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调查研究和文稿起草问题》:
调研报告的内容和思想性始终是第一位的,至于表达始终是第二位的。这不是说表达不重要,好的内容也需要好的表达方式,这就像灵魂和身体的关系一样,它们应该是合二为一的。
调研报告的表达方式,最基本的要求是平实。文风朴实,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调研报告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话,不能生造词汇,说些别人不懂的话。少用形容词、副词,表达要有分寸感、恰如其分。不要有夸张之词,不要渲染语言。不搞花里胡哨的东西,不哗众取宠,不说过头话。要尽量使用口语化的语言,大众的语言,而不是学者的语言。
第二,简短精练。最重要的是要简明扼要,简洁明快,言简意赅。清代郑板桥有一首题画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成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文章的最高境界是简约,“施朱则太赤,施粉则太白,增一分则显高,减一分则见低”。要真正达到简约的境界,需要永无止境的追求。郑板桥说:“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要简练、简短,正像胡乔木说的:“短些,再短些。”语言简短明快,不能哕唆,有话即长,无话则短。力求短而精,不多一句,不多一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短就是要力求简短精练、直截了当,要言不烦、意尽言止,观点鲜明、重点突出。能够三言两语说清楚的事绝不拖泥带水,能够用短小篇幅阐明的道理绝不绕弯子。毛泽东同志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起草的碑文,只有114个字,却反映了一部中国近代史。1975年,邓小平同志负责起草周恩来总理在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报告,只用了5000字。后来谈到这件事的时候,邓小平同志说:“毛主席指定我负责起草,要求不得超过五千字,我完成了任务。五千字,不是也很管用吗?”鲁迅先生说过,文章写完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现在,不少地方和部门按照中央改进文风会风的要求,提出以“能少则少、能短则短、能精则精、能简则简”为原则,尽可能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这“三短”,就是我们应当大力倡导的风气。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