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店老馆不老情/纵横精华(第三辑)》:
都一处在解放前,除烧卖有名外,它的马莲肉、晾肉、面筋、糟肉等下酒小菜也很有名。炸三角尤为出色。三角包有肉馅,比馄饨大一些,形状像粽子,炸得酥脆,非常适口。
解放后都一处的变化很大,气象一新,餐厅较解放前扩大了好几倍,楼上还辟有专门接待外宾的餐室,以前传说是乾隆皇帝赐给的虎头匾,还保存在楼下,门前换上了郭沫若同志书写的新匾。每天顾客拥挤不堪,成为北京最大和最兴盛的一家烧卖馆了。
以上所写的北京本地饭馆,都是属于汉民的,下面再谈谈回民清真饭馆,即北京人所说的“羊肉馆”。
解放前著名的回民清真饭馆有东来顺、西来顺、雨益轩、同和轩等。
东来顺的涮羊肉,堪称是誉满中外的美味佳肴。其所以出名,是因为有三大优点:一是选料精:二是肉片薄;三是调料美。
以选料精而言,用内蒙古集宁的绵羊,先在自己的农场内圈养一个时期,为的是换了水草之后,可除腥膻之气。宰杀后,要将肉枣、筋膜等剔净,选留精华部分,经冰镇后再切。
东来顺羊肉片之薄也是著名的,老师傅能将半斤羊肉切出六寸长、一寸半宽的肉片40~50片,码到盘子里,要做到薄如纸、齐如线、美如花。
调料方面,除去高级酱油、辣椒油、虾油、腐乳、麻酱等各种调料外,还要加入上等料酒来提味。锅子里放的是口蘑汤而不是白开水。
由于有以上三大优点,东来顺的涮羊肉不仅吸引了大量的中国顾客,就连外国人也都慕名前来尝试,其中以日本人为最多。都说南方人不爱吃羊肉,可是到东来顺吃涮羊肉的南方人还真不少。1948年冬天蒋介石派他的儿子蒋纬国到北平来见傅作义,尽管来去匆匆,还特地到东来顺一尝涮羊肉之美味,可见东来顺的涮羊肉也同样受到南方人的欢迎。
东来顺除涮羊肉外,还卖爆、烤牛羊肉。每逢农历立秋节日,门前便竖起一块大牌子,上面写着“爆烤涮上市”的字样,招牌挂出后,顾客便蜂拥而来。北京人除爱吃涮羊肉外,对于爆、烤牛羊肉,也是很感兴趣的,小型宴会,常以爆烤涮飨客,主人所费无多,客人大快朵颐,所谓各得其所。
东来顺还有“爆煳”这个菜,就是将羊肉爆到汤尽汁干,肉片略带焦味,吃起来别有风味。其他菜肴如扒鸡腿、它似蜜、鸳鸯卷果等,不但味美,而且价廉。解放前东来顺采取薄利多销的营业方针,一般菜肴只看二成利。还设有一个饭摊,卖水饺、肉饼等大众化食品,也卖醋熘肉片、葱爆羊肉等比较便宜的炒菜。这个饭摊很受劳动人民的欢迎,遗憾的是解放后这个饭摊不见了。
20世纪30年代,西长安街又出现了一家西来顺回民饭馆,是国民党内二区署长殷焕然开的。那时候西长安街有饭馆街之称,饭馆鳞次栉比,要在这条繁华街道上,挤进一家新的饭馆来,是不容易的。殷焕然凭借权势,不但把西来顺开设起来,还网罗了一批名厨师来掌勺,其中最有名的是褚祥。褚祥用菠菜汁制作的翡翠鸭子,是西来顺的一绝。著名京剧演员马连良就是最欣赏褚祥的烹调技术的,所以常光顾西来顺,后来索性把褚祥请到家里来当厨师。褚祥早已去世,他的两个得意弟子,解放后分别在又一顺和瑞珍厚掌勺,也都很受顾客的称赞。
雨益轩和同和轩都开设在前门外李铁拐斜街,20世纪30年代都盛极一时,解放后相继关闭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