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觉得关于以太的例子离现实生活太过遥远、不易理解的话,那么我们就轻松一下,讲述一个关于游戏的故事。
在一个豪华的宾馆大厅内,有许多游客在玩着各种赌博游戏。其中,在一个轮盘赌游戏桌前,有几个日本游客和一对韩国恋人,他们不断地押着手中的筹码,赢时欢呼雀跃,输时唏嘘惋惜,不出20分钟的时间就输光了手中的筹码。这些人在尽兴之余猛然发现旁边安静地坐着一个中国人,他时而把筹码押在黑5上,时而又把筹码放在红34上,无论筹码放在什么数字上,总是赢多输少。在这些游客的眼中,这简直太神奇了。因为,该中国人所押的数字,在他们看来毫无规律。于是,他们都纷纷再次购买筹码,跟着这位中国人押,而且还都有所获利。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中国人就是我,故事发生的地点是美国著名的赌城拉斯维加斯。在解释我是如何下注之前,我们先要了解庄家是如何获利而游客又是怎么输的。在桌面上一共有40个数字,它们是1至38并分成红、黑两种不同的颜色,此外还有绿色的0和00。于是,游客押中一个数字的概率为1/40,而庄家的赔付率仅为1/38(绿色的两个数字归庄家所赢)。如果是猜大小的话,游客猜中的概率为0.5×38/40,小于1/2,而庄家的赔付率却是1/2。所以,如果随机地押筹码,游客永远是输家,而庄家则总是赢者。但是,如果连续出现3、6和10三个小于19的数字,那么下一次出现的数字大于19的概率就等于
1–(0.5×40/38) 3 ≈ 7/8这就是我赢的诀窍。在我的脑海里,把40个数字想象成为一个圆形蛋糕,把轮盘中最近出现过的20个数字视为散落在该蛋糕上的巧克力点。我们总能用刀将蛋糕切成一半,让一半蛋糕上的巧克力点最多,而另一半蛋糕上的巧克力点最少。于是,我们下注的数字就在巧克力点最少的那一半蛋糕上。因为从概率上讲,作为轮盘中出现的数字,巧克力点应该均匀分布在蛋糕上。
对于想象中的数字蛋糕的切法有很多种,比如可以根据颜色、大小、单双和区域等不同的选择标准进行切割。而且,知道的切法越多,找到不对称性大的蛋糕的机会就越多,于是“猜中”的概率也就越大。由此可见,我之所以能够获胜,其实并无任何神奇之处,只是懂得了轮盘赌输赢的道理,将表面无序的数字结构化,使理论的统一与现象的无序形成反差(切数字蛋糕的方法);而且,形成的反差越大即知道切数字蛋糕的方法越多,获胜的概率就越大,该理论就越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艺术的反差
与科学一样,艺术实质上也是通过某种内在的结构把纷杂不一的外在景象或要素有序化,从而形成具有一定的主题内容和内在联系的作品。对于一件艺术作品来说,其外在的无序性和内在的有序性形成的反差越大,就越不受时代、情绪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限制,因而该作品的艺术欣赏价值也就越大。此外,艺术的发展和科学的发展一样,也经历了一个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艺术的价值会随着其反差的增长而变大。比如,东方的古典音乐比较简单和直观,其中的喜怒哀乐泾渭分明,主题非常明确。也正是因为如此,限定了人的情绪。当演奏悲乐时,听的人是绝对高兴不起来的,而一位深陷悲痛的人也无法欣赏和容忍喜庆的音乐。这一方面体现出了艺术的感染力,它可以对人的情绪产生很大的影响,可以将表面上毫无联系的现实因素,即各种不同的音符,进行一定的选择和有序化,从而形成具有特定情绪色彩的主题;在另一方面,由于东方音乐类似于唯象型理论,以模仿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为主,其形成的艺术反差较小。所以,这种属于自然音乐的欣赏空间不大,艺术价值有限,并没有更深刻地反映出艺术本身的内在魅力。
