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欧洲全史:从5世纪到20世纪
0.00     定价 ¥ 98.00
上海丹诚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所 属 馆 :
    宝山区图书馆
  • ISBN:
    9787516822524
  • 作      者:
    何炳松著
  • 出 版 社 :
    台海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
收藏
作者简介

何炳松(1890—1946),现代知名史学家和教育家。字柏丞,浙江金华人。其著作有《历史研究法》《历史教育法》《西洋史学史》《秦始皇帝》等。他较早介绍西方史学理论与方法,强调西方史学原理与中国传统史学的对比与贯通,与梁启超并称为“中国新史学派的领袖”。

展开
内容介绍

《欧洲全史》一书,分为《中古欧洲史》和《近世欧洲史》两篇。《中古欧洲史》叙述了从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瓦解到16世纪为止的欧洲历史进程。《近世欧洲史》主要讲述了17世纪初代议制度及科学兴起至20世纪初的近代欧洲史进程。全书讲述了欧洲各国的政治、经济、思想及艺术等方面内容,对人类活动中的重要人物,查理曼大帝、马丁·路德等人一生都做了详细的论述。全书叙述严谨,语言简洁,通俗易懂,可以说是一部非常好的欧洲史入门书。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节 本书之目的

 

历史之范围 泛言之,凡过去人类所为、所思、所望者,皆历史也。历史为研究过去人类事业之科学,广大无边,然模糊异常,不易究诘,埃及象形文字之解释,中古寺院制度之叙述,印度蒙古皇帝之缕举,拿破仑战争之记载,皆研究历史者所有事也。即如罗马帝国之如何瓦解,一八九八年美国与西班牙之何以战争,加尔文对于路德之思想如何,十八世纪法国乡农所食者为何物,亦无一非研究历史之材料。历史范围之广,于此可见。

本书之目的 兹所述者为中古欧洲史,为期虽短,然极为重要。本书之目的,在于叙述自蛮族南下以后至近世诸国兴起时止之各种重要变化,以明近世欧洲文明之渊源。然千余年间,民族国家蔚然兴起;伟人英杰,代有其人;加以文物典章,时有变化;研究者不一其人,著作之书,汗牛充栋。兹书所述,仅得数十章之文字,其不能包罗一切,可想而知。则抉择材料,约取成书,编者之责,固甚大也。

注重一般状况 编史而仅述时与事,读史而仅记时与事,两无裨益。研究历史者,应知过去人类生活之状况如何?其制度如何?职业如何?事业如何?中古时代,既无币制,经商之方法如何?基督教在社会上之势力如何?僧侣之生活如何?有功于人类者何在?凡此诸端,皆吾人应详述者也。故本书之目的,一言以蔽之,在于说明上古之欧洲,如何一变而为近世之欧洲。

抉择材料之审慎 吾人既欲撮千余年来人事变化之大纲以便读者,故偶然之事及奇异之迹,不得不略去不提。吾人所注意者,在于过去人类之习惯及制度,凡偶然之事之可以说明此种习惯及制度者,则取以为材料焉。

研究过去应有同情 吾人研究过去之人事,断不可心存藐视,以荒谬目之,须平心静气,具有同情。盖史家之目的,不在批评过去制度之当否,而在说明过去制度之由来及其变化。例如中古时代,凡不信基督教者,则以火焚之。此种习惯,在今日视之,宁非无理?然研究历史者断不可肆口谩骂此种习惯之非是。其责任乃在于研究十三世纪时,何以无论何人,皆赞成此种习惯之存在。故本书所述之中古欧洲史,始终以同情贯彻其间,不作诛心之论,盖过去制度之得以存在,必皆有优点者也。

 

 

第二节 历史之起讫

 

历史分期之不当 将人类之过去,分为数期,谓某期终于四七六年,而某期即自此始;某期终于一四五三年,而某期即自此始;此种时代之划分,实不可能。人类之习惯,非一朝一夕所可造成,亦非一朝一夕所可变更。虽有时一战之后,国祚因之而绝,政体因之而变。工商业或因之而盛,或因之而衰,人民之精神及语言或因之而变。然此种变化,其来必渐。战争或革命以后,农民之耕耘也必如故,工人之作业也必如故,商人之贸易也亦必如故。即文人学士之著书,国民家庭之生活,亦皆必如故。故政体变迁之影响于人民习惯上者,进行甚慢,有时且并无影响之可言。

