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孙丽华等报道,20世纪80年代我国藏獒的数量应在30万-40万只,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藏獒平衡群体(孟德尔群体),保证了千百年以来藏獒的世代繁衍和更替。在该群体中汇集了丰富的藏獒的性状基因,形成了丰富、稳定、平衡的藏獒品种基因库。该品种基因库中积存着藏獒千百年以来在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中所具备的各种有益性状发育所需要的基因素材,为藏獒应对严酷多变的自然气候、海拔、光照乃至社会人文条件的变迁提供了遗传基础和保证。所以,在广袤的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可以见到深具当地自然条件影响和人工选育要求的藏獒类群,表现在体形、毛色、毛型、体质类型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性,也体现了藏獒所具有的对产地自然社会生态条件极好的适应性。但是,由于千百年以来的社会变迁,藏獒产区的居民种族迁徙、归并或混居的影响,也使得各地的藏獒种群中不同程度地融人了青藏高原以外的其他犬品种(如蒙古犬、哈萨克犬、波斯犬等)的遗传基因和遗传影响,一定程度造成了藏獒的种群混杂,这种现象在青藏高原居民藏蒙、藏汉、藏回混居的区域表现得尤为突出。
动物遗传育种理论说明,选择能够打破一个生物群体的遗传平衡,会造成群体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历史的、社会的、经济的各种因素的影响,每年有相当数量的人员赴藏区选购藏獒优良个体,其结果不仅造成产区藏獒数量的变化,影响到藏獒品种基因库的平衡和稳定,而且由于伴随优良个体的大量流失,也必然造成藏獒品种基因库内优良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藏獒品种基因库的稳定,影响到藏獒品种资源的保护。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