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轻量化成形技术
0.00     定价 ¥ 58.00
上海丹诚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所 属 馆 :
    宝山区图书馆
  • ISBN:
    9787118068337
  • 作      者:
    苑世剑主编
  • 出 版 社 :
    国防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轻质材料和轻体结构是实现轻量化的两个主要途径,对于材料一定的结构,减重的主要方法是设计和制造出合理的轻体结构。《轻量化成形技术》以结构特征为主线介绍了结构轻量化成形技术的基本原理、工艺特点及应用领域,重点介绍了面向空心变截面、复杂空间曲面、薄壁高筋、整体化等轻量化结构的先进成形技术,给出了工艺参数确定、缺陷分析、工艺制定、设备选型、模具结构和典型零件成形工艺等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br>    《轻量化成形技术》共分17章,分别为轻量化结构成形技术概论、异型截面构件内高压成形技术、曲面板材构件液压成形技术、钛合金板材超塑成形技术、变曲率中厚板半多点模成形技术、高强度钢板材及成形技术、镁合金板材温热冲压成形技术、薄壁管特种弯曲技术、复杂形状整体构件等温锻造技术、异型截面超大环型件制造技术、钛镍记忆合金管接头成形技术、组合式空心凸轮轴液力胀接技术、轻合金复杂构件半固态模锻技术、薄壁钛合金构件熔模精密铸造技术、铝合金薄壁件反重力铸造技术、高性能轻合金构件喷射成形技术、TiA1基合金构件塑性成形技术。<br>    《轻量化成形技术》读者对象包括航空、航天、船舶、兵器、汽车和机械行业的工艺员、设计员和研究员,以及材料加工工程、材料成形与控制及机械工程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
展开
精彩书摘
    结构轻量化是汽车、飞机和火箭等运输工具节约燃料、减少污染物排放和提高机动性能的主要手段之一。<br>    在汽车行业,轿车减重10%,油耗会降低6%~8%,废气排放减少50%~60%;对于卡车,减轻质量会提高载货量。近二十年来,国外乘用车平均每十年减重8%~9%,商用车减重10%~15%,未来十年里轿车还将减重20%。对于汽车而言,减轻质量也可以减少碰撞时的惯性力,从而有利于提高碰撞安全性。<br>    在航空航天领域,对于航天飞机,每减重1kg经济效益就十分显著。战斗机为了提高机动性能和航程,结构质量系数从第三代飞机的32%~34%降低到第四代飞机的27%~28%,美国第四代机F-22结构质量系数为27.8%。减轻卫星结构质量,可以提高有效载荷,先进国家卫星的结构质量系数一般小于7%。对于洲际导弹,弹头结构质量减轻1kg,在有效载荷不变的条件下,射程增加15km左右,或相当于减少起飞质量50kg。<br>    结构轻量化有两条基本途径:一是材料途径,采用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和复合材料等轻质材料;二是结构途径,采用空心变截面、变厚度、空间曲面、薄壁高筋、整体等轻体结构。根据统计,在航空航天行业,对于一定的减重目标,采用轻质材料减重的贡献大约为2/3,结构减重的贡献大约为1/3。而在汽车行业,由于成本的原因,主要采用高强度钢及合理的轻体结构减重。本章分别简要介绍采用轻质材料和轻体结构减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br>    1.2轻质材料的力学性能特点<br>    表1-1为常用金属结构材料的力学性能。从密度角度看,镁合金是最轻的金属材料,其密度约为钢的1/5;铝合金的密度约为钢的1/3,仅次于镁合金;钛合金的密度约为钢的1/2。从强度角度看,钛合金最高;先进高强钢的强度达到了与钛合金相当的水平;铝合金的强度是钢的1/3;镁合金强度最低。实际上,在选择轻质材料减轻结构质量时,主要是考虑材料的比强度和比刚度。
展开
目录
第1章 轻量化结构成形技术概论<br>1.1 结构轻量化的途径<br>1.2 轻质材料的力学性能特点<br>1.3 轻量化结构的几何特征<br>1.3.1 空心变截面结构<br>1.3.2 空间曲面结构<br>1.3.3 变厚度/变材料结构<br>1.3.4 薄壁高筋结构<br>1.3.5 整体结构<br>1.3.6 轻体连接结构<br>1.3.7 轻质耐热结构<br>参考文献<br><br>第2章 异型截面构件内高压成形技术<br>2.1 内高压成形技术的种类和特点<br>2.1.1 内高压成形技术种类<br>2.1.2 内高压成形技术特点<br>2.1.3 内高压成形技术应用范围<br>2.1.4 内高压成形技术现状<br><br>2.2 内高压成形主要工艺参数计算<br>2.2.1 初始屈服压力<br>2.2.2 开裂压力<br>2.2.3 整形压力<br>2.2.4 轴向进给力<br>2.2.5 合模力<br><br>2.3 内高压成形缺陷形式<br>2.3.1 变径管内高压成形缺陷形式<br>2.3.2 弯曲轴线管件内高压成形缺陷形式<br>2.3.3 三通管内高压成形缺陷形式<br><br>2.4 内高压成形极限<br>2.4.1 变径管极限膨胀率<br>2.4.2 矩形截面极限过渡圆角半径<br>2.4.3 多通管支管极限高度<br>2.4.4 