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阿克洛夫、哈佛商学院院长拉克什·库拉纳、耶鲁大学公卫学院院长马克·施莱辛格等 强力推荐!
◆英国教育标准局等多国教育、医疗、商业官方机构,《金融时报》《经济学人》等各大国际媒体力荐!
◆本书作者杰瑞·穆勒是美国华盛顿天主教大学杰出教授,著作等身,凭借畅销书《市场与大师》被美国历史学会授予唐纳德·卡根奖。本书2019年决选入围哈耶克图书奖!
◆无论OKR还是KPI,都可能让人误入歧途!指标曾经只是一种工具,为何如今却成了一门“邪教”?这些案例若令你感到荒谬,别笑,它们都是西方社会的进行时——
医院为拼30天内的术后存活率,于是强行让病人存活到第31天?!
银行集团为拼业绩,竟演变成集体诈骗案——造假、窃取资料样样来?!
警方为降低犯罪率,可能沦为大案不抓、专查小案?!
大学教师牺牲教学研究时间,准备大量没人细看的评审资料?!
慈善组织为标榜公开透明,反陷入“低支出”“高产值”的恶性循环?!
企业为满足季度营收目标,将资源转移到短期项目,搁置长期发展计划?!
◆不仅指出指标崇拜的普遍问题,还提供了一份何时以及怎样运用指标的清单。不过,世上没有灵丹妙药!作者强调,更为重要的,是真正认识自己所面对的主题和所在的组织!这是无可替代的——它部分是个经验问题。
◆本书英文版于2019年出版,即风靡西方,社会各界好评如潮,正在发生越来越广泛深刻的影响。本书中文版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授权。
今日各式各样的组织都深信,成功的必经之路就是量化人的绩效,公布结果,并根据数字来分配酬劳。但是,当我们饱含热情地投入具有科学严谨性的评估过程,我们却由测量绩效,变成了痴迷于测量本身。这就带来了“指标的暴政”,它始终威胁着人类生活的品质和最重要机构的表现。在这本来得甚为及时的力作当中,杰瑞·穆勒揭示了我们对指标的沉迷正在造成什么样的损害——并探讨了我们应当如何加以补救。
本书简明易懂,列举了大量来自教育、医疗、商业和金融、政府、警察和军队、慈善事业及对外援助领域的事例,解释了为何看似势不可挡的量化绩效的压力,会造成扭曲和分心效应,不管是经由鼓励“对数字动手脚”还是“为了考试而教学”。但是,指标其实可以成为好东西,只要我们是用它来辅助——而非替代——基于个人经验的判断力,穆勒也列举了指标在哪些情况下发挥了有益作用。
书末还提供了一份何时以及怎样运用指标的核对清单。对于日益波及我们所有人,却罕有人质疑的一股趋势,《指标陷阱》是一份不可或缺的矫正。
导 读
在有些人眼里,根据两位创作者大卫·西蒙(David Simon)和埃德·伯恩斯(Ed Burns)真实经历改编的HBO系列剧集《火线》(The Wire),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文化档案之一。理由也很充分:剧集聚焦于美国城市巴尔的摩,深入挖掘了几项重大机制(警察、学校系统、市政政治和新闻媒体),对其运作和功能障碍问题进行了有如X光片般的深刻剖析。这一剧集吸引了多国观众,因为其主题“组织功能障碍”在整个西方社会都引起广泛的共鸣。
《火线》经常出现的一个主题,是指标的显著性: 以“问责制”(accountability)为标志的“测量绩效”(measured performance)。警长痴迷于完成数字(比方说,解决了多少桩案件,逮捕了多少名毒贩子,犯罪率是多少),并通过各种手段来达到统计目标,哪怕牺牲效力也在所不惜。政客们也在索要能证明警方成功控制犯罪的数据。故此,警察部队想方设法地不让谋杀案出现在自己所在的辖区: 一伙毒贩在废弃的房屋里处置尸体,负责凶杀案件的警司却阻挠手下发现此事,因为这会降低“清除率”,即罪案解决百分比的指标。剧集的大部分情节都围绕着富有奉献精神的警探展开,他们力争解决一桩某个大毒枭涉嫌参与的复杂犯罪案件。但由于这桩案件要花上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坐实,警方高层不鼓励他们这么做,高层只希望警探们多逮捕低级毒贩子,积累漂亮的指标;可是不论逮捕多少低级毒贩子,贩毒集团都能立刻换上新人。市长办公室要求在年底之前让重大犯罪率下降5%,只可惜这个目标根本做不到,除非无视实际的犯罪,或是降低罪案严重性。在这些例子中,官员们都参与了“统计数据注水”(juking the stats),通过扭曲实际结果,或是将时间和精力从预防犯罪投入到生产率较低的工作上,以求改善指标。