例如法国革命亦非骤然之变化 十八世纪末年之法国革命,为历史上变化之最骤者;然稍加研究,则知法国之革命其来甚渐。而且当日革命者,并不能骤改法国之政体,因法国虽于一七九二年建设共和,然为日甚短,不久即有拿破仑之称帝,其专制且较前王为甚。即在今日,法国之政制中,尚留有王政时代之遗迹焉。

历史之继续 人类有保存旧习之倾向,其结果即为历史上所谓“历史之继续”。故人类习惯无骤变之迹,亦无骤变之理,此语殆成史学上最重要之原理。

一般变化无一定之时日 编历史者,若谓其书始于何年终于何日,吾人即可断其忘却史学上之原理。现在编欧洲史者,每有一定之起讫。抑若某名王即位,或某大事发见,而欧洲之状况即为之丕变者然。实则普通之变化,断无一定之时日。故研究历史者,应就事实之实在情形而研究之,不可强限以时代。须知各民族之风俗习惯,新陈代谢,犬牙交错,初无全体一致之迹也。

……

展开
目录

目 录

弁 言

第一卷 蛮族之入侵及基督教会之事业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本书之目的  /  006

第二节 历史之起讫  /  007

第三节 中古时代之意义  /  007

第二章 蛮族入侵以前之欧洲

第一节 罗马帝国统一之原因  /  009

第二节 罗马帝国衰替之原因  /  010

第三节 罗马文化之衰替及基督教之传入  /  012

第四节 纪元初年之基督教会  /  013

第五节 东部罗马帝国  /  015

第三章 日耳曼种人之入侵及罗马帝国之瓦解

第一节 西哥特王国与汪达尔王国之建设及匈奴之入侵  /  016

第二节 东哥特王国之建设  /  017

第三节 罗马文学之衰替  /  018

第四节 东帝查士丁尼一世之武功及伦巴种人之入侵  /  019

第五节 法兰克王国之建设  /  020

第六节 法兰克王国之政情  /  021

第七节 蛮族与罗马文化之融合  /  022

第八节 中古时代之事业  /  023

第四章 罗马教皇之兴起

第一节 基督教会得势之原因  /  024

第二节 中古教会之政权  /  025

第三节 罗马教皇得势之原因及其机关之发达  /  026

第四节 罗马教皇圣格列高利一世  /  028

第五章 修道士及日耳曼种人之入教

第一节 清修主义及寺院制度  /  030

第二节 英伦三岛中之传道事业  /  032

第三节 欧洲大陆上之传道事业  /  034

第二卷 封建制度之发达及民族国家之兴起

第六章 查理·马特及丕平

第一节 查理·马特之内政  /  036

第二节 丕平之篡位  /  036

第三节 丕平与罗马教皇之携手  /  037

第七章 查理曼

第一节 查理曼之性情  /  039

第二节 查理曼之征服撒克逊种人  /  040

第三节 查理曼之征服伦巴种人  /  041

第四节 查理曼之征服斯拉夫种人及回教徒  /  041

第五节 查理曼之称帝  /  042

第六节 查理曼之内政  /  043

第七节 查理曼之提倡教育  /  043

第八章 查理曼帝国之瓦解

第一节 查理曼帝国之分裂  /  046

第二节 法国、德国之起源  /  047

第三节 “胖子”查理之统一帝国  /  047

第四节 帝国不能统一之原因  /  048

第五节 封建制度之权舆  /  049

第九章 封建制度

第一节 封建制度之起源  /  052

第二节 封建制度之要质  /  053

第三节 附庸之义务及贵族之种类  /  054

第四节 封建制度之内容  /  055

第五节 封建时代之私斗  /  056

第六节 教士之息争及国王之得势  /  057

第十章 法兰西之发达

第一节 雨果·卡佩之建设法兰西王国  /  058

第二节 法兰西国中之小邦  /  059

第三节 法国君主之地位  /  060

第四节 法国境内之英国领土  /  061

第五节 中央政府之建设  /  062

第十一章 中古时代之英国

第一节 诺曼底人入侵以前之英国  /  064

第二节 威廉一世之入英及其政绩  /  065

第三节 亨利二世之政绩  /  067

第四节 《大宪章》  /  068

第五节 国会之发达  /  070

第三卷 皇帝与教皇之争雄

第十二章 十世纪及十一世纪之德国与意大利

第一节 德国初年之历史及奥托一世之事业  /  074

第二节 神圣罗马帝国之起源  /  075

第三节 康拉德二世与亨利三世  /  076

第四节 教会及其领土  /  077

第五节 教会之流弊  /  078

第六节 皇帝与教皇争雄之开端  /  079

第七节 改革教会之动机  /  081

第十三章 圣格列高利七世与亨利四世之冲突

第一节 教皇之主张  /  082

