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理论研究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柴胡疏肝散的来源
柴胡疏肝散来源于明·张景岳所著《景岳全书·古方八阵·散阵》,书云:“若外邪未解而兼气逆胁痛者,宜柴胡疏肝散主之…柴胡疏肝散,治胁肋疼痛,寒热往来”。《中国医学大辞典》认为本方出于《医学统旨》。
第二节 柴胡疏肝散的组成及用法
柴胡疏肝散是一首疏肝理气,和血止痛的方剂,原方药物组成为陈皮6g(醋炒),柴胡6g,川芎4.5g,枳壳(麸炒)4.5g,芍药4.5g,香附4.5g,甘草(炙)1.5g。
用法:用水三杯煎至一杯半,饭前服药。
第三节 柴胡疏肝散的
功效与主治
柴胡疏肝散功效为疏肝理气,和血止痛。
原方主治“胁肋疼痛,寒热往来”。在《景岳全书·杂证谟》“胁痛”论治中说:“若外邪未解而兼气逆胁痛者宜柴胡疏肝散主之。”在《医学统旨》中:“治怒火伤肝,左胁作痛,血菀于上。”“吐血加童便半盅”。
一、方中药物的功效与主治
1.柴胡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或全草。前者习称“北柴胡”,后者习称“南柴胡”。原植物柴胡生长于向阳旱荒山坡、路边、林缘灌丛或草丛中;狭叶柴胡生长于干燥草原、狭叶山坡及灌木林缘等地。味苦、辛,性微寒。归肝、胆经。临床用名有柴胡、醋柴胡、酒柴胡、鳖血柴胡。性微寒,苦。归心胞、肝、三焦、胆经。升,阴中之阳。
【功能】功效解表退热,截疟,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主治】①辛凉解表,和解疏散退热。用于感冒发热,伤寒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等症。②疏肝解郁,用于肝气郁结,胁肋胀痛,月经不调等症。③升举阳气,用于气虚下陷。
用于少阳证及表证发热。柴胡辛散苦涩,能和解少阳,解表退热。适用于外感邪入少阳,寒热往来,头晕目眩,胸胁苦满,常与黄芩、半夏相配伍。对外感发热、头痛、肢体痛常与羌活生石膏同用。对热入血室,邪客于胞中,发热、谵语常与丹皮、栀子等同用。对疟疾、寒热往来常与青蒿、黄芩同用。对虚劳肌热的用鳖血柴胡与地骨皮同用。
用于肝气郁结,胁肋胀痛,月经不调等症,取柴胡辛散苦泄,疏肝解郁之功,常与白芍、川芎、枳壳等同用。肝郁化火胁痛,烦热,口干的常与黄芩、山栀同用。肝郁气滞之血瘀,常与桃仁、红花等活血祛瘀药同用。
用于中气不足,气虚下陷,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症。柴胡升浮,能升清阳,鼓胃气使清气升,中气振,常与升麻、黄芪同用。
历代医家论述:综论柴胡主要功用及机制:①张洁古:柴胡除虚劳烦热,解散肌热,去早晨潮热。此手足少阳、厥阴四经行经药也。善除本经头痛,非他药所能止。治心下痞,胸膈中痛。能引胃气上升,以发散表热,去寒热往来。胆痹非柴胡不能除之。又去胁下痛,往来寒热及日晡发热,用柴胡。(《本草发挥》)②陈嘉谟:治疮疡,散诸经血凝气聚,与连翘同功。伤寒门实为要剂,温疟证诚作主方。且退湿痹拘挛,可作浓汤浴洗。在脏主血,在经主气。亦妇人胎前产后,血热必用之药也。经脉不调,加四物秦艽、牡丹皮治之最效;产后积血,佐巴豆、三棱、莪术攻之即安。又引清气顺阳道而上行,更引胃气司春令以首达。(《本草蒙筌》)③张山雷:约而言之,柴胡主治,止有二层:一为邪实,则为外邪之在半表半里者,引而出之,使达于表而外邪自散;一为正虚,则为清气之陷于阳分者,举而升之返其宅而中气中振。此外则有肝络不舒之证,在上为胁肋拈痛,在下为脐腹肿胀,实皆阳气不宣,木失条达所致,于应用药中少入柴胡以为佐使而作向导,奏效甚捷。引心包经,引三焦经,引胆经,引肝经,具有泻胆,凉胆,凉肝功效,柴胡少用有补脾功效。(《本草正义》)
