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理论研究
第一章 概述
一、小青龙汤的来源
小青龙汤来源于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功效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或咳,或噎,或喘,小青龙汤主之。”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主治太阳表里俱寒,名日青龙,取东方木神伏邪之义。龙兴则云升雨降品物咸亨。
二、小青龙汤的组成及用法
小青龙逐水以散阴寒,犹龙之翻波逐浪而归江海。乃麻黄汤去杏仁加芍药、细辛、干姜、五味子和半夏而成,其药物组成为:麻黄(去节)、芍药各9g,细辛、干姜、甘草(炙)各6g,桂枝(去皮)9g,五味子6g,半夏9g(洗),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三、小青龙汤的功效与主治
(一)小青龙汤中各组成药物的功效与主治
1.麻黄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运用】(1)用于风寒感冒。本品味辛发散,性温散寒,主入肺与膀胱经,功能开腠理,透毛窍,发汗解表以散风寒,为辛温解表要药,故多用于外感风寒,恶寒无汗,发热头痛,脉浮而紧的感冒重证,即风寒表实证,每与桂枝相须为用,如麻黄汤。
(2)用于咳嗽气喘。本品辛散苦泄,温通宣畅,人肺经,外能发散风寒,内能开宣肺气,有良好的宣肺平喘之功,适用于风寒外束,肺气壅遏的喘咳实证,常配伍杏仁、甘草同用,如三拗汤。此外,本品配伍细辛、干姜、半夏等,还可治寒痰停饮,咳嗽气喘,痰多清稀,如小青龙汤。若肺热壅盛,高热喘急者,每与石膏、杏仁、甘草配用,以清肺平喘,如麻杏石甘汤。
(3)用于风水水肿。本品上开肺气,下输膀胱,为宣肺利尿之要药。对风邪袭表,肺失宣降的水肿、小便不利兼有表证的风水证,每与甘草同用,即甘草麻黄汤;若兼见内热及脾虚者,可配伍石膏、生姜、甘草及白术等药。
(4)此外,取麻黄散寒通滞作用,用治风寒痹证,阴疽,痰核。
《神农本草经》:麻黄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
《名医别录》:微温,无毒。主治五脏邪气缓急,风肋痛,字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束伤寒头痛,解肌,泄邪恶气,消黑赤斑毒。不可多服,令人虚。
《本草经疏》:麻黄,轻可去实,故疗伤寒,为解肌第一。专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气者,盖以风寒湿之外邪,客于阳_分皮毛之间,则腠理闭拒,荣卫气血不能行,故谓之实,此药轻清,故能去其壅实,使邪从表散也;咳逆上气者,风寒郁于手太阴也.;寒热者,邪在表也;五脏邪气缓急者,五缓六急也;风胁痛者,风邪客于胁下也,斯皆卫实之病也。卫中风寒之邪既散,则上来诸症自除矣。其日消赤黑斑毒者,若在春夏,非所宜也。破坚积聚,亦非发表所能。洁古云:去荣中寒邪,泄卫中风热,乃确论也。多服令人虚,走散真元之气故也。
《汤液本草》:夫麻黄治卫实上药,桂枝治卫虚之药。桂枝、麻黄,虽为太阳证药,其实荣卫药也。肺主卫(为气),心主荣(为血),敌麻黄为手太阴之剂,桂枝为手少阴之剂。故伤寒伤风而嗽者,用麻黄桂枝,即汤液之源也。
《药性论》:治身上毒风顽痹,皮肉不仁。
2.芍药
【性味归经】苦、酸、甘,微寒。归肝、脾经。
【功效】养血调经,平肝止痛,敛阴止汗。
【运用】(1)用于血虚或阴虚有热的月经不调,崩漏等证。有养血调经之效。常配当归、熟地等同用;若阴虚有热,月经先期、量多,或崩漏不止,可加阿胶、地骨皮等同用。
(2)用于肝阴不足,肝气不舒或肝阳偏亢的头痛、眩晕、胁肋疼痛、脘腹四肢拘急作痛等症。有养肝阴,调肝气,平肝阳,缓急止痛之效。治肝阳上亢的头痛眩晕,常配生地、牛膝、石决明等同用。
(3)治肝郁胁肋疼痛,常配当归、白术、柴胡等同用;治脘腹手足挛急疼痛,常配甘草同用;治肝脾不调,腹痛泄泻,常配防风、白术同用。
(4)用于阴虚盗汗及营卫不和的表虚自汗。能敛阴、和营而止汗。治营卫不和,表虚自汗,常与桂枝配伍,调和营卫而止汗;治阴虚盗汗,可配生地、牡蛎、浮小麦等,敛阴而止汗。
《神农本草经》: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本草纲目》:苦,平,无毒。
《名医别录》:味酸,微寒,有小毒。主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
《药性论》:臣。能治肺邪气,腹中绞痛,血气积聚,通宣脏腑拥气,治邪痛败血,主时疾骨热,强五脏,补肾气,治心腹坚胀,妇人血闭不通,消瘀血,能蚀脓。
《日华子本草》:治风、补劳,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通月水,退热,除烦,益气,天行热疾,瘟瘴,惊狂,妇人血运,及肠风,泻血,痔瘘。发背,疮疥,头痛,明目,目赤努肉。赤色者多补气,白者治血。
《开宝本草》:味苦、酸,平、微寒,有小毒。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
《药性赋》:味酸,平,性寒,有小毒。可升可降,阳也。其用有四:扶阳气大除腹痛,收阴气陡健脾经。坠其胎能逐其血,损其肝能缓其中。
《汤液本草》:气微寒,味酸而苦。气薄味厚,阴也,降也。阴中之阳,有小毒。入手、足太阴经。