第二节 圣格列高利七世与亨利四世之争执  /  083

第三节 亨利四世之末年  /  085

第十四章 霍亨斯陶芬族诸帝与罗马教皇

第一节 皇帝腓特烈一世  /  087

第二节 伦巴底诸城之政情  /  087

第三节 腓特烈一世与伦巴底诸城  /  088

第四节 腓特烈一世之失败  /  089

第五节 亨利六世  /  090

第六节 教皇英诺森三世之得势  /  091

第七节 皇帝腓特烈二世与教皇  /  092

第四卷 中古时代之一般状况

第十五章 中古时代之教会

第一节 中古教会之特点  /  096

第二节 教皇  /  097

第三节 大主教、主教及牧师  /  098

第四节 教会之仪节  /  099

第五节 忏悔礼与圣餐礼  /  100

第六节 教士之势力  /  101

第十六章 异端及托钵僧

第一节 教会之利弊  /  102

第二节 教士之腐败  /  103

第三节 异端之兴起  /  104

第四节 扑灭异端之方法  /  105

第五节 圣芳济  /  106

第六节 芳济派之托钵僧  /  107

第七节 多明我派之托钵僧  /  108

第八节 托钵僧之事业  /  108

第十七章 乡民及市民

第一节 中古时代乡农之状况  /  110

第二节 中古时代城市中之状况  /  112

第三节 中古时代之商业  /  114

第四节 中古时代商业之障碍一  /  115

第五节 中古时代商业之障碍二  /  116

第十八章 中古时代之文化

第一节 近世各国语言文字之起源  /  118

第二节 德文、英文之起源  /  119

第三节 法国之传奇  /  120

第四节 法国南部诗人与骑士制度  /  121

第五节 中古时代之科学  /  122

第六节 中古时代之美术  /  124

第七节 中古时代之大学  /  126

第八节 中古时代之哲学  /  128

第九节 中古史初半期之回顾  /  129

第五卷 文艺复兴

第十九章 百年战争

第一节 百年战争前之英国  /  132

第二节 百年战争之开始  /  134

第三节 百年战争中英法两国之状况  /  135

第四节 英国佃奴制度之废止  /  136

第五节 百年战争之后半期  /  137

第六节 英国之玫瑰战争  /  139

第七节 百年战争后之法国  /  140

第二十章 罗马教皇与宗教大会

第一节 法王腓力与教皇之争权  /  143

第二节 移居阿维尼翁之教皇与威克里夫  /  145

第三节 教会之分离与比萨宗教大会  /  147

第四节 康斯坦斯宗教大会  /  148

第五节 巴塞尔及费拉拉宗教大会  /  151

第二十一章 意大利诸城及文艺复兴

第一节 威尼斯城  /  152

第二节 米兰城  /  153

第三节 佛罗伦萨城  /  154

第四节 但丁  /  155

第五节 彼特拉克  /  156

第六节 古文学者  /  157

第七节 近世科学之发端  /  159

第八节 十四世纪之美术  /  160

第九节 十五世纪之美术  /  162

第十节 十六、十七两世纪之美术  /  162

第十一节 地理上之发见  /  163

第二十二章 十六世纪初年之欧洲

第一节 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与哈布斯堡族领土之扩充  /  166

第二节 西班牙之兴起及查理五世之称帝  /  167

第三节 法王查理八世之入侵意大利  /  169

第四节 十六世纪初年欧洲之政情  /  171

第六卷 宗教改革及宗教战争

第二十三章 宗教改革以前之德国

第一节 导 言  /  174

第二节 当日德国之政治状况  /  175

第三节 当日德国之实情及宗教改革之原因  /  176

第四节 第一,宗教之热诚  /  177

第五节 第二,《圣经》之研究  /  178

第六节 第三,古文学者之讥评  /  178

第七节 伊拉斯莫斯之主张  /  179

第八节 第四,德国人之不满于教士  /  180

第二十四章 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

第一节 马丁·路德之家世  /  182

第二节 路德之赎罪券论文  /  183

第三节 莱比锡之辩论  /  185

第四节 路德与古文学者之关系  /  185

第五节 路德之攻击教会  /  187

第六节 教皇之下令及路德之反抗  /  188

第七节 查理五世之态度  /  189

第八节 沃尔姆斯公会及其议决案  /  191

第二十五章 德国之宗教改革(一五二一年至一五五五年)

