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明代文化史
0.00     定价 ¥ 78.00
上海丹诚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所 属 馆 :
    宝山区图书馆
  • ISBN:
    9787539662121
  • 作      者:
    商传著
  • 出 版 社 :
    安徽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
收藏
作者简介

  商传,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历史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著有《永乐皇帝》《明代文化志》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明代文化史》为“中国历代文化史书系”之一种,讲述了明代的文化史。书中从明代时期的文化专制、多层文化特征、教育与考试制度、学术流派与宗教、文学艺术、文化遗产等方面展现了明代的文化特征及其历史地 位。《明代文化史》内容翔实,史料丰富,研究深入,值得广大历史研究者参考和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一、元末明初的学风

文化的特点是一个时代的特点。任何历史现象都可以透过文化现象得到准确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明代的文化实际上就是一部明代史,而且是一部更为生动的明代史。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一般来说,文人士大夫往往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主流,他们无法摆脱时代的局限,但是同时又对社会趋向起到了引导的作用。这便是一些学者经常谈到的学风。学风也就是时代风气,或者说是上层文化的风气,它推动着整个社会文化风气的发展。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建立起大明帝国的时候,就在距南京并不很远的松江府(今属上海),一位名叫杨维桢的元朝遗逸与当时文坛的名流们正在醉生梦死中依然享受着前朝的生活。史书中记述说:

 

海内荐绅大夫与东南才俊之士,造门纳履无虚日。酒酣以往,笔墨横飞。或戴华阳巾,披羽衣坐船屋上,吹铁笛,作《梅花弄》;或呼侍儿歌《白雪》之辞,自倚凤琶和之。宾客皆翩跹起舞,以为神仙中人。(《明史·杨维桢传》)

 

一边是太祖与开国功臣们用刀剑建立的强有力的君主专制政权,一边是旧式文人士大夫的茫然颓废,他们甚至不知道或者不愿意知道新朝的建立。这两种格格不入的文化追求,就构成了明初文化的特点。

作为开国皇帝,明太祖深知“可以马上得天下,不可以马上治天下”的道理,因此网罗文学儒臣便成为其建国求治的重要手段。明朝人对于太祖的“文治”是竭尽歌功颂德之能事的:

 

明太祖起布衣,定天下,当干戈抢攘之时,所至征召耆儒,讲论道德,修明治术,兴起教化,焕乎成一代之宏规。……制科取士,一以经义为先,网罗硕学。嗣世承平,文教特盛,大臣以文学登用者,林立朝右。(《明史·儒林传序》)

 

所说虽然均属实事,但其中颇多美化的成分,因为在太祖有意宣扬这种文治大兴的盛世的时候,那些文学之士们却并非心甘情愿地林立于其朝右,而那网罗硕学的举动,实际也只是太祖一厢之愿。

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征召诸儒修纂礼乐书籍,以杨维桢前朝老文学,特遣翰林詹同奉币诣门。维桢谢绝道:“岂有老妇将就木,而再理嫁者耶?”次年,再遣官敦促,维桢则赋《老客妇谣》一章进奉,且曰:“皇帝竭吾之能,不强吾所不能则可,否则有蹈海死耳。”明太祖无可奈何而许之。赐安车接至朝中,留一百一十日,待纂叙例略定,仍给安车送还。朝中儒臣设帐西门外,为之饯行。翰林学士宋濂赠诗云:“不受君王五色诏,白衣宣至白衣还。”(《明史·杨维桢传》)

这次网罗与反网罗的斗争,虽然以双方的让步而暂时得到解决,但是问题已经明显暴露出来了,杨维桢不肯受诏,以及朝中儒臣对于他这一举动的赞誉,说明当时在太祖所建立的政坛之外,实际存在着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坛。一边是强大有力的专制政体,一边则是力图游离于其控制之外的文人(或者是他们的思想),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一幕幕空前激化的文化专制的历史悲剧,那便是所谓的“明初文字之祸”。明初的“文字之祸”与清初的“文字狱”似乎还不尽相同。清初的“文字狱”在专制政治中或多或少还带有了一些民族征服的色彩,而明初的“文字之祸”则是彻头彻尾的极端专制政治的产物。