另一集的剧情涉及一名前警察,他在一所中学教书,这所中学所在的社区,饱受贫困、滥用毒品和家庭破碎困扰。学校的学生成绩糟糕,而如果学生的考试成绩没有提高,学校就有关门大吉的风险。为此,在准备进行标准化英语阅读和写作考试之前的6星期,校长下达指示,要老师们将所有课堂时间都集中在备考上,完全忽略其他科目(这种策略,被委婉地称为“课程调准”)。“为了考试而教学”,就跟统计数据注水一样,是机构扭曲的表现,人们的努力偏离了设立机构的真正目的(教育),以求实现其生存赖以维系的度量目标。
绩效指标的这种扭曲效应,大西洋对岸的大不列颠也感同身受。[1]在当地,另一部由曾经的真实从业者执笔的电视连续剧,捕捉到了相同的现象。前医院医师杰德·默丘里奥(Jed Mercurio)执笔编剧的《妇产科医生》(Bodies),发生在一座大都市医院的妇产科病房。第一集里,一位新来的高级外科医生对患有复杂并发症的患者进行手术,结果患者死亡。他的竞争对手随后向新医生提出了这样的建议:“优秀的外科医生会根据自己的优秀判断力,避开任何有可能会检验自己优秀能力的状况。”也就是说,他会避免疑难病例,以维持自己的成功率。这是经典的“抹奶油”策略,也就是避免有可能对人的测量绩效造成负面影响的风险病例。这种策略的代价是,手术失败风险较高的患者,因为得不到手术治疗,几乎肯定会死。
《妇产科医生》是一部医学剧集,但现实世界里充斥着它描绘的现象。举例来说,大量研究表明,如果外科医生是按成功率来接受评级或获得报酬的,一些医生就会拒绝对病情较复杂或病情严重的患者施术。排除更困难的病例(因为它们存在结果不佳的可能性),提高了外科医生的成功率,也就提高了他们的指标、名声和报酬。当然,这么做的代价是,牺牲了被拒做手术的患者的性命。但这些死亡并未体现在指标里。
我们会看到,操纵指标的现象发生在每一个领域: 警务,基础、中等和高等教育,医疗,非营利组织,当然还有企业。采用绩效指标作为奖惩基础,会带来许多不可避免的问题,操纵指标只是其中之一。有些事物可以测量,有些事物值得测量。但能被测量的东西,不见得总是值得测量;得到测量的东西,跟我们真正想知道的东西,有可能毫无关系。测量的成本可能高于收益。被测量的东西,有可能让我们从真正在乎的事情上分散了精力。测量给我们带来的或许是扭曲的知识——看似可靠,实则具有欺骗性的知识。
导读
第一部分 论点
第1章 论点简述
第2章 一再出现的缺陷
第二部分 背景
第3章 测量和按绩效付酬的起源
第4章 指标为什么大受欢迎?
第5章 委托、代理和激励
第6章 哲学性批判
第三部分 测量一切?:案例研究
第7章 大学院校
第8章 中小学
第9章 医疗
第10章 警务
第11章 军队
第12章 商业和金融
第13章 慈善事业和对外援助
补记
第14章 当透明度变成绩效的大敌:政治、外交、情报和婚姻
第四部分 结论
第15章 非计划但可预见的负面后果
第16章 何时使用指标,以及怎样使用:核对清单
致谢
杰瑞·穆勒在本书中再现了“数字评估”带给绩效的大量危害:不管在学校、医院、军队,还是在企业。本书指出了一个重大问题。
——乔治·阿克洛夫(George A. Akerlof),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本书清晰易懂,说服力强,作者杰瑞·穆勒通过对教育、医疗、薪酬等方面的案例研究,揭示我们通过量化指标改善组织表现的尝试,怎样转变成一种玩弄和操纵的文化。《指标陷阱》令人信服地证明,当今时代,浅薄的量化威胁着我们最重要机构的诚实性,我们必须重建判断和道德考量。
——拉克什·库拉纳(Rakesh Khurana),哈佛商学院院长
视野开阔而富有雄心,论证极具说服力,文字引人入胜——《指标陷阱》是一部非常令人信服的作品。
——马克·施莱辛格(Mark Schlesinger),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
针对当今一个正在日益恶化的问题,《指标陷阱》是一部重要并有很强可读性的著作。相比我读过的任何其他著作,它更加有说服力地揭示了,我们应如何破除指标的功能失调怪圈——因为诸多情况下,指标的结果,就是带来更多的指标。
——戴维·奇尼茨(David Chinitz),希伯来大学Hadassah医学院教授
无情揭露了测量崇拜和管理主义的不堪一面。
——《经济学人》杂志
每一种量化,都有办法做手脚。因此可以说,这是一部应时而生的反对指标问责制的宣言。
——《科克斯书评》
你是否想过,为什么大学会招聘几乎全无高等教育领域从业经验的校长?这样自外招聘来的校长,十个里有九个要失败。大学为什么频频出现这样的错误呢?那就来读读杰瑞·穆勒的这本新书吧。你会意识到,此类蠢行,是一股不幸的大规模趋势的具体体现,即放弃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针对特定情境的判断,而去选择“指标”这一看似客观的万用灵丹:标准化测量和海量数据库自吹能生成跨行业的洞见和智慧。穆勒在本书中干净利落地拆解了这套神话,他的每一个句子都令读者们忍不住大叫:“没错!没错!”
