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斯坦福大学人文建筑之旅
0.00     定价 ¥ 39.00
上海丹诚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所 属 馆 :
    宝山区图书馆
  • ISBN:
    9787313060655
  • 作      者:
    (美)理查德·约卡斯,(美)大卫·纽曼,(美)保罗·特纳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创建100多年的斯坦福大学校园,完美地融合了建筑、景观和自然环境,营造出了庄严的古典之韵。《斯坦福大学人文建筑之旅》对斯坦福大学最具特色的130多座校园建筑、花园、画廊、剧院、运动设施及雕塑作品进行了深入的介绍,不仅带您游览纪念方庭和胡佛塔,体验斯坦福历史性的设计,还将带您领略安东尼-普里达克的艾伦集成电路系统中心和波尔夏克建筑事务所的坎特视觉艺术中心,探索斯坦福红瓦屋顶传统在20世纪的全新阐释。从19世纪的纪念方庭和主院,到20世纪结合历史性与现代性的增建和翻新,斯坦福始终是大学设计的成功典范。书中还配有150多幅精美的彩色照片,建筑全景和细部的种种动人之处一一跃然纸上。建筑都是冷冰冰的石头,但是斯坦福大学的人文建筑却让我们感受到文化的温度。<br>    斯坦福大学校长杰拉德·卡斯帕尔作序
展开
作者简介
    理查德·约卡斯(Richard Joncas),建筑史学家,斯坦福大学艺术学助理教授,于1991年获得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他在斯坦福大学校园规划、建筑设计及目前的开发方面有着丰厚的著述。<br>    大卫·纽曼(David Neumann),斯坦福大学校园建筑师、校园8200英亩土地的副规划总监,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他曾任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校园建筑师,并曾负责监督多项获奖的校园规划、历史遗产保护项目以及建筑和景观设计,著有《建筑及当代文化》。<br>    保罗·特纳(Paul V.Turner),建筑史学家,斯坦福大学沃提斯教授。著有《校园:美国的规划传统》、《创办者与建筑师:斯坦福大学的设计》、《勒·柯布西耶的教育》和《约瑟夫·拉米:革命时期的国际建筑师》等书。
展开
内容介绍
    《斯坦福大学人文建筑之旅》是“世界著名大学人文建筑之旅丛书”之一,以历史为主线,讲述了斯坦福大学校园内著名建筑的设计、建造的故事,以及建筑所反映的美国的精神文化传统、美国大学的学术生活和斯坦福大学的发展历程与文化底蕴,150多幅全彩的照片尤其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斯坦福农场及其他早期建筑<br>    1876年,利兰·斯坦福开始在圣克拉拉谷(Santa Clara Valley)置地,计划兴建乡村度假别墅和畜牧场。斯坦福购置的地产位于半岛中部,在旧金山以南30英里,此后这块偏远而充满田园气息的土地机缘巧合地成为了小利兰·斯坦福大学(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的校址。斯坦福是当时的铁路大王,曾在19世纪60年代担任加州州长,并于1885年早期成为美国参议员。到了1882年,斯坦福已经为他的实验性马匹农场(世界上最大的马匹农场之一)购置了超过8400英亩的土地,他在农场中满腔热情地培育优种赛马,此后还开始驯养其他纯种竞赛动物。斯坦福在驯养实践上的创新很好地体现在了农场的组织建设中,这为此后斯坦福大学的设计规划也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农场的中心被媒体形容成一个“巨大的四方院”,其中包括谷仓、畜厩、附属建筑和居所。小马则在“幼儿园”中接受训练。“幼儿园”是一个小型的赛马场,当时最出色的驯马师(又称“教授”)之一查尔斯·马文就曾在这里训练马匹,同时负责管理这家农场。在农场中,种马按照不同等级配以不同的畜厩,每个等级都有各自的屋舍、围场和管理员。斯坦福甚至专门修建了一座博物馆,用以收藏农场最出色马匹的骨骸。这些特征,包括农场本身,此后成为了斯坦福大学显著的特点。此外,对于爱德华·穆布里治(EadweardMuybridge)基于马匹运动照片的动作研究,这家农场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斯坦福以改善马匹驯养为初衷的工作,对这一技术的发明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农场的部分原址一直留存至今,主要分布在主校区西侧的红谷仓(Red Barn)周围。<br>    ……
展开
目录
    校长序<br>    自序<br>    跨过百年历史的斯坦福<br>    迈向第二个百年的斯坦福<br>    第一章 斯坦福农场及其他早期建筑<br>    第二章 初期校园:1886~190年<br>    第三章 学院派时期:1906~1945年<br>    第四章 战后校园:1945~1980年<br>    第五章 现代主义的降临:1945~1980年<br>    第六章 步入百年:1980~1989年<br>    第七章 重建与更新:1989年~<br>    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注册云书房的手机号与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账号密码?立即注册  修改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