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曾永义,其学术和教学以戏曲为主体,兼及俗文学、韵文学,本书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本书不仅以音韵学赏析元曲,更以较大篇幅介绍孕育元曲的社会文化背景,是一本普及元曲的佳作。
2.唐诗宋词元曲历来并称,欣赏元曲,本书不可多得。
3.作者:“散曲之好处则在写景之美,状物之精,描写人生动态、社会情事,能尽态极妍,形容毕肖。也就是说,散曲较之诗词,自由自在地表现各色各样内容的韵文学。”
4. 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畅销台湾四十年,一家人共读的经典。
元曲是元代文学的灵魂。这种元人的新诗,和唐诗宋词相比,幅员更为广阔,情味更为活泼,格律更为精致。它的语言旋律与音乐旋律的无间融合,使中国语言文字达到超妙的境界。本书介绍元代的政治社会与文学环境,使我们了解元曲是在什么样的“温床”中孕育成长的,并通过元人散曲作家群体和他们的作品,欣赏元代文学之盛。
(一)
13 世纪初,精于骑射、勇武好战的蒙古人崛起于塞外沙漠之地,成吉思汗并吞了大漠南北诸部落,举兵南下,夺取了金的黄河以北之地,再挥兵西征,由中亚西亚直捣俄罗斯,凯旋东归时,也顺便把西夏灭了。成吉思汗的儿子窝阔台(即元太宗),更在公元 1234 年,完成了灭金的大业。从此,偏安江左的南宋,便直接面对着强大的敌人,称臣纳贡,极尽妥协委曲之能 事,如此苟延残喘了四十二年,元世祖忽必烈毕竟举兵南下,于公元 1276 年攻陷临安(南宋的首都,现在的杭州市),掳走恭帝;公元 1278 年,把宋朝的残兵败将逼到广东崖山;次年陆秀夫负着帝昺投海殉国,结束了宋朝三百二十年的国运。
这是汉民族的第一次亡国,其呼天抢地、椎心泣血的惨痛不难想见。汪元量有一首诗说到元兵攻陷临安的事:
西塞山边日落处,北关门外雨来天。
南人堕泪北人笑,臣甫低头拜杜鹃。
西塞山边落下的,不是红红的太阳,而是整个黯然无光的宋朝;北关门外飞天而至的,不是及时的甘霖,而是挟着腥风的血 雨。破巢之下,宁有完卵?亡国之痛,岂无家亡之悲?遗民的血 泪,哪堪更对寇仇的狞笑!于是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临 安,开始有了无数的蒙古人、色目人(即最先被蒙古人征服的西域人),乃至所谓的“汉人”(指原在北方被金统治的人)来居住了,而大宋的顺民,就成为“四民”之末,被称为“南人”了。庐陵人邓剡有一首《鹧鸪》诗:
行不得也哥哥!瘦妻弱子羸牸驮,天长地阔多网罗。
南音渐少北语多,肉飞不起可奈何,行不得也哥哥。
这真是一幅遗民的血泪图,心中的悲哽与怨毒,溢于言表。人生天地,就必须行路天地,路途再荆棘、再坎坷,也得往前行走,否则焉能称为“生活”?可是邓剡劈头第一句就说:“行不得也哥哥”,那不是鹧鸪鸟的啼声,而是他不可遏抑的呼喊!“瘦妻”“弱子”“羸牸”,由一个“驮”字所结合起来的形象,多么教人惨不忍睹。人生的天地,原来是又长又阔,可以自由翱翔、自 在驱驰的,而今已布满网罗,纵使人、兽同时饥饿将死,网罗又怎能让你逃过!推究其故,正是因为“南音渐少北语多”,在敌人铁蹄下,百姓惨烈地被杀害,文化肆意地被摧毁;可恨的是自 己毕竟是凡夫俗子,血肉之躯,何来有彩凤双翼冲云霄,绝尘世,“行不得也哥哥”,徒唤奈何!