低压成形小过渡圆角半径的方法<br><br>2.5 内高压成形壁厚分布规律<br>2.5.1 变径管壁厚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br>2.5.2 弯曲轴线构件壁厚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br>2.5.3 三通管内高压成形壁厚分布规律<br><br>2.6 内高压成形专用管材及润滑<br>2.6.1 适用的材料<br>2.6.2 内高压成形对管材的要求<br>2.6.3 管材种类和规格<br>2.6.4 管材力学性能测试<br>2.6.5 内高压成形的摩擦与润滑<br><br>2.7 内高压成形设备与模具<br>2.7.1 内高压成形机组成和功能<br>2.7.2 内高压成形机典型结构及其特点<br>2.7.3 通用高压成形系统<br>2.7.4 内高压成形模具与液压冲孔<br><br>2.8 典型零件内高压成形工艺<br>2.8.1 不锈钢双锥管件内高压成形<br>2.8.2 轿车底盘前梁内高压成形<br>2.8.3 铝合金异型截面管内高压成形<br>2.8.4 铝合金薄壁Y型三通管内高压成形<br>参考文献<br><br>第3章 曲面板材构件液压成形技术<br>3.1 充液拉深成形技术原理与特点<br>3.1.1 充液拉深成形原理<br>3.1.2 充液拉深成形特点<br>3.1.3 充液拉深成形技术的现状<br><br>3.2 充液拉深主要工艺参数计算<br>3.2.1 充液室临界压力<br>3.2.2 拉深力<br>3.2.3 压边力<br><br>3.3 圆筒形件充液拉深技术<br>3.3.1 缺陷形式和拉深比<br>3.3.2 壁厚分布和成形精度<br>3.3.3 筒形件充液拉深成形工艺<br><br>3.4 盒形件充液拉深技术<br>3.4.1 缺陷形式和拉深比<br>3.4.2 壁厚分布和成形精度<br>3.4.3 方锥盒形件充液拉深成形工艺<br><br>3.5 可控径向加压充液拉深技术<br>3.5.1 可控径向加压充液拉深成形原理<br>3.5.2 可控径向加压充液拉深成形应力分界圆<br><br>3.6 板材液体凸模拉深成形技术<br>3.6.1 液体凸模拉深成形技术原理和特点<br>3.6.2 液体凸模拉深主要工艺参数<br><br>3.7 充液拉深设备和模具<br>3.7.1 充液拉深成形设备结构和组成<br>3.7.2 充液拉深成形设备主要参数<br>3.7.3 模具结构和材料<br>参考文献<br><br>第4章 钛合金板材超塑成形技术<br>4.1 钛合金超塑成形技术原理与特点<br>4.1.1 钛合金的发展与应用<br>4.1.2 超塑成形工艺原理和分类<br>4.1.3 TC4钛合金超塑成形技术的发展<br><br>4.2 超塑成形的精确性与控制<br>4.2.1 超塑成形中的壁厚不均匀性及其控制<br>4.2.2 超塑成形的尺寸精度<br>4.3 超塑成形/扩散连接组合技术<br><br>4.4 超塑成形中的摩擦和润滑<br>4.4.1 超塑成形中的摩擦特点<br>4.4.2 圆环压缩法及其应用<br>4.4.3 超塑成形中摩擦的控制<br>参考文献<br><br>第5章 变曲率板材半多点模成形技术<br>5.1 半多点模成形原理与特点<br>5.1.1 半多点模成形原理<br>5.1.2 半多点模成形优点<br><br>5.2 曲面离散的多点冲头高度和数量的确定<br>5.2.1 冲头高度确定方法<br>5.2.2 冲头数量确定原则<br><br>5.3 半多点模成形过程影响因素<br>5.3.1 护板厚度的影响<br>5.3.2 工件材料和厚度的影响<br>5.3.3 弹性垫板的影响<br>5.3.4 弹性上模形状的影响<br>5.3.5 多点下模形状的影响<br><br>5.4 复杂双曲率曲面零件半多点模成形<br>5.4.1 椭球面零件<br>5.4.2 马鞍面零件<br>5.4.3 球面零件<br>5.5 半多点模成形技术的应用<br>参考文献<br><br>第6章 高强度钢板材及成形技术<br>6.1 高强度钢的特点及分类<br>6.1.1 高强度钢的分类<br>6.1.2 普通高强度钢的种类<br>6.1.3 先进高强度钢的种类<br><br>6.2 高强度钢的力学性能<br>6.2.1 高强度钢的力学特点<br>6.2.2 高强度钢的应力应变曲线<br>6.2.3 高强度钢的成形极限图<br><br>6.3 高强度钢板材冷成形工艺<br>6.3.1 高强度钢的成形特点<br>6.3.2 高强度钢的成形性能<br>第7章 镁合金材温热冲压夺形技术<br>第8章 薄壁管特种弯曲技术<br>第9章 复杂形状整体构件等温锻造技术<br>第10章 异型截面超大环形件制造技术<br>第11章 钛镍记忆合金管接头成形技术<br>第12章 组合式空心凸轮轴液力胀接技术<br>第13章 轻合金复杂构件半固太模锻技术<br>第14章 薄壁钛合金构件熔模精密铸造技术<br>第15章 铝合金薄壁件反重力铸造技术<br>第16章 高性能轻合金构件喷射成形技术<br>第17章 TiA1基合金构件塑性成形技术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注册云书房的手机号与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账号密码?立即注册  修改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