第一节 路德之翻译《圣经》  /  193

第二节 改革家意见之分歧  /  194

第三节 骑士之激烈举动  /  195

第四节 教皇哈德良六世与纽伦堡公会(一五二二年)  /  196

第五节 雷根斯堡之议决案  /  196

第六节 农民之叛乱及其平定  /  197

第七节 施派尔公会及新教徒名称之由来  /  198

第八节 奥格斯堡公会及新教徒之信条  /  199

第九节 《奥格斯堡和约》  /  200

第二十六章 瑞士及英国之宗教改革

第一节 瑞士联邦之由来  /  202

第二节 兹温利之改革宗教  /  202

第三节 加尔文之改革宗教  /  204

第四节 英国之古文学者  /  204

第五节 亨利八世之离婚事件与沃尔西  /  205

第六节 亨利八世之叛离教皇  /  206

第七节 亨利八世之解散寺院及其三娶  /  207

第八节 爱德华六世与英国新教之成立  /  208

第九节 女王玛丽之恢复旧教  /  209

第二十七章 罗马旧教之改良与腓力二世

第一节 特兰托宗教大会(一五四五年至一五六三年)  /  210

第二节 耶稣社之运动  /  211

第三节 西班牙王腓力二世反对新教之热心  /  213

第四节 腓力二世对待尼德兰之苛虐  /  214

第五节 尼德兰之叛乱及荷兰之独立  /  215

第六节 法国新教之起源  /  217

第七节 法国新旧教徒之纷争  /  218

第八节 亨利四世时代之法国  /  219

第九节 伊丽莎白时代之英国  /  220

第十节 英国旧教之消灭  /  221

第十一节 十六世纪后半期历史之回顾  /  223

第二十八章 三十年战争

第一节 战争之第一步——波西米亚之叛乱及其失败  /  224

第二节 战争之第二步——丹麦王之援助新教徒及其失败  /  225

第三节 战争之第三步——瑞典王之援助新教徒及其失败  /  226

第四节 战争之第四步——法国之干涉及其结果  /  227

第五节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及战争之结果  /  228

第六节 科学时代之开始  /  229

下 篇 近世欧洲史

弁 言

绪 论

第一卷 十七、十八两世纪之回顾

第一章 英国国会与君主之争权

第一节 詹姆士一世与君权神授之观念  /  248

第二节 查理一世与国会  /  249

第三节 查理一世之被杀  /  250

第四节 克伦威尔与共和时代  /  252

第五节 复 辟  /  253

第六节 一六八八年之革命  /  254

第七节 英国宪法之性质  /  255

第二章 路易十四时代之法国

第一节 路易十四之地位及其性质  /  257

第二节 路易十四之提倡美术及文学  /  258

第三节 路易十四与四邻之争  /  259

第四节 路易十四与新教徒  /  261

第五节 西班牙王位承继战争  /  261

第三章 俄罗斯及普鲁士之兴起奥地利

第一节 俄罗斯之起源  /  263

第二节 彼得大帝  /  264

第三节 普鲁士之勃兴  /  265

第四节 腓特烈大王之战争  /  267

第五节 波兰之分割,一七七二年、一七九三年及一七九五年  /  268

第六节 奥地利、玛利亚·特蕾莎及约瑟二世  /  270

第四章 英国、法国在印度及北美洲之竞争

第一节 欧洲之扩充世界商业  /  272

第二节 英国与法国互争殖民地  /  273

第三节 北美洲英国殖民地之叛  /  275

第二卷 十八世纪之状况及改革

第五章 欧洲之旧制

第一节 乡间之生活——佃奴制度  /  280

第二节 城市及各业公所  /  281

第三节 贵族与君主  /  283

第四节 基督教会  /  284

第五节 英国之国教及新教诸派  /  286

第六章 改革精神

第一节 近世科学之发达  /  288

第二节 科学上之发见及改良精神之产生  /  290

第三节 政治上之新思想  /  292

第七章 法国革命以前之改革

第一节 腓特烈二世、凯瑟琳二世及约瑟二世之改革  /  295

第二节 一六八八年后之英国  /  297

第三节 十八世纪之英国立宪君主及乔治三世  /  298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注册云书房的手机号与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账号密码?立即注册  修改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