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物演通论 : 自然存在、精神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哲学原理
0.00     定价 ¥ 68.00
上海丹诚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所 属 馆 :
    虹口区图书馆
  • ISBN:
    9787224091328
  • 作      者:
    子非鱼(王东岳)著
  • 出 版 社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物演通论(第3版)》是一本你现在看不懂、或许以后能看懂的奇书!“人性”是“物性”的绽放,“人道”是“天道”的赓续。自然存在、精神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哲学原理。<br>  二十年著一书,打通东西哲学藩篱,从老子到存在主义,揭示人类命运。<br>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周国平、赵汀阳研究员,北京大学哲学系陈嘉映教授,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金锋博士,对《物演通论(第3版)》作者表示钦佩。<br>  作者修订《物演通论(第3版)》已十载有余,字字句句皆经过反复思考斟酌。全书论证了一个哲学原理,引申出若干异端观点,应对于如下现实问题:人类生存或人文现象的自然根据是什么?文明进步及其社会发展为何必然趋向于岌岌危势?而精神属性与知识系统何以终究是于事无补的、甚至不免呈现出负面效应?总之,它用深邃的探询方式,为傲慢的人类敲响了警钟,给光明的前途覆盖以阴霾。<br>  再,《物演通论(第3版)》的哲论笔墨嶙岣奇崛,自成一系,也颇可玩味。
展开
作者简介
  王东岳,笔名“子非鱼”,自由学者。独立于任何党派和学术机构之外,无固定职业,亦无确定职称,曾为医学硕士,但研究生毕业后即脱离医界;也曾做过西北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以及西安交大管理学院的东方文化客座教授,聊以谋生。迄有著作三卷两册:三卷《物演通论》合为一部;一册随笔集《知鱼之乐》;一册汇编本《人类的没落》。
展开
内容介绍
  《物演通论(第3版)》糅合东方“天人合一”之思想与西方。“逻辑思辨”之方法于一体提出和论证了“递弱代偿法则”及其“系统现象形态”:宇宙演运即造成物类衰变,生物进化就导致种系残弱,文明前行则促进入寰危机;精神增益是载体趋弱的反比变量,信息扩张是物演分化的边际效应,知识拓展是背离本真的天然尺度;社会结构是自然实体结构的一脉延伸,文明现象是生物智质代偿的后续恶果,历史进步是人类自取祸殃的必由之路。<br>  上述观点无不与当前全人类的各种主流意识形态相左,也无不与当前全世界高度文明发展所致的危机形势(诸如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生态破坏、气候异常、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泛滥以及恐怖主义争端激化等诡异现实)丝丝相扣。读罢此作,不能不令人掩卷长思。故,可视其为“人文存亡之道”的基础理论。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三十五章<br>    上述坐标示意图中的所谓“奇点”在哲学上可以表述为:当“存在”尚处于存在度趋近于1的存在状态之际,由于代偿性分化几近阙如,存在本身近乎于没有任何属性发生,  亦即近乎于没有“可认识性”或“可现象性”,因而乃是处于没有任何形容词或模状词可予修饰或阐发的那样一种存在状态之中,是谓“奇点”。【注:“奇点”是移借于现代物理学的一个概念,在这个“点”上,任何感性直观或逻辑推导、包括数学和物理学上一切可用的演算方法和检测手段均不能对其有所涉猎,从哲学认识论方面着眼,根本的道理已如上述。又,在此显示,“认识”与“认知”是两个具有代偿相关性的不同概念,正如“现象”与“表象”是两个具有代偿相关性的不同概念一样。而且,认识过程一定滥觞于属性分化过程,且一定是分化了的属性之间必须发生耦合关系的代偿产物。(详论见于卷二)】<br>    横轴t表示演动向度,它并不仅仅是一个空洞的时间流程,而是借以概括第十三章中从a到f的总体演化态势,也就是说,它包括从前时空到质量时空系统的全部宇宙衍运维度或物态衰变区间(坐标纵轴与右端虚线之间);<br>    纵轴Ts表示演动量度,它把存在阈给成了一个综合性的“阈效价”,即从坐标横轴到存在阈平行线(上端虚线)的垂直高度就是阈效价的恒定值;<br>    这个恒定值之所以不是一个表达常量的点(奇点被表达成整个纵轴,阈常量被表达成阈平行线),乃是由于自然存续的进程把它从最初的一个点延展成了一条代偿等位线,所谓“等位线”,就是一切存在物既不能有所超越也不能有所缺失的普适常数规定,或者说,是一切存在物实现其存在的等位效价或等位阈,故谓之“存在阈”。
展开
目录
    卷一 自然哲学论——自然哲学的递弱代偿衍存原理<br>    卷二 精神哲学论——精神哲学的感应属性增益原理<br>    卷三 社会哲学论——社会哲学的生存性状耦合原理<br>    跋<br>    附录一:《物演通论》导读<br>    附录二:哲学史与《物演通论》述略<br>    附录三:人类的没落与自我拯救的限度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注册云书房的手机号与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账号密码?立即注册  修改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