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中国古建筑源流新探
0.00     定价 ¥ 78.00
上海丹诚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所 属 馆 :
    宝山区图书馆
  • ISBN:
    9787561833636
  • 作      者:
    张驭寰著
  • 出 版 社 :
    天津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我国古建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论在结构上还是在形式风格上,始终是承前启后、一脉相承的,并保持着一贯的完整性。它是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土地上创造出来的,几千年来一直保持着独立的系统和风格。本书是在作者亲自实地考察并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主要对古建筑作了独立的分析,具体内容包括城池、寺院、民居、园林、书院、会馆等。
展开
作者简介
    张驭寰,吉林省舒兰县人,1951年毕业于东北大学工学院建筑系。他是国内外著名的古建筑专家,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研究工作。张先生曾在中国科学院与清华大学合办的建筑历史研究室工作,给梁思成先生当助手(秘书)。他在梁先生的亲自指导下辛勤工作,深受其严谨治学学风的熏陶。之后,他调入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专门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又调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升为研究员、教授。 <br>    张先生对中国古代建筑及其历史有独到的见解。他出版的学术专著有《中国佛塔史》、《中国古代县城规划详解》、《中国佛教寺院讲座》、《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等70多种。另著有《张驭寰文集》15卷本。他在数十年间所做的仿古建筑设计达到80多项,并已出版《仿古建筑设计实例》一书。 <br>    张先生曾应邀赴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等8所大学讲学,并曾在一所大学任教。之后又应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十所大学之邀进行演讲、访问活动。张先生又在我国的台湾、香港等地的十多所大学讲学,受到了当地各大学的欢迎。他把中华民族传统的建筑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古建筑源流新探》共分9章207篇文章,每一篇为独立的古建筑分析,并分别作阐述。其内容包括城池,寺院,祠堂、庙宇、宫观,民居、园林,书院、会馆,万里长城,陵园、坟墓,古建筑木结构以及综合等九部分。<br>    《中国古建筑源流新探》是在作者亲自实地考察并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也是作者对古建筑的独特体会及心得,所以弥足珍贵。
展开
精彩书摘
