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br> 一、中医治疗思想决定中药的临证应用<br> 中医治疗思想,是在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下,逐渐发展成为以整体观为核心、以辩证法为特色的中医治疗理论体系。临证时,中药的应用,必须在中医治疗思想指导下,也就是说中医治疗思想决定中药的应用。<br> 中医治疗思想是中医治疗原则产生之前的治疗思维,如果没有中医治疗思想,就不可能产生中医治则。中药的应用,失去中医治则的指导,则是十分盲目的。周师特别指出,中药的应用,也必须时时在中医治疗思想的指导下进行。试举“三因制宜”为例说明。中医治疗思想的核心是整体观,也就是说中医治疗疾病,必须有<br> 一种人与自然、人体本身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观念。中医认为人体疾病的产生就是人与自然或者人体本身的协调平衡受到破坏,而中药的应用,就是要重新恢复人与自然以及人体本身的协调平衡,这就是中医的治疗思想之一。在这种治疗思想的指导下,才能产生“三因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用药原则。如果没有人与自然、人体本身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观念,也就没有“人与自然、人体本身的统一遭到破坏产生疾病”这一概念,也不可能有“用中药调整被破坏的人与自然、人体本身的统一,就是治病”的观念。同样也不可能产生因人、因时、因地用药的原则。因为没有确立人与自然、人体本身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观念,那么就不会考虑时间与用药、地点与用药、人的体质与用药的关系。如支气管扩张症咯血四季皆有,但由于季节不同,时令主气各异,且因患者素体阴阳属性各有所偏,故虽同为咯血,但临证表现不同,因而治疗不同,选用主药也不同。如春季风木当令,肝气升发,平素肝郁之人,感受外邪,表现以肝旺气逆较为多见,周师常选郁金、花蕊石为主药治之;秋季燥邪为多,易灼伤肺津,阴亏之人感之为多,临证阴虚火旺甚为多见,周师常选百合、白及为主药治之;冬季天寒,感受寒邪郁而化热,表现为肺热亢盛者多见,周师则多用黄芩、仙鹤草为主药治之。<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