论柴胡治劳:①寇宗奭:《本经》并无一字治劳,今人治劳方中鲜有不用者。呜呼!凡此误世甚多。尝原病劳,有一种真脏虚损,复受邪热,邪因虚而致劳,故日劳者牢也。当须斟酌用之,如《经验方》中,治劳热青蒿煎丸,用柴胡正合宜耳,服之无不效,热去即须急已。(《本草衍义》)②李时珍:劳有五,若劳在肝、胆、心,心包有热,或少阳经寒热,则柴胡乃手足厥阴、少阳必用之药;劳在脾胃有热,或阳气下陷,则柴胡为退热升清必用之药;惟劳在肺肾者,不可用耳,寇氏一概摈斥,殊非通论。(《本草纲目》)
2.陈皮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均系栽培,主产于四川、福建、广东、浙江等地。味苦、辛,性温。归肺、脾经。临床用名有陈皮、炒陈皮、姜陈皮。
【功能】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主治】①理气健脾,调中,用于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嗳气,恶心呕吐,食少吐泻等症。②燥湿化痰,用于湿浊中阻所致的胸闷腹胀,纳呆倦怠,大便溏薄,舌苔厚腻,痰湿壅滞,肺失宣降,咳嗽痰多气逆等症。
用于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嗳气,纳呆,常与厚朴、枳壳、木香等药同用;用于食积气所致的脘腹胀满,常与山楂、神曲等药同用;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导致的脘腹胀满,常与藿香、苏叶等药同用;用于脾虚气滞导致的食后腹胀,便溏,常与白术、茯苓等药同用;用于肝旺乘脾导致的泄泻,常与白术、白芍等药。
用于呕吐,无论属寒、属热、属虚、属实皆可用之。若胃热呕吐,常与竹茹等药同用;若胃虚有热,虚实夹杂呕吐,常与生姜、大枣等药同用;若胃寒呕吐,常与生姜、甘草等药同用。
用于寒痰、湿痰导致的咳嗽痰多。用于寒痰咳嗽痰多常与干姜、细辛等药同用;用于湿痰导致的咳嗽痰多常与半夏等药同用;若与枳实、胆南星、黄芩等药同用可以用于痰热咳嗽。
此外,陈皮辛散温通,归肺经,能行气通痹止痛,因此常与枳实、生姜等药同用用于治疗胸痹气短等症。陈皮辛散温通有消痈的作用,因此可用于疮疡初起,尤其用于乳痈。
历代医家论述:综论陈皮主要功用及机制:①气味苦辛平无毒,主治胸中烦热,逆气,水谷。久服去臭,下气通神。(《神农本草经》)②李时珍:橘皮,苦能泄,能燥,辛能散,温能和。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脾乃元气之母,肺乃摄气之仓,故橘皮为二经气分之药,但随所配而补泻升降也。浴古老人云:陈皮、枳壳利气而痰自下,盖此义也。同杏仁治肠胃气秘,同桃仁治大肠血秘,皆取其通滞也。(《本草纲目》)③张景岳:味苦辛,性温散,气实痰滞必用。留白者,微甘而性缓;去白者,用辛而性速。泻脾胃痰浊、肺中滞气,消食开胃,利水通便,吞酸嗳腐,反胃嘈杂。呃逆胀满堪除,呕吐恶心皆效。通达上下,解酒除虫,表里俱宜,痈疽亦用。尤消妇人乳痈,并解鱼肉诸毒。(《景岳全书》)