    对于北京平安大街南侧改建中的仿古建筑,笔者已在别的文章中谈过。本文再对平安大街改建后存在的问题作以下分析。北京平安大街的改建,除解决贯通北京城的东西交通问题之外,对于这条大侧建设的性质,尚不明确!<br>    要建设成什么样的大街?建设的原则是什么?大街两嘲要用什么建筑来壮观街面?据笔者分析只有两个办法:一是建设高楼(包括塔式住宅楼和写字楼);二是采用这次改建时所建的仿古店面建筑。如果按照第一个办法在大街两侧建设高楼,那么大街对面——南侧新建仿古店面几个区域是否拆除?如果不拆除,考虑到高楼与仿古店面建筑出现在同一条大街上,会不会髟响观瞻?这两种建筑不是一种风格,该如何解决?到那时,在一条大街上既有塔式高楼,又有仿古建筑,一高一低、一新一古,可以想象,又会造成一片新破烂。如果按第二个办法思考,大街两侧不建高楼,那就要继续建造仿古店面建筑。若按这样的方法进行,因仿古店面建筑体量不够高大,高度也达不到要求,不够壮观,会出现千篇一律的式样,缺乏新意;而且在那么宽广平坦的大街两侧出现那些仿古的小房屋、小门面,又都是由个体户租赁,营业范围狭小,与大街的阔气格格不入这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新改建的平安大街,道路宽阔平坦,大街两侧的旧房屋、旧店面,在改造中已一一进行整修每个门面也都加以处理,许多破旧房屋已被拆除,改变了过去破破烂烂的外观,且用青灰色粉刷一新,这一点做得非常之好,是改建平安大街的一大亮点。<br>    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新建牌楼建筑的位置不合适。如交通口、名人故居、重要景点等,应在建筑前加一个标志,才可建设牌楼,否则没有大的意义。还有的庙宇正门并不在街面上,这种情况下应当做标志,将建筑显现出来。另外,王府的大门也都不明显,应当将街两旁的名建筑突显出来,如王府、大宅等,就像郭沫若故居,即使离街口甚近,也应有突出标志。而什刹海的南门更应当有标志或牌楼之类的建筑供指示。北海的北部外墙既然已经接高,高度增加了,那就应当做出古式墙顶及墙脊,否则,如同新砖墙,极不和谐,大煞风景。<br>    关于平安大街的十字街口,基本上没有做大的改建与处理,旧建筑显得十分破烂陈旧。没有一个街口是像样的。例如,地安门以西的西四北大街口、赵登禹路口、西什库街口、官园口以及北安门以东的宽街路口、东四北大街口、小街口、十条口这八个十字大街街口其四个转角的建筑都没有改造,建筑显得破旧,影响大街的观瞻。
展开
目录
绪论<br>第一章 城池<br>对北京平安大街改建后的看法<br>鄂城西城门式样<br>北宋东京城复原研究<br>大鹏所城<br>宝坻县旧城规划之特色<br>我国古代城市中的对景<br>慈溪县城的设计与规划<br>关于村镇<br>平遥县城<br>阿房宫<br>未央宫与建章宫<br>广武探胜<br>东京城虹桥<br>古代城池建设<br>斜廊与飞廊<br>新疆高昌古城考察<br>大庾岭访古<br>元代集宁路城<br>我国古代城池建设用水散记<br>筑城漫谈<br>汜水城<br><br>第二章 寺院<br>美国万佛圣城牌坊式大门<br>井陉苍岩山福庆寺<br>泉州清净寺<br>乐都考察<br>佛学之美——佛塔与佛寺关系的研究<br>西域唯一的黄教大寺<br>《戒坛图经》中的寺院<br>当阳玉泉寺<br>洪洞县参观纪实<br>河上寺院<br>泉州开元寺<br>赣州广福禅林<br>北京法源寺<br>长武昭仁寺大雄宝殿<br>长子法兴寺的唐、宋、元代建筑<br>浑源永安寺传法正宗之殿<br>宁德那罗延窟寺<br>福州涌泉寺<br>中美佛教文化交流的见证——美国西来寺巡礼<br>陵川龙岩寺金代建筑及文物<br>多伦诺尔汇宗寺<br>寺庙建设选取景点的手法<br>日本古建筑考察心得<br>山海关大寺<br>工字殿与三殿制度<br>彭县龙兴寺金刚宝座塔<br>乌鲁木齐清真大寺彩画<br>太行古青莲寺<br>艾提尕尔清真大寺<br>西藏夏鲁寺<br>乌鲁木齐陕西大寺<br>五台南禅寺<br>夏河拉卜楞寺<br>湟中塔尔寺<br><br>第三章 