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晶,华盛顿大学(西雅图)人类学系附属助理教授,美国教育科学院斯宾塞博士后研究员。清华大学学士和硕士,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博士,并在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完成发展心理学博士后研究。研究兴趣包括儿童发展、道德伦理、教育与家庭、社会认知、跨文化比较。研究成果发表于人类学、心理学、中国研究、东亚研究等领域的中英文期刊,包括American Anthropologist, Etho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PLoS One, 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 Cross-Currents: East Asian History and Culture Review,《社会学评论》《清华社会学评论》《广西民族研究》等,探讨社会文化环境与心理认知机制如何共同形塑人类道德发展。
译者简介
祝宇清,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在读博士生。
展开
——娜奥米·奎恩(Naomi Quinn),杜克大学
这本内容详实的民族志里充满了发人深省的发现,加深了我们对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道德困境的理解,并为儿童道德研究提供了创新视角。本书灵活而缜密地运用了访谈、调查、实验和参与式观察,是心理学和人类学路径整合后发挥协同作用的典范。
——冯文(Vanessa Fong),阿默斯特学院,《唯一的希望》作者
将中国学龄前儿童的道德社会化这一复杂课题纳入到一篇组织严密、方法大胆、分析详尽的论文中去,这绝非轻而易举。许晶的工作为这一领域的未来研究提供了蓝图。
——薛烨(Yeh Hsueh),《亚洲研究期刊》(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本书强调了照料者和教育工作者在当代中国面临的关键挑战,十分重要。民族志材料相当丰富,照料者和孩子们的详细一手资料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和心理学研究相比,同理心(empathy)在人类学领域是一个相对较新的课题。许晶记录了详细的民族志材料,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弥补了这一空白,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文化与教育在培养同理心和其他道德观念上发挥的重要作用。
——阿维塔尔·比那-波拉克(Avital Binah-Pollak),《中国信息》(China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