——斯坦利·费什(Stanley Fish),《赢得辩论》和《再思考》作者
指标,曾经只是一种工具,现在却成了一门“邪教”。在我眼里,杰瑞·穆勒是优秀的反洗脑专家,他在此展现了剖析政治和社会理论的高超技巧。对管理者,也对被管理者来说,本书不可不读。
——爱德华·泰纳(Edward Tenner),《效率悖论》作者
一部简洁、极具可读性的作品,讲述了那类管理体系正在以何种方式削弱大学、中小学、警务、慈善机构甚至商业公司等重要机构。
——卢克·约翰逊(Luke Johnson),《星期日泰晤士报》
我们许多人都隐约意识到,指标经由剥离背景,贬低微妙的人类判断,并奖赏那些懂得如何操弄体制之辈,从而正在把我们引入歧途。穆勒的这本书干净利落地解释了这股潮流来自何方,它何以如此适得其反,以及人们为何没能加以洞察。任何有可能重蹈越南战争时期的“敌军遗体数量”谬误的管理者,都需要阅读本书。
——蒂姆·哈福德(Tim Harford),《金融时报》
穆勒这项犀利的研究直指我们对于绩效指标的固恋,从而向无处不在的数字狂信徒发起了反击。
——芭芭拉·凯泽(Barbara Kiser),《自然》杂志
对于所有研究组织的学者,我再怎么强调这本书的重要性也不为过。我将它视为一部反抗之作——反抗众多堆砌数据,但彻头彻尾无趣、无足重轻也乏人问津的出版物。
——亚历克西娅·帕纳约图(Alexia Panayiotou),《组织》杂志
穆勒……说,过度依赖指标会使得我们片面侧重易于衡量的东西。作者对“指标固恋”提出的这些批评,还有许多其他批评,都有理有据,教师和学校领导们都再熟悉不过了。在我准备审读这本书后不久,英国教育标准局的总督察……发表过一次演讲,解释她最近如何阅读这本书,以及该书如何影响了她自己的思考。既然我现在有了机会亲自阅读它,我想我们应该把这当作一个积极的信号。我的期望是,学校问责制的其他参与者,包括政治家在内,都能好好思索该书所传递的关键讯息。
——詹姆斯·鲍恩(James Bowen),《泰晤士报教育增刊》
穆勒这本书始终那样有趣:简短、有节制、学问精深,并且富有洞见。它也激发读者继续抛出进一步的问题。
——皮埃尔·勒米厄(Pierre Lemieux),《监管》杂志
正如穆勒所说:“凡可测量和奖励的东西,都会被做手脚。”太多的人似乎忽略了生活的这个基本事实。穆勒这本出类拔萃之作简要介绍了定量测量的诸多陷阱。仔细阅读这本书,有助于人们回归正轨。
——爱德华·钱塞勒(Edward Chancellor),路透社《热点透视》网站
杰瑞·穆勒的《指标陷阱》是一部发人深省之作,它经由使用新的理论杠杆,并将其应用于原始的案例研究,从而针对量化知识的局限性再次提出了后实证主义的观点。
——西蒙娜·劳迪诺(Simone Raudino),《欧洲遗产》杂志
值得称赞的是,穆勒感兴趣的,不仅是将“指标固恋”导致非计划后果的种种方式记录下来。除此之外,他还希望:一要发掘出导致这种高度功能障碍的原因,二要识别出更富有成效地使用指标的方法。
——斯特凡·科利尼(Stefan Collini),《伦敦书评》杂志
通过量化人的绩效、问责制和透明度来定义成功的普遍趋势,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针对此,本书给予了适时而切要的抨击。
——Paradigm Explorer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