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总书记关于互联网的新思维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同网友在线交流》成为各大媒体头条新闻。显然,胡锦涛视察人民日报社时通过人民网与广大网友交流,表明了他对网上民意的关注,网络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信息载体。网络正在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改变中国政府的执政方式和理念。胡锦涛用自己的行动向各级党政官员表示:要懂得这条沟通渠道的重要性,重视网络民意。
胡锦涛在这种背景下来到人民网,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时政导读习近平:奥运筹办要全力做好安保 [习近平周永康出席奥运赛时工作动员][政要看奥运] [音著协查违规播奥运歌曲][北京对限行车减免保费] ? 政务:国务院会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等 ? 领导:石宗源强调要使民众有话有处说 有理有处讲 ? 奥运:持票观赛免费乘地铁 中国展现宽松舆论环境 ? 瓮安:李树芬尸检确认溺水亡 法医详解过程 反思 ? 史海:文韬武略——毛泽东与1959年平息西藏叛乱
这次胡锦涛上网20分钟,强国论坛一度挤“瘫”,反应了网民对高层领导人上网的高度关注,网民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均是国家大事,例如:如何才能让中国广大基层公务员做到像您和温总理这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总书记,户籍制度什么时候改革?老百姓对公款消费意见很大,能否把一些不必要的支出取消?请问房价啥时候才能降下来?这种无形的导向,力量很强大,我们平常没有意识到。
互联网现在已经影响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青年一代人,它所形成的一整套规范也在某种程度上左右着世界与国家秩序。假如没有互联网,传统传媒与社会的关系,通常是修修补补的小改变,而互联网带来的却是革命性的变革。胡锦涛在这种背景下来到人民网,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这表明我国的最高领导层已经站在世界传播技术的制高点看待、使用互联网技术,用于与人民的即时沟通。
关注互联网的发展和运用,是胡锦涛的一贯思想
胡锦涛总书记早在2002年1月,他就指出:“宣传思想战线从新的发展阶段的实际出发,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
2004年,胡锦涛主持下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确认了以下任务:“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加强互联网宣传队伍建设,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
2007年1月23日中央政治局第38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指出:“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这次胡锦涛给予互联网的解读是:“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这个论断是深刻的。现在面向社会表达思想和情感,已经成为每个有能力上网的人极为普通的事情。领导人上网,意味着与普通人可以直接对话,拉近了权力与人民之间的距离。网民个人的意见,也可以通过网络,在一定条件下得到放大,形成舆论的话题。
各级党政领导人上网会将网民的注意力吸引到党和国家的正经话题上
网络动员有四个特征,即动员成本的低廉、动员主体的隐蔽、动员过程的互动、动员能力的超强。基于这些网上传播的优点,胡锦涛表扬人民网“积极引导舆论,热情服务广大网民,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网络为意见和信息的交流和流动提供了一个群体环境下的场域,议题的生成和扩散基于群体互动而实现。在群体成员平等参与的条件下,有一些群体成员会积极参与讨论,不断提出引人注目的个性观点,发起广受关注的话题,吸引大量的成员参与讨论。他们即网上的“意见领袖”。只要各级领导能够经常在网上与民众沟通,他们就会比网上的一般“意见领袖”更有明星意味,这对于实现领导,不是更方便和有效吗?这种情形,正是胡锦涛提出的“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
网络多种传播模式的协同,从速度和广度上推动了议题在网络上传播。只要议题能够引起足够多的网民关注,就可能使这个网上社区成为议题的策源地,通过每一个可能的节点在网上广泛传播开来。正是由于这个网络传播的特点,以往的社会动员模式将有很大的改观。网络的匿名、开放、互动,使信息能够进行跨越时空和地域的传播,增加了动员的效果。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胡锦涛说:“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
网络作为交流平台是开放的,网络群体在对某一个议题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得到丰富的信息。但是网络群体并不像现实生活中的小群体那样,有一套正规的组织决策体系,来筛选、判断有质量的信息。丰富的信息并不一定代表这个议题的全面情况,群体偏向于寻求与已有观点相一致立场的信息。网络群体对该议题的解读框架,往往决定了对已有信息的使用程度和方式。这也就是网络意见容易走向偏激的原因之一。在政治话题没有被引入网络的时候,这种倾向不时造成网络暴力和人肉搜索等走极端的现象。如果各级党政领导人通过网络与人民直接沟通,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将网民的注意力吸引到党和国家的正经话题上,有利于提升网民的素质。(作者陈力丹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导)
总书记与网民面对面的时代内涵
体现了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的精神。互联网的发展不仅对于蓬勃发展的民间社会是个考验,对于党政机构更是一个从来没有面对过的考验。面对网络日渐成为主流媒体的现实,政府愈加重视这个新的、更先进的获取信息渠道,更加关注网络的民生和政治意义。现在我国大多数地方领导干部都有利用互联网的条件,各级领导在实践中也开始直面网民。
体现了倾听民意的民主精神。网络可以成为实现领导高层与最基层民众对接的真正的民意直通车。这次与总书记的在线交流,预示着中央决策将会更加注重听取“网意”,使网民普遍感到他们对于国家的关心得到了政府的最大的肯定。
体现了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精神。网络主要影响的是青少年和高学历的“精英阶层”,这两个群体的走向都关系到国家前途和命运。总书记与网民的在线交流,说明政府充分认识到“网民”这个群体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开启了网络民主的新时代。互联网催生了一种有别于政府与精英知识阶层的第三方力量,他们关心国家发展,关心民族复兴,在一系列重大事件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网络世界的开放性,保证了为民主机制提供开放与阳光的土壤;网络世界的平等性,保证了所有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网络世界的低成本,为民主机制的建立提供了以最低消耗创造最大效益的基本途径。
树立了新一代领导集体更为自信和包容的亲民形象。能否正视网络的这些特点,正视各种不同利益群体的不同利益诉求,并坦然面对批评和意见,这是对领导者自信心和包容度的重要考验。中国正处于当前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的难点热点问题和新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能力成为了网民关注和评价的焦点,其中不乏批评和意见。总书记主动、坦然地与网民面对面交流,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人民群众的充分信任和关心,也充分反映出领导者的自信和宽广胸怀。
领导干部为何如此重视网络?
在重视互联网的发展和参与互联网空间互动方面,中央领导人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的各级领导已经成为互联网空间的积极参与者,而不仅仅是旁观者。领导干部为何如此重视网络?原因如下:
是由互联网的重要性决定的
所谓互联网空间就是由互联网的发展和网民的参与而形成的庞大空间,也称之为“虚拟空间。”其实“虚拟空间”并不虚,它是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从社会舆情上看,互联网空间是社情民意的集散地。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互联网己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和管理。胡锦涛总书记在回答网民的提问时说,自己平时会抽时间尽量上网。一是想看一看国内外新闻,二是想从网上了解网民朋友们关心些什么问题、有些什么看法,三是希望从网上了解网民朋友们对党和国家工作有些什么意见和建议。从意识形态领域上看,互联网空间是各种思潮较量的阵地。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科技不断进步,信息传递和获取越来越快捷,互联网的阵地作用越来越明显。从网民年龄构成上看,2亿多的网民中50岁以下的占多数,在这个群体中“80后”的网民占很大比例。从社会功能上看,互联网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是一把双刃剑。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才如此重视网络文化建设和互联网的管理。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执政骨干不但要重视,而且要积极参与到互联网空间中去。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