3.川芎 川芎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多系栽培。主产于四川省以及贵州、云南、陕西等地。原植物喜温暖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的环境,稍能耐旱,怕荫蔽和水涝。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中性或酸性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临床用名有川芎、酒川芎。
【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主治】①理血活血,行气化瘀,用于血瘀气滞,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产后瘀阻腹痛,癓瘕,腹痛,胸胁刺痛,肢体麻木,跌打损伤,疮痈肿痛等症。②祛风止痛,用于头痛,风湿痹痛,冠心病,心绞痛,缺血性血管病。
用于气滞血瘀证,川芎辛温通散,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行气止痛,为“血中之气药”,既活血又行气,用于气滞血瘀之痛经,腹痛,冠心病,心绞痛,缺血性血管病等症,常与丹参、桂枝等药同用。用于肝气郁结引起的胁痛常与柴胡、白芍等药同用。用于产后瘀阻腹痛、胸胁刺痛、癓瘕,常与桃仁、红花等药同用。
用于头痛,柴胡“上行头目”,为治头痛的要药。常与白芷、荆芥等同用,用于风寒头痛;常与菊花等同用,用于风热头痛;常与羌活、防风、独活等同用,用于风湿头痛;常与半夏、天南星等同用,用于痰浊头痛;常与红花、赤芍等同用,用于血瘀头痛;常与当归、芍药等同用,用于血虚头痛。
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常与羌活、独活、桂枝、细辛、桑寄生等药同用。
用于跌打损伤,疮痈肿痛,与三七、乳香等药同用。
历代医家论述:综论川芎主要功用及机制:①味辛,温。主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妇人血闭无子。(《神农本草经》)②陈嘉谟:功专疗偏头疼…乃手少阳本经之药,又人手足厥阴二经。堪佐升麻,升提气血。止本经头痛,血虚头痛之不可遗;余经头痛亦宜用,俱各加引经药。散肝经诸风,头面游风之不可缺。上行头目,下行血海。通肝经,血中之气药也。治一切血,破瘕结宿血,而养新血及鼻洪吐血溺血,妇人血闭无娠;治一切气,驱心腹结气,诸般积气并胁痛痰气疝气,中恶卒痛气块。排脓消瘀长肉。兼理外科;温中燥湿散寒,专除外感。得牡蛎,疗头风眩晕吐逆;得细辛,治金疮作痛呻吟。同生地黄酒煎,禁崩漏不止;用陈艾汤调末,试胎孕有无。妇人经断三四月,用此药服之,腹内觉动是孕,否则病也。所忌须知,单服久服犯则走散真气,令人暴亡;务加他药佐之,中病便已。(《本草蒙筌》)③张景岳:味辛微甘,气温,升也,阳也。其性善散,又走肝经,气中之血药也。反藜芦。畏硝石、滑石、黄连者,以其沉寒而制其升散之性也。芎归俱属血药,而芎之散动尤甚于归,故能散风寒,治头痛,破瘀蓄,通血脉,解结气,逐疼痛,排脓消肿,逐血通经。同细辛煎服,治金疮作痛。同陈艾煎服,验胎孕有无三四月后,服此微动者,胎也。以其气升,故兼理崩漏眩晕;以其甘少,故散则有余,补则不足。(《景岳全书》)④汪昂:补血润燥,宣,行气搜风。(《本草备要》)
4.香附香附为莎草科植物莎草的干燥根茎。味辛、微苦、微甘,性平。归肝、脾、三焦经。临床用名有香附,醋香附、酒香附、香附炭、制香附。
【功能】疏肝理气解郁,调经止痛,安胎。
