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李克绍读伤寒
0.00     定价 ¥ 30.80
上海丹诚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所 属 馆 :
    宝山区图书馆
  • ISBN:
    9787509127841
  • 作      者:
    司国民编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军医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对山东中攻药大学伤寒学科创建发挥最要作用的李克绍教授,在全国学术界享有极高声望。湖南中医药研究院叶发正研究员撰写的《伤寒学术史》,在“现代伤寒名家对伤寒学的贡献”中将李克绍先生列于第二位(第一位为民国时期的冉雪峰)。并指出:“李氏研究《伤寒论》最主要的有两条原则,一是要与《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相结合,但不要牵强附会。一要结合临床来体会,而不是文字表面走过场。根据这两条原则,加之他有多年的临床经验,雄厚的古文修养,独特的思辩能力,所以他的论著享誉海内外,称得起现代的伤寒著名学家。”
展开
内容介绍
    《李克绍读伤寒》是一代伤寒大家李克绍先生研读伤寒的学术思想总结,引用文著来自《伤寒串讲》《伤寒解惑论》《伤寒百问》及正式发表的伤寒论文。开篇首先是李老生平传记介绍,包括出身成长、学医经历、治学思想、育人方法、伤寒研究等。学术思想则分上下两篇,分别从纵向和横向介绍了李老研读伤寒的学术思想。纵向以伤寒六经病串讲为线,横向集结伤寒学说专题。全书说理深入浅出,辩论丝丝入扣,极具文采。《李克绍读伤寒》中李老文章尽量保持原貌,仅以“按语”的形式在每节前加以提示,以便于读者阅读理解。《李克绍读伤寒》适合各级中医师研读伤寒阅读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开篇 李克绍传记<br>   李克绍先生,字君复,山东牟平人,生于1910年,卒于1996年,终年86岁。先生出身于农民家庭,其父务农兼有蒸茧技艺,每年秋收完毕,便赴东北缫丝厂工作,翌年春暖返乡,从事田间劳作,勤劳朴实,生活俭约。先生一生,勤勤恳恳,朴实无华,与幼年时的家庭熏陶是分不开的。<br>    先生7岁入学,读完四年制国民小学,又入高等小学读了3年,毕业后因家中经济条件所限,已无力再赴外地升入中学继续学习,适值东汤村西头的龙泉小学办起了读经补习班,这个班近在咫尺,才使先生得以继续就读。在补习班攻读了5年,主要课程是《四书》《五经》《左传》、古文、古诗等。这些课程,奠定了先生深厚的古文学基础,也为先生以后自学中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br>    先生19岁当上了小学教师,因感伤农村缺医少药,农民贫病交加的状况,因此10年中,先生一边教学,一边学医。利用课余、晚间、假日的时间,口不绝吟,手不停抄,终于在无师指导的情况下,通过自学粗通了《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经》等中医经典著作,同时也阅读和背诵了大量后世医家所著的方药、杂病等医籍。其中,尤对仲景书精读细读,下工夫最深。1935年底,先生参加当时烟台市组织的中医考试时,列全专区第二名,时年25岁。<br>  ……
展开
目录
开篇 李克绍传记<br>一、锲而不舍自学典范<br>二、治学严谨善于读书<br>三、临证灵活*轮老手<br>四、诲人不倦一代良师<br>五、求异创新伤寒大家<br><br>上篇 伤寒论六经病解读<br>太阳病<br>一、太阳病提纲、分类和愈期<br>二、太阳病兼证、夹证、变证的治疗<br>三、发汗法的具体运用<br>四、太阳病误治后的变证与治疗<br><br>阳明病<br>一、阳明病提纲、成因和愈期<br>二、阳明病的类型与治疗<br>三、阳明病的诊断<br>四、阳明病兼证、夹证、变证的治疗<br><br>少阳病<br>一、少阳病提纲、成因和愈期<br>二、少阳病的类型与治疗<br>三、小柴胡汤的应用<br>四、少阳病兼证、夹证及变证的治疗<br><br>太阴病<br>一、太阴病提纲和病理<br>二、太阴病的成因与分类<br>三、太阴病的治则和预后<br><br>少阴病<br>一、少阴病提纲和病理<br>二、少阴病的分类<br>三、症状性少阴病<br>四、少阴病的治则<br>五、少阴病的预后<br><br>厥阴病<br>一、厥阴和厥阴病<br>二、厥阴病的类型和治疗<br>三、上热下寒诸证和治法<br>四、诸厥及厥热往来的证治<br>五、厥阴病的预后及厥热胜负的临床意义<br><br>下篇 伤寒论学说解读<br>伤寒论学习法<br>一、要与《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相结合,但不要牵强附会<br>二、从字里行间找问题,但不要死抠字眼,咬文嚼字<br>三、要结合临床来体会,而不是在文字表面走过场<br>四、要运用逻辑思维,善于逻辑推理<br>五、要体现《伤寒论》的时代性<br>六、其他<br>七、结束语<br>伤寒与温病<br>三阴三阳与六经<br>传与传经<br>一、《热论》的“受之”与《伤寒例》的“传经<br>二、《伤寒论》中的“传”与“经传<br>三、结合《热论》《伤寒例》看《伤寒论》的渊源与发展<br>四、伤寒病的发生与变化<br><br>六经病提纲琐谈<br>一、太阳病和表证<br>二、阳明病和胃家实<br>三、少阳病和柴胡证<br>四、太阴病和霍乱<br>五、少阴病和太少两感<br>六、厥阴病和一般伤寒<br><br>六经病欲解时的机制及其临床价值<br>一、十二支的时空概念<br>二、六经病欲解时与天阳的关系<br>三、六经病欲解时的内在因素<br>四、六经病欲解时的临床体会<br>五、如何正确看待六经病欲解时<br><br>伤寒论辨证法<br>一、谈谈《伤寒论》的辨证方法<br>二、关于伤寒辨证的一些补充看法<br><br>解剖方剂,注意方后注<br>中风与伤寒<br>风伤卫与寒伤营<br>蓄水证<br>开阖枢<br>少阳腑证<br>一、少阳腑证简介<br>二、少阳腑证问答<br><br>热入血室证<br>胃家实<br>一、胃家实的涵义及其作为阳明病提纲的探讨<br>二、再谈谈胃家实的具体症状<br>三、从临床角度应如何看待张仲景的著作<br>四、结语<br>桂枝附子汤证与去桂加白术汤证<br>大实痛<br><br>桂枝二越婢一汤证<br>数则为虚<br>伤寒与临床<br>合病并病<br>一、合病证治<br>二、并病证治<br>三、结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注册云书房的手机号与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账号密码?立即注册  修改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