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乐府:大地之歌
0.00     定价 ¥ 50.00
上海丹诚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所 属 馆 :
    宝山图书馆
  • ISBN:
    9787510877971
  • 作      者:
    傅锡壬编撰
  • 出 版 社 :
    九州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
收藏
编辑推荐

1.古人以真切的情感,唱出他们的喜怒哀乐,升华成艺术的诗篇。

2.台湾知名学者傅锡壬讲解,读懂家喻户晓的民歌背后的文化内涵。

3.帮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当代民谣与流行歌曲。

4.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畅销台湾四十年,一家人共读的经典。


展开
作者简介

傅锡壬:台湾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中山大学、东吴大学教授,淡江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等职。著有《楚辞读本》《楚辞古韵考释》《楚辞语法研究》《山川寂寞衣冠泪——屈原的悲歌世界》《中国神话与类神话研究》《历代乐府诗选析》《李清照》《牛李党争与唐代文学》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乐府诗”泛指民间歌谣,可以入乐吟唱,它的句法灵活多变,自然素朴。古人以真切的情感,唱出他们的喜怒哀乐。其中文学技巧较成熟的作品,多采自民间歌谣,这些歌谣,在辗转流传当中,经过多人润饰。自魏之后,文人借乐府古题创作。唐代兴起的新乐府,则为唐诗中之一体。千百年来,乐府诗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展开
精彩书评

我们要走向现代,但是我们要了解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要寻求一个中国文化的根脉,怎么样重新生根发芽,帮助我们这个社会迈向更好的现代。

——龚鹏程

 

中华文化,有那么丰富的人生故事,有那么精彩的绘声绘色,有那么有趣的奇想异设。当然也有哲理,但那些哲理又是那么自由、多元,任凭取舍、选择、评判。人们从这种文化中看到的,是一种完整的人生实践,组合成一种刚健恢宏又温文尔雅的生命交响乐。这样的文化,充满生动的质感,也容易让大家了解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

——余秋雨

 

《中国历代经典宝库》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台湾影响大、水平高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大众学术普及丛书。此后图书一版再版,加印不断,深刻地影响了几代人。大陆九州出版社引进后,经一年多时间编辑,今年起陆续推出简体增订新版。

这套书从25万册古籍旧藏里归纳综合,整理出60部“当代记述较多而常被翻阅的”经典,包括六经及诸子、文艺各领域。当时台湾出版人高信疆、柯元馨夫妇遍邀名家为之疏解,其中有著名学者龚鹏程、傅佩荣、曾永义等,另有知名作家张晓风、传媒界大腕詹宏志参与。60多名专家学者联手,倾力打造,一时风动岛内,家喻户晓。

——《人民日报》2018年04月20日

 

本次丛书的大陆再版,以2014年的台湾版为底本,每一本都由作者或编者做了修订,质量进一步得到完善,且增加了《易经》与《大学·中庸》两本书。装帧设计上也有创新,开本的设计便于携带,更适合青年读者阅读。

——《中国新闻周刊》2018年5月9日


展开
精彩书摘

【原诗】

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语译】

江南可采莲,莲叶长得饱满新鲜。鱼儿游戏在莲叶中间,鱼儿游戏在莲叶的东边,鱼儿游戏在莲叶的西边,鱼儿游戏在莲叶的南边,鱼儿游戏在莲叶的北边。

【赏析】

《江南》一首属相和曲,是一首地道的民歌,描写江南采撷莲子、莲藕时的情景。女子四五人结伴同行,各摇着轻舟,和游鱼一起穿梭游戏在莲叶之间。诗中前三句是一人发声独唱,后四句是众人齐声和唱,绽现出一幅采莲女活泼生动的画面。因为相和歌本就是一人唱、多人和的形式。古乐府诗中咏采莲的,又见《子夜夏歌》,有“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青骢白马》中也有“借问湖中采菱妇,莲子青荷可得否”。又《乐府诗集》中有刘缓《江南可采莲》诗说:“春初北岸涸,夏月南湖通。卷荷舒欲倚,芙蓉生即红,楫小宜回径,船轻好入丛,钗光逐影乱,衣香随逆风,江南少许地,年年情不穷。”则江南采莲似在夏天的月夜为宜。