3.细辛
【性味归经】辛,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
【功效】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祛痰。
【运用】(1)用于风寒感冒,阳虚外感。本品祛风散寒,达表人里。人肺经散在表风寒,常与羌活、防风、白芷等同用,治疗一般风寒感冒,如九味羌活汤;入肾经除在里寒邪,常与附子、麻黄同用,治疗恶寒无汗、发热脉沉的阳虚外感,如麻黄附子细辛汤。
(2)用于头痛,鼻渊,牙痛,痹痛。本品辛香走窜,能祛风寒,通鼻窍,止疼痛。用治外感风邪,偏正头痛,每与川芎、白芷、羌活等同用,如川芎茶调散;若治痛剧如破,脉微弦而紧的风冷头痛,又当配川芎、麻黄、附子同用,如细辛汤。
(3)用于风邪犯肺,鼻塞鼻渊,头痛流涕者,可配辛夷、白芷、苍耳子等同用。
(4)治风寒湿痹,腰膝冷痛,常配独活、桑寄生、防风等同用,如独活寄生汤。
(5)用于寒痰停饮,气逆喘咳。本品辛散温燥,既可外散表寒,又能下气消痰,温肺化饮,故可用于治疗外感风寒,水饮内停喘咳,常与麻黄、桂枝、干姜等同用,如小青龙汤;若外无表邪,纯系寒痰停饮射肺,气逆喘咳者,可配茯苓、干姜、五味子等同用,如苓甘五味姜辛汤。
(6)此外,本品辛温行散,芳香透达,吹鼻取嚏,有通关开窍醒神之功。用治中恶或痰厥所致卒然口噤气塞、昏不知人、面色苍白、牙关紧闭之属于闭证、实证者,常与皂荚研末和匀,吹少许人鼻中取嚏,如通关散;亦可单用为散,吹鼻取嚏。
【使用注意】阴虚阳亢头痛,肺燥伤阴干咳忌用。反藜芦。
《神农本草经》:细辛味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
《本草纲目》:细辛气味辛,温,无毒。辛温能散,故诸风寒风湿头痛、痰饮、胸中滞气、惊痫者,宜用之。口疮、喉痹、齿诸病用之者,取其能散浮热,亦火郁则发之之义也。辛能泄肺,故风寒咳嗽上气者宜用之。辛能补肝,故胆气不足,惊痫、眼目诸病宜用之。辛能润燥,故通少阴及耳窍,便涩者宜用之。
《本草新编》:细辛,味大辛,气温,升也,阳也,无毒。人手足少阴。止头痛如神,治诸风湿痹,尤益肝、胆之经。肾得之而温。利窍清痰,止迎风泪眼,疗妇人血闭,祛在里之寒邪。口臭齿肿,含漱亦良。但只可少用,而不可多用,亦只可共用,而不能独用。多用则气耗而病增,独用则气尽而命丧。可不慎欤。或问细辛既能温肾,自是补剂,何故又散气耶?夫细辛,阳药也,升而不沉,虽下而温肾中之火,而非温肾中之水也。火之性炎上,细辛温火,而即引火上升,此所以不可多用耳。或问细辛散人真气,何以头痛能取效?盖头为太阳之首,清气升而浊气降,则头目清爽。惟浊气升而清气降,则头目沉沉欲痛矣,细辛气清而不浊,故善降浊气而升清气,所以治头痛如神也。但味辛而性散,必须佐之以补血之药,使气得血而不散也。
4.干姜
【性味归经】辛,热。归脾、胃、心、肺经。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运用】(1)本品用于脘腹冷痛,寒呕,冷泻。本品辛热燥烈,主人脾胃而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治胃寒呕吐,脘腹冷痛,每配高良姜用,如二姜丸。
(2)治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多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如理中丸。
(3)用于亡阳证。本品性味辛热,能回阳通脉。故可用治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所致之亡阳厥逆,脉微欲绝者,每与附子相须为用,如四逆汤。
(4)用于寒饮咳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之证。本品辛热,能温肺化饮,常与细辛、五味子、麻黄等同用,如小青龙汤。
【使用注意】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禁服。《本草经集注》:恶黄连、黄芩、天鼠矢。《新修本草》:久服令眼暗。《药鉴》:痘家灰白之症用之,若实热红紫者,切宜禁忌。《本草经疏》:久服损阴伤目。阴虚内热,阴虚咳嗽吐血,表虚有热汗出,自汗盗汗,脏毒下:血,因热呕恶,火热腹痛,法并忌之。
《神农本草经》: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本草纲目》:辛,温,无毒。能引血药人血分、气药人气分。又能去恶养新,有阳生阴长之意,故血虚者用之。凡人吐血、衄血、下血,有阴无阳者,亦宜用之,乃热因热用,从治之法也。
《本草新编》:干姜(炮姜)姜味辛,炮姜味苦,皆气温大热,半浮半沉,阳中阴也。解散风寒湿痹、鼻塞头痛、发热之邪者,干姜也;调理痼冷沉寒、霍乱腹痛吐泻之痰者,炮姜也。盖干姜治表,而炮姜温中。其所以治表者,干姜走而不收,能散邪于外也;其所以温中者,炮姜止而不动,能固正于内也。虽然姜性大热而辛散,俱能散邪补正,安在炮制而异宜。干姜散邪之中,未尝无温中之益。炮姜固正之内,未尝无治表之功。但干姜散多于温,而炮姜固多于散耳。或问干姜炒熟人于健脾药中,谓能补脾以生气,然乎?日:干姜温热,原有益于脾气,何在炒熟始能补土以生气。但干姜性走,脾气不独受其惠。一经炮制,则干姜守而不走,独留于脾中,诸经不得而夺之,自然较生用更效也。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