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国恢复了与国际汉学界的交流,中国学术界迫切要求了解国际汉学。工作首先是从介绍汉学现状、编写汉学家人名录起始的,然后开展了汉学论著的翻译出版。这可说是第一阶段。到了90年代,在清华大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单位,先后建立了经常性的国际汉学研究机构,同时,《国际汉学》、《清华汉学研究》、《世界汉学》等刊物也陆续出版。引人注目的是,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在海南召开了“中国国际汉学研讨会”,随后又有一系列国际性的汉学会议于国内举行。这可说是第二阶段。及至20世纪结束,中国的国际汉学研究已经真正成为一个新兴的专门学科了。
国际汉学研究作为一个学科的迅速成长,是由于它适应了中国学术界以及社会公众的需要。人们希望知道,外国汉学家是怎样看待和研究中国的。我认为,国际汉学研究这一学科,至少应当回答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的问题,是汉学如何起源,迄今走过了怎样的发展道路。
这个问题是上面说过的汉学史的领域。过去这方面的研究作品比较多,有关学者的目光大多被引向古代,热衷于探索古代欧洲人对中国有多少知识,什么时候有西方人来到中国,对中国作出哪些记述等等。这种问题现在仍受到关注,比如这几年对《光明之城》(The City of Light)的热烈讨论,就是例子。不过大家更希望知道的,乃是近现代汉学的发展。
近几年有几本写得很好的分国别的汉学史出版,但仍然没有一部汉学的通史。中国人写的汉学通史,还是只有1949年莫东寅根据日本石田斡之助《欧美的中国研究》等编著的《汉学发达史》。新写汉学通史的工作,看来已是迫不及待。
第二个问题,是汉学对中国历史、文化、艺术、语言等等方面,已经作出了哪些研究。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