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智能化变电所:专业技能入门与精通
0.00     定价 ¥ 29.00
上海丹诚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所 属 馆 :
    宝山区图书馆
  • ISBN:
    9787111301813
  • 作      者:
    周裕厚编著
  • 出 版 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智能化变电所:专业技能入门与精通》内容包括微机、微机保护与微机远动装置,智能化变电所的设备、直流电源装置,变电所的综合自动化,柔性控制的供配电系统。《智能变电所:专业技能入门与精通》内容新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智能化变配电所的实用技术作了系统的叙述。<br>  《智能化变电所:专业技能入门与精通》可作为刚刚从事供配电系统设计、运行、维护的大学毕业生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转变,顺利适应工作岗位要求的自学教程;也可供从事供配电系统相关工作的技术工人和技术人员阅读;还可供有关院校的师生教学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如果获得的一幅图像的直方图效果不理想,可以通过直方图均衡化处理技术做适当修正,实现使图像清晰的目的。这种直方图修正法是对原始图像中的像素灰度做某种映射变换,使变换后的图像灰度的概率密度是均匀分布的,即变换后的图像是一幅灰度级均匀分布的图像。这意味着图像灰度的动态范围得到了增加,从而可提高图像的对比度。<br>  (3)图像的平滑:图像平滑的目的有两个:改善图像的质量和抽出对象的特征。图像的平滑可以在空间域进行,也可以在频率域进行,空间域常用的方法有邻域平均法、中值滤波和多图像平均法等;在频率域,因为噪声频谱多在高频段,因此可以采用各种形式的低通滤波方法进行平滑处理。<br>  (4)图像的锐化:图像的锐化处理能增强图像的轮廓边缘、细节以及灰度跳变部分,形成完整的物体边界,达到将物体从图像中分离出来或将表示同一物体表面的区域检测出来的目的。它是早期视觉理论和算法中的基本问题,也是中期和后期视觉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与图像的平滑处理一样,图像的锐化也有空间域和频率域两种处理方法。具体方法有微分法和高通滤波法两种。<br>  (5)伪彩色图像处理(伪彩色增强):伪彩色图像处理技术是从可视性角度实现图像增强的有效方法之一。利用人类视觉系统的特性,将灰度图像变成彩色图像,或者改变已有的彩色分布,无疑都会改变图像的可视性。<br>  一种常用的彩色增强方法是对原来灰度图像中不同灰度值的区域赋予不同的颜色以便更明显地区分它们。人为赋予的颜色常称为伪彩色,所谓伪彩色处理,就是将图像中的黑白灰度级变成不同的彩色,从而达到图像增强的效果。<br>  伪彩色图像处理可在空间域内实现,也可在频率域内实现。伪彩色图像可以是分离的彩色图像,也可以是连续彩色图像。常用的伪彩色处理方法有亮度切割技术、灰度级彩色变换(变换合成法)以及频域滤波法。<br>  5.图像的复原<br>  图像复原的主要目的是改善给定图像的质量并尽可能恢复原图像。图像在形成、传输和记录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质量都会有所下降,典型表现为图像模糊、失真、有噪声等。这一质量下降的过程称为图像的退化。图像复原的目的就是尽可能恢复被退化图像的本来面目。图像复原的方法主要有反向滤波法和约束还原法。<br>  (1)图像退化模型:图像复原处理的关键是建立退化模型。退化模型主要有连续的退化模型和离散的退化模型两种。<br>  (2)运动模糊图像的复原:在建立模糊图像模型后,利用数学的方法,交给计算机进行数学处理,使不能观看的模糊图像的清晰度大为提高,使模糊图像复原。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水平匀速直线运动引起模糊的复原。<br>  (3)图像的几何校正:几何失真主要是由于图像中的像素点发生位移产生的,其典型表现为图像中的物体扭曲、远近比例不协调等。解决这类失真问题的方法称为几何畸变校正,简称几何校正。<br>  由成像系统引起的几何失真的校正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预畸变法;另一种是所谓的后验校正方法。几何畸变校正分两步,第一步对原图像的像素坐标空间进行几何变换,使像素落在正确的位置上;第二步是重新确定新像素的灰度值。<br>  ……
展开
目录
前言<br>第一章 微机、微机保护与微机远动装置1<br>第一节 电子计算机的基本知识1<br>一、计算机技术综述1<br>二、计算机的组成和基本概念2<br>(一)计算机的系统组成2<br>(二)计算机的基本概念4<br>三、计算机的关键技术9<br>(一)数制和数字编码9<br>(二)逻辑电路9<br>(三)数据压缩技术13<br>(四)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14<br>第二节 微机保护18<br>一、微机保护相关电路18<br>(一)保护CPU模块的定值固化电路及开关量输入/输出电路18<br>(二)人机接口电路19<br>(三)打印、显示、信号与计数器电路20<br>(四)键盘输入、闭锁、驱动和自检电路21<br>二、微机保护逻辑电路框图23<br>(一)微机保护装置的硬件结构框图23<br>(二)高压线路微机保护典型逻辑框图25<br>(三)微机型自动装置框图26<br>(四)变压器与母线微机保护硬件框图27<br>第三节 微机远动装置30<br>一、微机远动装置的分类30<br>二、通常采用的微机远动装置30<br>(一)WNT-8000综合调度自动化系统30<br>(二)DF-2000开放式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30<br>(三)其他微机远动装置30<br><br>第二章 智能化变电所的设备32<br>第一节 