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文昌,原名程栓,1915年10月生,河南省林县石板岩乡郭家庄人。1981年1月30日在漳州病逝。
他小时曾逃荒求乞,大一点后当过长工,学过打石。1943年3月加人了中国共产党,任过区长和区委书记;1949年1月随军南下;1950年,参加了解放东山岛的战斗;1954年,谷文昌任福建省东山县县委书记。东山岛南部原有3,5万多亩荒沙滩,狂风一起,飞沙侵袭村庄,吞噬田园。谷文昌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下定决心要率领群众战胜风沙,根治旱涝,并发下誓言:如不制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他带领干部群众踏上了制服风沙、战胜干旱、救民众于贫穷落后之中的漫漫征途。一连串的努力、一连串的失败,没能摧垮他的信心。经过10年的努力,一条绿色的长城,蜿蜒在194千米海岸线上,肆虐的风沙低头了。多年以来,中共东山县委、漳州市委、福建省委先后发出向谷文昌同志学习的通知。
谷文昌心里装着人民,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文革”期间,他遭受残酷批斗,全家被下放当社员。谷文昌把自己的厄运置之度外,千方百计帮助生产队发展生产。群众看着黄澄澄金灿灿的稻谷满囤满仓,把谷文昌亲切地称为“谷满仓”。
1970年7月,谷文昌被任命为隆陂(pi)水库总指挥,他和民工一起,吃住在工地。经过一年奋战,水库建成了,那里的人民结束了缺水缺电的时代。多年来,水库在防洪、抗旱、发电、改善生态环境、群众饮水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至今人们对他还念念不忘。
谷文昌总是满腔热忱地对待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他坚持深入基层、深人群众,经常开展访贫问苦活动,并参加生产劳动。基层干部来汇报工作,什么时候来他都热情接待;普通群众来反映问题,三更半夜来他也不嫌。
谷文昌严于律己,始终保持了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1962年东山县的高考落榜生,绝大多数安排了工作。谷文昌的大女儿也没有考上大学,却仅安排为临时工。谷文昌开导女儿说:“总不能自己安排自己吧!年轻人应该多锻炼。”
1964年当谷文昌调离东山时,有关部门提出给他女儿转成正式职工,一起调到福州。谷文昌说:“省里调的是我,没有调女儿,给她转什么正?”就这样把一个孩子留在东山,直到1979年才转为正式工。小女儿1974年高中刚毕业,谷文昌就让她到农村插队锻炼。二女儿结婚时,想让他批点木材做家具,他严词拒绝:“我管林业,如果我做一张桌子,下面就会做几十张、几百张,我犯小错误,下面就会犯大错误。当领导的要先把自己的手洗净。把自己的腰杆挺直!”
谷文昌大半辈子与林业打交道,从不沾公家一寸木材。从福州回到漳州,妻子提出是不是去买点家具?谷文昌买了竹凳、藤椅、石饭桌。妻子问他“为什么不买点木制的”?谷文昌说:“林业局局长家一下子添了木制家具,外人会产生误会,我们也不能写个声明贴出去:这是买的。”他经常教育家属子女:“要看看老百姓穿的是什么,吃的是什么,不能一饱忘百饥啊!”
1980年他的儿媳从师范毕业了,想让公公出面安排个工作。谷文昌说:“还是听从组织分配吧!”后来儿媳被分配在市区一所小学校,又想让他帮助凋一调。他说:“不论单位大小,只要努力,在哪里都可以做出成绩。”
谷文昌一贯严格要求自己和家属。许多人称赞他是一位“时刻想着群众,忘记自己的人”;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地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地有益于青年,一贯地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的人。
1987年7月,在茫茫林海中树起一座“谷文昌同志万古长青”的丰碑。五六十年代和他一起在县委工作过的同志相约来到碑前,栽下8棵青松。面对丰碑,他们重复着谷文昌经常说过的话:一个人活着要有伟大的理想,要为人民做好事,为人民奋斗终生。
1990年,东山县党员、干部、职工、学生三四万人捐资,为谷文昌建造了一座半身雕像,时任福建省委书记的陈光毅题写了“绿色丰碑”四个大字,参加雕像揭幕仪式的有上万人。
1999年,东山县各界捐资修建了谷文昌事迹展览馆及谷文昌公园。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学生怀着崇敬的心情经常到这里参观、瞻仰,少先队员到这里过队日,团员、党员到这里举行入团(党)仪式,过组织生活。许多人动情地说:“如今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全面奔小康,必须学习谷文昌!”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