【主治】①行气解郁,调经止痛,温胃。用于肝气郁结,胸胁痛,脘腹胀痛,疝气疼痛。亦可用于胃癌引起的胸脘胀闷,暖气,疼痛,肝气郁结,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乳房胀痛,高血压等症;肠癌引起的下腹部胀痛,大便里急后重,乳腺癌见肝气郁结,乳房胀痛等。②理血活血,行气化瘀,用于血瘀气滞,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产后瘀阻腹痛,癓瘕,腹痛,胸胁刺痛,肢体麻木,跌打损伤,疮痈肿痛等症。③安胎。用于胎动不安,妊娠恶阻等。
用于肝气郁结诸证。用于肝气郁结导致的胸胁痛,脘腹胀痛,疝气疼痛,常与柴胡、白芍、郁金等药同用;用于肝气郁结夹有湿热,常与黄芩、茵陈蒿等药同用;用于妇女肝气郁结导致的乳房胀痛,常与当归、白芍等药同用。
用于疝气疼痛,若偏于气滞常与川楝子、小茴香等药同用,若为寒凝常与小茴香、吴茱萸等药同用。
用于血瘀气滞,月经不调,痛经,闭经,香附为调经要药治疗妇科疾病,可单味入药,方如《妇人良方》醋附丸,醋香附用于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等;常与芍药、当归、等药同用,用于血瘀月经不调,痛经等症。用于子宫虚寒、少腹冷痛、痛经等症,常与吴茱萸、桂圆等药同用。
用于胎动不安,妊娠恶阻等症,常与藿香同用,方如《太平圣惠方》二香散;用于妊娠胎露,胎动不安,常与熟地、阿胶、当归、白术等药同用,方如《古今医鉴》保胎丸。
历代医家论述:综论香附主要功用及机制:①苏颂:膀胱、两胁气滞,常日忧愁不乐,饮食不多,皮肤瘙痒瘾疹,日渐瘦损,心悸少气。以是知益气,血中之气药也。方中用治崩漏,是益气而止血也。又能逐去凝血,是推陈也。与巴豆同,治泄泻不止,又能治大便不通,同意。(《图经本草》)②汪昂:利三焦,解六郁,消饮食积聚,痰饮痞满,胕肿腹胀,脚气,止心腹肢体头目齿耳诸痛,……妇人崩漏带下,月经不调,胎前产后百病。(《本草备要》)③李时珍:女科之主帅也。(《本草纲目》)④陈嘉谟:乃血中气药。凡诸血气方中所必用者也。快气开郁,逐瘀调经。除皮肤瘙痒外邪,止霍乱吐逆内证。炒黑色禁崩漏下血,调醋末敷乳肿成痈。宿食可消,泄泻能固。驱热长毛发,益气充皮毛。久服利人,疏利之剂。亦当解悟,又引血药至气分而生血,故因而称日妇人要药也。(《本草蒙筌》)⑤张景岳:气味俱厚,阳中有阴,血中气药也。专人肝胆二经,兼行诸经之气。…凡痈疽瘰疬疮疡,但气滞不行者,皆宜用之为要药。(《景岳全书》)⑥张璐:香附之气,平而不寒,香而能窜,乃足厥阴肝、手少阳三焦气分主药,兼入冲脉。开郁气,消痰食,散风寒,行血气,止诸痛。月候不调,胎产崩漏,多怒多忧者之要药。治两胁气滞,心悸少气,是血中之气药也。盖血不自行,随气而行,气逆而郁,则血亦凝滞;气顺,则血亦随之而和畅矣。生则上行胸膈,外达皮毛,故能散风寒;熟则下走肝肾,外彻腰足,故能调血气。得参、术则益气,得归、地则调血,得木香则流滞和中,得沉香则升降诸气,得芎劳、苍术则总解诸郁,得山栀、黄连则降火清热,得茯苓则交心肾,得茴香、补骨脂则引气归元,得厚朴、半夏则决壅消胀,得紫苏、葱白则解散邪气,得三棱、莪术则消磨积块,得艾叶则治血气、暖子宫,乃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也。惟经水先期而淡,及失气无声无臭者勿用。血气本虚,更与利气,则行之愈速矣。(《本经逢原》)
5.枳壳 为芸科小乔植物酸橙之成熟果实,与枳实等性用均同,秦汉无枳实、枳壳之分,后世才有枳实性烈而效速,枳壳性缓,能理气,宽中,消胀除痞用于上中焦,枳实行滞偏于中下焦。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