(二)
生活在蒙古族统治下,元代的许多才智之士,沦为医卜星相之流,或买卖以营生,或说唱以糊口。有的仍旧不甘心埋没他们的锦心绣口,使他们握中的生花妙笔,无端地颓废,于是他们在像大都(今之北京)、杭州那样的大城市里,组织了所谓的“书会”,而自称为“才人”,他们编撰剧本,或改写剧本,有时也著作赚词、谭词、词话,甚至于“弄猢狲”等通俗文学。他们满腔的愤懑和无限的才情,既然都倾注在这娱人自娱、与功名富贵无缘、但求果腹的“事业”之中,于是他们“无心插柳柳成荫”,他们所从事的戏剧和通俗文学“事业”,大放了光彩。
戏剧和通俗文学之所以能大放光彩,也必须要有它们滋生繁衍的温床,这个温床就是元帝国便利的交通和兴盛的商业。俄人拉狄克的《中国革命运动史》中也有这样的话:“元时占据全亚细亚者,就是蒙古族。当时中国的货币,可以由太平洋流通到波斯湾以及里海各地。当时全亚细亚的商业,引起了中国商业很快的发展以及手工工厂长足的进步。”
由于帝国的大一统,重兵的驻防,门户的开放,使得元代的国际贸易非常的发达,商旅往来络绎不绝。于是大都会跟着繁兴起来。
大都和杭州可以说是当时南北两大商业城,商业城的主体自然是商人,特色是经济充裕,跟着娱乐场所也就林林总总。
娱乐场所主要是青楼、勾栏与书场。书场是说唱文学演述故事的场所,勾栏是百戏杂陈的地方,青楼是乐户歌妓的住处。青楼歌妓过的是“迎官员、接使客”,“应官身、唤散唱”, 甚至于是“着盐商、迎茶客”,“坐排场、做勾栏”的生活。所谓“官身”是:元代乐户中人,对于官府的宴会有承应歌舞和演剧的任务;这是免费的服务,所以他们只好在当时的富商巨贾也就是盐商茶客中卖身,或者是去勾栏里充当演员来讨生活。
在这种社会情况下,为了应付酒筵歌席上“散唱”的“散曲” 和勾栏中搬演的“杂剧”便及时兴盛起来。因为高文典册已经与功名绝缘,唐诗宋词亦不足以糊口,而这些书会先生们正有一肚皮的“怀才不遇”之感,便运用了这新兴的文体,恣意地挥写, 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婉转深切地由伶人口中说唱出来,把他们的思想情感、志气襟怀,着着实实地打入百姓的心目之中。虽然书会先生们的名字不会被列入“文苑传”或“儒林传”,他们的作品也不会被登录在“艺文志”和“经籍志”之中,但是他们潜伏在民间的雄厚势力,也使得朝廷庙堂中的王公贵人逐渐习染,终至完全接受。
勾栏繁盛,杂剧必然发达,而曲的另一体“散曲”,可以说是继唐诗、宋词的新诗,唐人旗亭画壁唱唐诗,宋人浅斟低酌唱 宋词,而元人酒筵歌席的“散唱”就是唱的“散曲”。
(三)
(元代)这一种新文学,并不是姚燧、吴澄、虞集、刘因、杨载、范柠、揭傒斯、萨天锡、张埜、杨维桢诸人的古文诗词, 而是那些写给大众欣赏的曲子与歌剧。在那些称为大家的古文诗词里,并不是没有一两篇佳作,但无论如何,他们文学的精神与形式,都是承袭前代的作品,跳不出唐、宋诸贤的圈子。唯有这些新起的曲子与歌剧,无论形式与精神,都具有新生命、新面貌和创造性,在当日的诗坛与剧坛,形成了新兴的艺术力量。因此, 我们可以说元曲是元代文学的灵魂。
而本书所要通盘讨论的,所要细细解说和欣赏的,就是“元代文学的灵魂”中的“散曲”。
(四)
叙情、写景、咏史怀古、宴赏酬赠,以及抒怀写志、歌功颂德之作,自来各体文字习焉为常,但元人由于政治社会的背景和语言音乐的特质,自然产生不同的格调。像下面这些写情的曲子:
中吕·阳春曲 (王和卿)
情粘骨髓难揩洗,病在膏肓怎疗治。相思何日会佳期,我共你,相见一般医。
仙吕·一半儿 (关汉卿)
碧纱窗外静无人,跪在床前忙要亲。骂了个负心回转身,虽是我话儿嗔,一半儿推辞一半儿肯。
仙吕·寄生草 (无名氏)
宽了他罗裙带,淡了他桃杏腮。翠巍巍两叶眉儿窄,困腾腾每日逐朝害,闷厌厌使我愁无奈。前生想是负亏他,今生还了你相思债。
写情本来贵含蓄,教人耐于咀嚼,但上举三例,或写相思, 或叙幽会,或表闺情,用的都是很醒豁的语言,达意唯恐不尽, 甚至于露骨,但其真挚之理与秀杰之气却贯串洋溢其间,给我们的是机趣自然的情味。
若论元人散曲最成功的地方,除了写情真切、沁人心脾之外, 便是写景之美,如在目前。举凡春夏秋冬、花朝月夜,以及名都胜迹、池馆楼台,莫不曲尽其致。
双调·寿阳曲 (马致远)
花村外,草店西,晚霞明,雨收云霁。四围山一竿残照里,锦屏风、又添铺翠。
双调·落梅风·江楼晚眺 (赵善庆)
枫枯叶,柳瘦丝。夕阳闲,画阑十二。望晴空莹然如片纸,一行雁,一行愁字。
诗词咏物,喜欢用典故,散曲则出诸白描,往往更为真切。以上所举的例子都避免和下文“欣赏”一章相同,因此不算是最佳的作品,但即此亦可以概见元人散曲内容之一斑了。
(五)
双调·庆东原 (白朴)