反之,西方18世纪前后的古典音乐的艺术价值相对来说就比较高。西方古典音乐更加注重表现乐曲本身的内在规律,其中,有许多乐曲甚至是没有标题的,往往可以产生较大的艺术反差。对于这类音乐,无论是喜悦还是悲哀,我们都可以从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这类音乐既可以对人的情绪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又并不限定欣赏者的情绪类型,从而使该类音乐具有较大的欣赏空间。比如,无论是在成功的时刻还是在遭受挫折的时候,贝多芬的《英雄第三交响乐》都会在人的内心深处引起共鸣,使听者在精神上感受到无比的振奋和产生强烈的使命感。对于那些比较抽象、无法与现实生活直接对应的艺术作品,也许我们在初次接触时会感到不易理解,但它们往往耐人寻味,能够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和欣赏价值。比如,印象派画家常用一些在现实世界中没有的色块来表现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事物,由此形成了强烈的艺术反差。这种画法,一方面是为了传达出自然景象的“动感”,因为轮廓清晰和线条分明的造型不易产生颤动感;而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高色彩的纯度和画面的亮度。把未经调和的色点并置在一起,让观众通过调节与画面的距离,将各种分立的色斑调和起来,以产生丰富多彩的效果。从艺术欣赏的心理活动方面来说,让观众通过自己的努力(无论是动作还是想象)也能够参与到艺术创作中来,不仅可以增加艺术的魅力,而且能使该作品的艺术欣赏空间得到极大的拓展。任何一件真正的艺术品都应该只是激发人的意识和心理活动的道具,该作品必须为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多种复杂的心理活动留有一定的余地,而不是限定人们如何意识与思维。这是一种富有诗意的模糊美,只有裁缝才会用精确的尺寸描绘和形容少女婀娜多姿的体态和风韵。著名的法国印象派风景画大师毕沙罗在给他的儿子卢西安的信中就曾说过这样的话:“只有肯长时间看画的人,才会喜欢我的画,但参观者的眼睛太匆忙了,他们只看到了画的表面,那些性急的人是不会在我的画前停留下来的。” 由此可见,艺术的魅力和科学的价值一样,都必须与现实形成较大的反差,而产生这种反差,需要靠一定的艺术结构来支撑,是按照一定的艺术规律搭建而成的。例如,在音乐中,一个孤立的单音无法塑造音乐形象,即便是许多个彼此无关的音阶汇集在一起,也同样难以表现一个具体的音乐思想,它们只是一堆杂乱的音符和噪声。然而,如果通过一定的调式和节奏的组合,就可以形成具有某种主题的旋律,从而为音乐奠定基础。
所谓调式,就是按照一定的关系组合在一起的若干个音(一般不超过7个)构成的音乐体系,在该体系中以一个音为中心(主音),其往往出现在一个乐句的第一个音或最后一个音。不同的音乐风格,它们的调式和节奏是不同的。因此,按照一定的调式和节奏有序地排列音符,如用重复、变化、模进、扩展和紧缩等方式,就可以形成具有鲜明主题旋律的音乐。在音乐中呈现出的主音和节奏的周期律就是该音乐作品的结构,并由此形成了艺术的反差,使表面上没有联系的音符通过一定的音乐规律统一起来。这种规律或周期性表现得越隐蔽,产生的反差就越大,其艺术价值也必然会随之增长。
同理,对于绘画来说,一位画家在作画时,不仅要对现实的自然景象进行取舍,而且还要考虑到构图和颜色对比的平衡。比如,在强调动感的时候,可以用倒三角形来构图;而若要突出理性的时候,可以采用蓝色作为画面的主色调。所以,绘画是一种关于自然景象有序化的创造性活动,而且其内在的有序性越强,所具有的艺术结构也就越复杂。于是,与现实形成的反差就越大。
以上的分析使我们看到,科学和艺术作为人类的认识,它们有着共同的基本性质。它们的存在价值和意义都在于通过简单的规则使表面纷乱的现实世界有序化;而且从无序到有序所形成的反差越大,它们所具有的结构也就越复杂,这就是我们称理论是自然界进化的更高层次的原因。科学与艺术的差别仅在于所要产生反差的对象和作为有序结构的规则是不同的。这种差别并不局限于科学与艺术之间,即使是在同一个领域(如绘画),也会由于对有序概念的理解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画派与风格。这更进一步证明了科学和艺术的相通性,因为它们之间的差异并不是本质的,这种差异即便是在艺术内部也是存在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