后来,梁武帝作《江南弄》以代替《西曲》,有《采莲》《采菱》都源出于此。

 

【原诗】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语译】

园中有长得青茂的向日葵,葵花上的晨露正等着阳光来曝晒。温暖的春天布施出恩泽,使万物发出生命的光辉。经常担心秋天的到来,使花和叶都黄陨而衰落。百川皆东流向大海,不知何时才能回归?少壮时不肯努力,老大时徒留伤悲。

【赏析】

《乐府诗集》中《长歌行》古辞录了三首,此仅录第一首,属相和歌平调曲。崔豹《古今注》:“长歌、短歌,言人寿命长短,各有定分,不可妄求。”《乐府诗集》引《乐府解题》说:“按古诗云:长歌正激烈。魏武帝《燕歌行》云:短歌微吟不能长。晋傅玄《艳歌行》云:咄来长歌续短歌。然则歌声有长短,非言寿命也。”(李善《文选注》也有此种说法)

这一首《长歌行》,在说芳华不能长久,应当及时努力,不要等年老时再徒然悲叹伤感,那是于事无补的。所以全诗在思想上是积极的,在感情上也是健康的。

前两句以园中葵花起兴,十分恰当,因为向日葵和代表时间的太阳,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向日葵长得青青茂盛时,正是少壮的象征,但作者却立刻在葵花的晨露上警示了生命的短促。三、四句写阳春布施德泽,万物都焕发出生命的光辉,表现了生命中最蓬勃的现象。然而到五、六句时,作者却一反气氛,写秋天一到,百花尽谢的残景,又借对比作用,警示了生命的疲惫衰竭。透过了这双重刻画以后,自然时光似流水的结语意念就十分突出地被强化出来。最后作者揭示了本篇主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作结。

据清吴淇《选诗定论》说:“(此诗)全于时光短处写长。人有一日之时,有一年之时,有一生之时。一日之时在于朝,一年之时在春,一生之时在少壮。三者,以为甚长,而玩愒则短,以为甚短,而勤修则长也……苟自甘暴弃,谓今日不修而有来日,今年不修而有来年,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冉冉老至,恰如逝水赴海,岂有复西之日哉!轻弃重宝,哪不悲伤。”对此诗的体会深而明晰,可以帮助我们领会诗意。

 

【原诗】

木兰诗(原文略)

【语译】

(略)

【赏析】

《木兰诗》的作者姓氏不详。本篇最早著录于陈朝僧人智匠所撰的《古今乐录》,历代诗文选集中也都有收录。《古文苑》以为是唐人作品,李昉《文苑英华》以为是唐大历中韦元甫所作,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以为是古辞,并认定他所录的第二首《木兰诗》才是唐人韦元甫的续作,而明冯惟纳《古诗纪》,清沈德潜《古诗源》,清王闿运《八代诗钞》,近人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则都以为是梁人的作品。胡适《白话文学史》以为它起始六句和《折杨柳枝歌》(见前)二、三首中的前六句相同,所以它的产生时代也相近,这种故事诗在民间广泛流行时,引起了文人的注意,必不免有被削润的地方。

潘重规先生的《乐府粹笺》说:“案《玉海》卷一百五引《中兴书目》‘《古今乐录》三卷,陈光大二年僧智匠撰,起汉迄陈’。光大二年,距今已垂千四百多年,当年学者已不能详知木兰姓氏,是则《明一统志》氏之以朱、《清一统志》氏之以魏,徐渭《四声猿传奇》氏之以花,均不可信。至于木兰之时代,清姚莹輶康纪行》以为北魏孝文帝、宣武帝时人,宋翔凤《过庭录》以为隋恭帝时人,宋程大昌《演繁露》以为篇中有可汗大点兵语,谓其生世非隋即唐。今据《古今乐录》所载,知木兰绝非陈以后人。玩索诗辞,此诗殆为北朝乐府。盖燕山黑水,北国之地区;朔气寒光,北国之天候;可汗为北方天子之称,明驼乃朔地特有之兽,北朝乐府《折杨柳歌》……及此皆足为木兰北人之明证。”则木兰之姓氏依然成谜。不过以木兰姓花的传闻流传最为普遍,“花木兰”一名连小孩也耳熟能详。