祠堂、庙宇、宫观<br>韩城禹王庙<br>宋岳忠武王庙<br>泰山岱庙<br>衡山南岳庙<br>华阴西岳庙<br>曲阳北岳庙<br>登封中岳庙<br>安徽太和县文庙大成殿<br>北京玛哈嘎拉庙<br>曲阜孔庙<br>西安文庙碑林<br>安徽霍山旌德县文庙<br>济源县济读庙<br>周口关帝庙<br>元集宁路孔子庙碑<br>对保护桐城县文庙的建议<br>涡阳老子庙(老君殿)<br>道教建筑概述<br>马来西亚大伯公庙<br>长治玉皇观<br>忠县石宝寨<br>道教建筑选址初探<br>五顶式楼阁建筑<br>浅谈棂星门<br>泉州老君岩<br>泉州天后宫<br>开封延庆观玉皇阁<br>代州赵杲观<br>江西董氏大宗祠<br>北京白云观<br>亳州道德中宫<br>芮城永乐宫<br>天水玉泉院<br>胡氏大宗祠<br>马来西亚天公坛<br>汾阳太符观正殿<br>玉隆万寿宫<br>桃花潭文昌阁<br>大建筑组群里的辕门<br>昙花一现的无梁殿<br>妙峰山、梅花山<br><br>第四章 民居、园林<br>殷墟带来的建筑信息<br>氏族公社村落遗址<br>7000年前的木结构<br>夏代社会建筑<br>最早的原始住处<br>阿尔泰山南麓的井干式房屋<br>井干式房屋的尾声<br>干阑式房屋<br>密林深处有人家<br>延边朝鲜族民居<br>吉林地区火炕调查记<br>陕甘地区民间窑洞<br>延安窑洞<br>穹庐式房屋<br>绥德帷幕<br>南方围屋<br>秀巴千年古堡<br>喀什民居<br>香港元朗太夫第<br>民居的特征及其成就<br>南方古建筑大门的门罩<br>寺庙园林艺术小记<br>圆明园<br>圆明园里的舍卫城<br>南北园林建筑<br>松柏丛谈<br><br>第五章 书院、会馆<br>白鹿洞书院<br>白鹭洲书院<br>岳麓书院<br>龙光书院<br>会馆建筑的特色<br>北京清代会馆<br>亳州山陕会馆<br><br>第六章 万里长城<br>雄伟的万里长城<br>八达岭居庸关<br>山海关及其名胜一览<br>关于玉门关城楼的探讨<br><br>第七章 陵园、坟墓<br>秦始皇陵<br>汉武帝茂陵<br>昭君之墓自有千秋在<br>四川新津出土的崖墓明器<br>黄林石墓<br>辑安附近高句丽时代的建筑<br>通沟壁画墓现状勘察纪实<br>唐昭陵陵园<br>唐乾陵陵园<br>唐顺陵陵园<br>西夏王陵<br>西夏王陵陵塔原状研究<br>金代陵园<br>成吉思汗陵巡礼<br>明十三陵<br>明陵石牌坊<br>清代五大陵<br>清朝入关前的第一座陵园<br>清代东陵<br>北京某王陵纪实<br><br>第八章 古建筑木结构<br>广胜下寺明应王殿梁架结构初步分析<br>元代建筑木构架的发展及其特征<br>什么是大额式结构<br>源远流长活斗拱<br>木栅栏漫话<br>古建筑中的藻井<br>古建筑立柱类型<br>混合式木结构法<br>开花斗拱<br>清代杰出的建筑设计师雷发达<br>宋代木构建筑的总结——《营造法式》<br>我国古建筑中的重要构件——斗拱<br>琴枋马腿、斗拱插叶<br>大额式结构<br>论元代大额式结构<br>木架名词小解<br>木构建筑中的月梁<br>“皿板”之源流<br>我国古建筑材料的发展<br>清代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及其技术<br><br>第九章 综合<br>西汉干阑式房屋<br>重游正定小记<br>函谷关东门建筑式样<br>军事工程的鼻祖——墨翟<br>三晋古建筑考察<br>我国古建筑中的“弧身”式样<br>洞壁建筑<br>雅安高颐阙<br>神奇险峻的绝壁建筑<br>旗杆<br>石灯(长明灯)<br>大建筑群中的碑楼<br>建筑标准设计之沿革<br>建筑大师喻皓<br>戏台建筑<br>炎黄子孙建筑的典范——西周周原建筑遗址<br>中国影壁略谈<br>大辽时代的门罩式样<br>乾隆演武厅<br>新发现的元代无梁殿建筑<br>夯土建筑<br>夯土与版筑小史<br>金代铁夯头<br>《生土建筑研究》序言<br>《泉州古建筑石作图》序言<br>由“泰山石敢当”产生的联想<br>河北赵州桥<br>苏州江村桥<br>北京卢沟桥<br>天龙山石窟<br>龙门石窟<br>大足石窟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注册云书房的手机号与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账号密码?立即注册  修改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