梁启超首先介绍了日本的国粹主义,他致书康有为说:“日本当明治初元,亦以破坏为事。至近年然后保存国粹之义起。”接着他又写了《日本国粹主义与欧化主义之消长》一文,介绍了国粹主义者:“谓保存本国固有之精神,不肯与他国强同。如就国家而论,必言天皇万世一系;就社会而论,必言和服倭屋不可废,男女不可平权等类。”(《读书汇编》第五期)随后,黄节亦在《政议通报》发表了《国粹保护主义》。除了介绍,也有批评,认为日本的国粹主义是封闭保守的,只知“我国所有之谓国粹”,不知吸收外国文化为我所用也是国粹。故他所说的国粹保存主义,乃是开放性的取精用宏,有萃取集粹之意,故曰:“本我国之所有而适宜者焉,固国粹也。取外国之宜于我国而吾师以行焉者,亦国粹也。”
黄节这种意见,可以代表当时革命党人的国学观。因为革命党人黄节、邓实、章太炎、刘师培等人于1905年在上海成立的国学保存会,就同时发行着《国粹学报》。可是其提倡国学,并不尽同于清政府,后者是想借提倡国学以减少、降低,甚或平抑欧化之冲击。因此当时许宁微就在《国粹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论国粹无阻于欧化》的文章,认为欧化不能貌袭或橘逾淮而为枳式的,只有把自己田亩耕垦好了,外来的种子才能在这块土地上结出好果子来。
革命党人国学观之不同于清廷者,不惟于是。清廷的国学观,用张之洞的话来说,重点在国不在学:“保国、保种、保教,合为一心,是谓同心。保种必先保教,保教必先保国。”因为:“国不威则教不循,国不盛则种不尊,保国之外,安有所谓保教保种之术哉?”(《劝学篇上?同心第一》)可见保教之目的在于保国。革命党人也主张保国,但这个国的含义却与之不同。在他们看来,国应该是与君分开的。所以国学应当是一个国家的立国精神:“国粹者,一国精神所寄也。其谓学,本之历史,因乎政俗,齐乎人心之所同,而实为立国之根本源泉也。”(《国粹学报?论国粹无阻于欧化》)故这个国学并不是“君学”。
依他们看,中国自秦汉以降,都只是君学,国学已亡,故国亦不国。所以黄节说:“秦皇汉武之立学也,吾以见专制之剧焉。专制之统一,而不国、而不学,殆数千年。”(《国粹学报?国学真论》1907年第2期)凡以为忠君即是爱国,以为功名利禄即是国学,不知考郡国之利病,哀生民之憔悴,都是君学、伪儒,都不是国学。换言之,革命党人之国学观,是具有反君主专制之强烈批判意识的。
正因为如此,故其所谓国学,内涵也就不再指经学。经学是儒家一家之学,且是汉代帝王独尊儒术后才形成了那么崇高的地位。革命党人要推翻君主专制,自亦不再宗经;其所欲取法者,乃是秦汉专制王权尚未建立以前,九流十家争鸣的那种学问。
此即称为复兴古学。邓实《古学复兴论》说:“吾国周秦之际,实为学术极盛之时代,百家诸子争以学术鸣。”道光咸同以后诸子学渐盛之风气,在他看来,就反映了国人已由君学回归国学且与西学逐渐合流的趋向:“诸子学而与西来之学,其相因缘而并兴。” 

展开
目录

自 序

甲 门径篇

第一章 名义
第二章 材料
第三章 方法
第四章 语言
第五章 文字
第六章 训诂
第七章 经
第八章 史
第九章 子
第十章 集
第十一章 儒
第十二章 道
第十三章 佛
第十四章 余论


乙 登堂篇

国学之书目:胡适与梁启超
康有为先生的国学
章太炎先生的国学
马一浮先生的国学
清华国学院传奇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注册云书房的手机号与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账号密码?立即注册  修改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