综合数字继电器32<br>一、概述32<br>二、PA-100系列综合数字式继电器的主要特点与功能32<br>(一)主要特点32<br>(二)功能32<br>三、PA-100系列综合数字式继电器的技术数据36<br>第二节 开关柜设备46<br>一、HXGN-12型金属封闭箱式环网高压开关柜46<br>(一)概述46<br>(二)一次线路方案47<br>(三)HXGN-12型金属封闭箱式环网高压开关柜的结构功能特征53<br>(四)远程控制58<br>(五)环网柜工程应用举例61<br>(六)环网柜外形尺寸、安装地基及电缆地沟结构62<br>二、KYN28A-12(Z)(GZS1)型户内金属铠装抽出式开关柜64<br>(一)概述64<br>(二)正常使用条件65<br>(三)外形尺寸和质量65<br>(四)开关设备的结构66<br>(五)一次线路方案67<br>(六)二次原理图75<br>(七)开关设备的应用实例76<br>第三节 其他自动化设备78<br>一、综合自动化系统设备78<br>(一)概述78<br>(二)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特点79<br>二、XH-MNP-Ⅲ型动态模拟屏84<br>(一)概述84<br>(二)功能84<br>(三)技术规格85<br>(四)操作说明85<br>三、中央信号报警屏86<br>(一)功能86<br>(二)特点87<br>(三)产品技术规格性能87<br><br>第三章 直流电源装置89<br>第一节 GZS10系列直流电源设备89<br>一、概述89<br>(一)直流电源装置的组成89<br>(二)型号和技术参数89<br>(三)应用89<br>二、主要装置92<br>(一)智能式充电装置92<br>(二)蓄电池的运行监测装置93<br>(三)母线电压自动调整器93<br>(四)信号保护回路及闪光装置93<br>三、方案电气原理94<br>(一)1021方案94<br>(二)1121方案94<br>(三)2121方案96<br>(四)2022方案96<br>(五)2032方案98<br>(六)1121、2121方案98<br>四、设备安装运行维护100<br>(一)安装要求100<br>(二)设备的启用与操作101<br>(三)设备的运行与维护106<br>第二节 变配电所直流电源装置及不间断电源108<br>一、变配电所直流电源装置108<br>(一)概述108<br>(二)直流电源设备108<br>二、不间断电源109<br>(一)概述109<br>(二)不间断电源的类型109<br>(三)不间断电源的特点124<br>(四)“1+1”直接并机的不间断电源供电系统的操作和运行125<br>(五)不间断电源的控制电路126<br><br>第四章 变电所的综合自动化133<br>第一节 计算机监控系统133<br>一、集成化保护监控系统133<br>(一)概述133<br>(二)集成化保护监控系统的结构133<br>(三)集成化保护监控系统的功能134<br>(四)集成化保护监控系统功能的设定136<br>(五)模块化设计及常用功能模块137<br>(六)功能应用图例137<br>二、微机实时监护系统142<br>(一)概述142<br>(二)微机实时监护系统的功能142<br>(三)微机实时监护系统的硬件构成142<br>(四)微机实时监护系统的应用软件143<br>(五)人-机联系应用软件143<br>三、智能化箱式变电站监控系统143<br>(一)概述143<br>(二)iXB系列自动化监控系统的主要特点与功能143<br>(三)iXB系列自动化监控系统的主要自动化元件144<br>第二节 无人值班变电所146<br>一、概述146<br>二、无人值班变电所应具有的条件146<br>(一)管理条件146<br>(二)技术条件147<br>三、无人值班变电所的基本配置147<br>(一)常规远动系统147<br>(二)综合自动化系统148<br>四、无人值班变电所的自动化设计和微机保护149<br>(一)自动化设计149<br>(二)无人值班变电所中的微机保护150<br>第三节 智能化箱式变电站151<br>一、概述151<br>二、智能化箱式变电站的用途和主要特点152<br>(一)用途152<br>(二)主要特点152<br>三、外形尺寸、技术参数和正常使用条件153<br>四、SI(K)型智能化箱式变电站的结构154<br>(一)箱体和间隔开关柜154<br>(二)机械联锁装置154<br>(三)母线室和维护走廊156<br>(四)带电显示装置和仪表室156<br>(五)接地和吊装固定装置156<br>五、SI(K)型智能化箱式变电站的<br>一次系统157<br>(一)SI(K)型主接线方案157<br>(二)箱式变电站与外部系统的配合158<br>(三)箱式变电站的主要一次设备159<br>六、SI(K)型智能化箱式变电站的自动化系统162<br>(一)自动化网络结构162<br>(二)自动化元件的配置163<br>第四节 智能化低压配电系统164<br>一、概述164<br>二、MODAN6000型配电柜的优点和结构特点166<br>(一)优点166<br>(二)结构特点166<br>三、动力管理总站168<br>(一)概述169<br>(二)联网171<br>(三)显示171<br><br>第五章 柔性控制的供配电系统172<br>第一节 概述172<br>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由来172<br>一、问题的提出172<br>二、研究的由来173<br>第三节 柔性控制系统173<br>一、概述173<br>二、柔性控制系统的结构和基本单元173<br>(一)柔性控制系统的结构173<br>(二)柔性控制系统的基本单元175<br>第四节 电子式供配电系统177<br>一、电子式供配电系统的由来177<br>二、电子式供配电系统的实现方法177<br>三、柔性控制器件举例178<br>第五节 柔性控制供配电系统179<br>一、柔性控制供配电系统的组成179<br>二、柔性控制供配电系统的关键技术179<br>(一)柔性控制系统179<br>(二)电子式供配电系统180<br>参考文献18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注册云书房的手机号与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账号密码?立即注册  修改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