 


展开
目录

导言 / 001

 

第一章 总论 / 001

 

  第一节 明代的文人与文化趋向 / 001

    一、元末明初的学风 / 001

    二、文官政治与官僚文化 / 008

    三、社会转型与文化变异 / 012

 

  第二节 明代的文化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 019

    一、明代文化特征 / 020

    二、明代文化的历史地位 / 030

 

第二章 明代文化专制 / 035

 

  第一节 文字狱 / 035

    一、贺表案 / 035

    二、诗文案 / 039

    三、书院讲学案 / 047

 

  第二节 取士与文化专制 / 051

    一、“士不为君用” / 051

    二、科举之兴废 / 055

    三、科场案 / 058

 

  第三节 书籍之禁毁 / 065

    一、《孟子节文》 / 065

    二、方孝孺著作之禁  / 068

    三、禁书案 / 072

    四、官修史籍与正史之篡改 / 078

    五、《大明律》与《大诰》 / 083

第三章 多层文化特征 / 090

 

  第一节 特定的文化分野 / 090

    一、宫廷文化 / 091

    二、宦官与宫婢文化圈 / 118

    三、趋向没落的皇室贵族文化 / 130

    四、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化及其发展 / 141

    五、士大夫文化的发展与嬗变 / 153

 

  第二节 层间文化互动 / 169

    一、从官方的文化推动到民间的文化流动 / 169

    二、明代文化的民俗化 / 175

 

第四章 教育与考试制度 / 182

 

  第一节 教育制度 / 183

    一、民间教育 / 183

    二、官办学校———府、州、县儒学 / 189

    三、官办学校———国子监 / 200

    四、书院教育 / 210

 

  第二节 考试制度 / 219

    一、岁试与科试 / 220

    二、乡试、会试、殿试 / 224

    三、“八股文”与分卷制度 / 232

    四、科场事例 / 237

 

第五章 学术流派与宗教 / 244

 

  第一节 从明初到明前期的理学 / 245

    一、明初的理学 / 246

    二、明前期理学的重兴 / 253

    三、“江门之学”与“余干之学” / 258

 

  第二节 明中期的心学 / 261

    一、湛若水与“江门学派”的发展 / 261

    二、王守仁与“姚江之学” / 265

    三、王学的各派 / 269

 

  第三节 明后期的实学与反理学思潮 / 275

    一、泰州学派 / 275

    二、反理学的学术思潮 / 281

    三、东林书院与明末的理学 / 284

 

  第四节 明代的宗教 / 289

    一、佛教 / 289

    二、道教 / 295

    三、民间宗教 / 300

    

第六章 文学艺术 / 304

 

  第一节 文学 / 304

    一、诗文与流派 / 304

    二、话本与小说 / 314

 

  第二节 戏曲 / 326

    一、杂剧 / 327

    二、传奇戏 / 331

 

  第三节 音乐与舞蹈 / 338

    一、宫廷乐舞 / 338

    二、 民间音乐舞蹈 / 341

    三、朱载堉与《乐律全书》 / 345

 

  第四节 美术 / 347

    一、明代的宫廷院体画 / 347

    二、“浙派”与“江夏派” / 351

    三、“吴门四家” / 353

    四、晚明的绘画 / 355

    五、民间美术 / 358

    六、书法 / 360

 

第七章 文化遗产———修书、刻书与藏书 / 364

 

  第一节 明代的官私书籍 / 364

    一、明代的官修书籍 / 364

    二、私人著述 / 376

 

  第二节 刻书与藏书 / 389

    一、明版书籍 / 389

    二、明代的官私藏书 / 397

 

第八章 中外文化交流 / 402

 

  第一节 走向世界的明文化 / 402

    一、郑和下西洋 / 403

    二、陈诚出使西域 / 412

 

  第二节 西方文化的传入 / 418

    一、西方传教士来华 / 419

    二、皈依天主教的明朝士大夫 / 428

 

后记 / 441

再版后记 / 44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注册云书房的手机号与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账号密码?立即注册  修改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