这首诗在阅读时,可以把它分成六段:

第一段从头到“从此替爷征”止,写木兰在得知父亲被可汗征召服役时,心中郁悒叹息,即准备代父从军。诗中“可汗”是北方和西域各国君主的称谓,大约在魏太武时,柔然已称可汗(见明谢榛《四溟诗话》),所以“可汗”之称并不始于隋唐。

第二段从“东市买骏马”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止,写木兰准备好行装,实时离开爷娘,前往战地,从此听不见爷娘的呼唤声,只听到黄河的水流声和胡马的长鸣声,表现了木兰内心的孤寂以及对父母的殷切思念。诗中写木兰分赴东、西、南、北四个市集购买骏马以及驭马的用具等,我想它的作用有二:第一,如此分写可以造成木兰准备行装时的忙碌气氛;第二,乐府诗是可以吟唱的,此处用四句相同的句式,即表示在乐谱上可能是四小节完全相同的节奏,以构成音乐上舒缓的效果,也有可能像相和歌《江南》一首中用“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以构成和声之美。又诗中的黑山在今北京昌平区之天寿山,唐钱起有首《卢龙塞行》诗说“雨雪纷纷黑山外”,就是指此山,黑山一本也作黑水。燕山即今自蓟北绵延东向到辽西的燕山山脉,徐陵有首《代出自蓟北门行》说:“蓟北聊长望,黄昏心独愁,燕山对古刹,代郡隐城楼。”即指此山。

第三段从“万里赴戎机”到“壮士十年归”止,写木兰在外征战时的情形,直到十年后才得胜还乡。诗中“金柝”是一种金属做的打更巡夜工具,即刁斗,《博物志》说:“番兵谓刁斗曰金柝。”刁斗用铜做成,样子像锅,三脚,有柄,白天用来当锅煮食,晚上用来打更巡夜,唐朝高适《燕歌行》中有“寒夜一声传刁斗”,就是从此诗“朔气传金柝”一句变来。

第四段从“归来见天子”到“送儿还故乡”止,写木兰得胜,入朝见天子,她的功勋极高,赏物也很多,但是她宁愿辞去高位,回到故乡。诗中的“明堂”是天子祭祠、朝诸侯、教学、选士的地方。“愿驰千里足”一作“愿借明驼千里足”,明驼就是骆驼。《酉阳杂俎》:“驼卧腹不帖地,屈足漏明,则行千里。”不过据内蒙古人传说:古时专用于喜庆佳节的骆驼,躯体精壮,平时善为饲养,用时盛饰珠丝,也叫“明驼”。

第五段从“爷娘闻女来”到“不知木兰是女郎”止,写木兰回家后,亲人迎接的种种欢愉场面以及木兰换回女装后令同伴惊讶的情形。诗中“花黄”是指花子和额黄,是妇女脸上额角的装饰,花子的妆饰始于秦代,据《中华古今注》:“秦始皇好神仙,令宫人梳仙髻,贴五色花子,画为灵凤。”而额黄是六朝妇女常用的化妆,如梁简文帝《丽人诗》有:“同安鬟里拨,异作额间黄。”又庾信诗也有“额角轻黄细轻安”。

第六段从“雄兔脚扑朔”到“安能辨我是雄雌”,借双兔为比喻,说要分辨木兰的男女本不容易,诗中“扑朔”是跳跃的样子,“迷离”是不明的样子。

全诗充满了故事性和趣味化。


展开
目录

【导读】多彩多姿的民间歌谣

前言

 

郊庙歌辞

燕射歌辞

鼓吹曲辞

横吹曲辞

相和歌辞

清商曲辞

神弦歌

西曲歌

舞曲歌辞

琴曲歌辞

杂曲歌辞

近代曲辞

杂歌谣辞

新乐府辞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注册云书房的手机号与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账号密码?立即注册  修改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