忘忧草,含笑花。劝君闻早冠宜挂。那里也能言陆贾,那里也良谋子牙,那里也豪气张华。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
【曲话】此曲写功名利禄到头来不免一场虚幻,只有渔父樵夫的生活,才是无忧无虑的逍遥境界。郑因百师《词曲概说》示例云:“曲中此种颓废情调,几于触目皆是,是为元时一般文人对于当代黑暗社会,尤其不平政治之反响。读者谅其心悲其遇可也。”忘忧草、含笑花用以起兴,与渔樵的自在自得相为呼应。陆贾、子牙、张华都是才智出众、功业彪炳的人物,但作者在他 们的“能言、良谋、豪气”之上加了“那里也”三个衬字,便完全否定了他们,因为“是非成败转头空”,只有“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作者在消极颓废中,究竟还有几许的透彻和深悟。但是由于作者处易代之际,又受遗山与诸遗老影响甚深,所以托之于酒,便也成为他无可奈何的悲哀。
双调·落梅风 (马致远)
人初静,月正明。纱窗外,玉梅斜映。梅花笑人休弄影,月沉时、一般孤另。
【曲话】这支曲子写得非常清新脱俗,可见大家手笔是不拘一格的。梅月争辉,光明皎洁,冰清玉冷;伊人清高,如月如梅。然而月沉则梅花无影,人亦无月可诉,其寂寞孤零,则月、梅与 人同一也。
越调·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曲话】这支曲子写秋天的情思,是一支很有名的小令,几乎所有的选本和文学史、散曲史都选录引用它。它的好处是“言 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用语精练,写景凄美,寄意遥深。首三句着眼于九样具体的实物,每三样自成一组;各有恰如其分的形容词加以修饰,于是秋日的原野就显现出三幅最醒目的画像:
一棵残枝败叶的老树,上面缠绕着枯藤,在暮色苍冥中,栖止着 一只孤零零的乌鸦。跨着淙淙的流水,大概是一条木板桥吧!那里隐藏着一户人家,屋里正充满着温暖和团聚的喜悦。可是我这沦落异乡远在天边的断肠人,在西风吹拂下,骑着一匹款段瘦马,踽踽于荒野古道之中,眼前只有夕阳的余晖和无穷尽的旅途。乌鸦虽然孤零,尚有栖止的时候;我既已不如,岂敢更奢望像那流水绕屋、小桥曲径的人家,那样的欢聚、那样的温暖!唉!我的 人生,只是一片永无止境的茫然而已。
这支曲子布局上的特色是:将首三六字句作鼎足对,句式是二、二、二的双式句,音节一波三折,平仄配合稳谐,其意象都是具体而工致的。紧接着而来的“夕阳、西下”一句,则用托墨法染成一幅凄丽的背景,最后再将作为主题的“人”烘衬出来, 于是境界开展,感慨深邃,尽在不言中矣。
我们要走向现代,但是我们要了解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要寻求一个中国文化的根脉,怎么样重新生根发芽,帮助我们这个社会迈向更好的现代。
——龚鹏程
中华文化,有那么丰富的人生故事,有那么精彩的绘声绘色,有那么有趣的奇想异设。当然也有哲理,但那些哲理又是那么自由、多元,任凭取舍、选择、评判。人们从这种文化中看到的,是一种完整的人生实践,组合成一种刚健恢宏又温文尔雅的生命交响乐。这样的文化,充满生动的质感,也容易让大家了解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
——余秋雨
《中国历代经典宝库》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台湾影响大、水平高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大众学术普及丛书。此后图书一版再版,加印不断,深刻地影响了几代人。大陆九州出版社引进后,经一年多时间编辑,今年起陆续推出简体增订新版。
这套书从25万册古籍旧藏里归纳综合,整理出60部“当代记述较多而常被翻阅的”经典,包括六经及诸子、文艺各领域。当时台湾出版人高信疆、柯元馨夫妇遍邀名家为之疏解,其中有著名学者龚鹏程、傅佩荣、曾永义等,另有知名作家张晓风、传媒界大腕詹宏志参与。60多名专家学者联手,倾力打造,一时风动岛内,家喻户晓。
——《人民日报》2018年04月20日
本次丛书的大陆再版,以2014年的台湾版为底本,每一本都由作者或编者做了修订,质量进一步得到完善,且增加了《易经》与《大学•中庸》两本书。装帧设计上也有创新,开本的设计便于携带,更适合青年读者阅读。
——《中国新闻周刊》2018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