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我者与他者:中国历史上的内外分际
0.00     定价 ¥ 19.00
上海丹诚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所 属 馆 :
    宝山区图书馆
  • ISBN:
    9787108034786
  • 作      者:
    许倬云著
  • 出 版 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内容源自在香港中文大学“余英时先生历史讲座”的一次讲演,演讲的主题即讨论中国历史上不同时代的“中—外”(我——他)关系模式。作者将演讲内容整理,重新著述成书。在书中,作者以治史数十载的深厚功力,摒弃了中国文化本位主义,打破纯粹以疆域、族群的界定方法,同时结合社会科学角度,从世界文化的视野阐释由史前时代至当代,“我─他”关系于中国历史上的发展历程、互动和转折。本书的主角——“我者”与“他者”,“我者”是指位居中原核心并掌握文字记录及丰厚资源的族群;相对而言,“他者”则被视为“非我族类”,僻处边陲。这种“我─他”关系除具身份问题的意义外,也涵盖多个范畴,包括:中国——其它国族、中原——其它族群、中央政权——地方社会、社会上层——平民、文化正统——新兴信仰、市场经济网络的运用等。这六个系统的变动、互相影响、内部的变化,会改变六个系统之间的相对功能,牵动各系统内部的调节与适应。经过与“他者”的不断冲击和交往,中国这个“我者”日渐壮大起来,内涵也更形丰富。作者认为,复杂系统的“内—外”、“我—他”关系,最重要的不在于族群之间的分合,而在于文化的认知。阅读本书,使我们既能对自身“中国人”身份的形成过程有更具深度的历史反思,也能对我们处身于其中的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未来发展走向,采取一个更宏观的视点,抱有更开放的态度,毕竟今天的中国文化,正是经过与历史上无数的“他者”的纠缠融合,推陈出新而形成的。
展开
作者简介
    许倬云,江苏无锡人,1930年出生,求学于台湾和美国,196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先后执教于台湾、美国和香港多所知名大学,现为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学系荣休讲座教授、台湾“中研院”院士。学贯中西,善于运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治史,研究领域主要在中国文化史、社会经济史和中国上古史。代表著作包括《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西周史》、《万古江河》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所谓“中—外”关系,当是一个国家或文化系统,当面临“他者”时“自—他”之间的互动。但是,中国的历史,不是一个主权国家的历史而已;中国文化系统也不是单一文化系统的观念足以涵盖。不论是作为政治性的共同体,抑或文化性的综合体,“中国”是不断变化的系统,不断发展的过程。作者认为,至于复杂系统的“内—外”、“我—他”关系,最重要处,不在族群之分和,而在文化之认知,中国大陆与台湾,都已卷入西潮,西方文化已为今日中国之主流,“他”已转化为“我”,而中国文化本身已遭摒弃,不过是一缕微烟。今天中国人是在邯郸学步后,匍匐而不能归。因此当前要务,却是如何重新整顿世界文明共同遗产中的这一大片,融入世界未来的共同文化。
展开
精彩书摘
    1  史前时代
    史前时期,考古学上在中国地区至少有五六个新石器文化系统,各自具有相当的文化特色,也在其所在地有过相当漫长的发展过程,(在“余英时先生历史讲座”的第一讲中,我曾介绍了)红山(约公元前3500年,主要分布在今内蒙古和辽宁、河北、吉林三省的交接地区,以内蒙古赤峰为核心)、大汶口-龙山(公元前4500-前2700,主要分布在今山东、苏北、皖北和豫东等地区)、良渚(公元前3300-前2250,主要分布在今长江下游的太湖地区,以浙江杭州良渚为核心)、石家河(公元前4600-前4000,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地区)及仰韶文化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公元前2900-前2800,主要分布在今豫西地区、河南地区、晋南和陕西等地区)。这些文化系统,同时并存,各擅胜场。他们又彼此接触,有相当可观的商业交换与文化交流。他们在各自的立场,也必有“自一他”的相对观念。可是,当时还没有留下文字记录,以致我们无从知道其“自一他”如何界定。我们唯有从后世的观念回溯,或能找到一些线索。
    中国历史上的“夏代”,我以为是周人接下了商人的地位,奄有当时的天下,遂追溯商以前据优势的诸夏,建构了夏、商、周的系列,号为“三代”,诸夏的地区,在晋南豫中至豫东一带。1930年代,商王国的存在,已由殷墟考古工作证实,古史学界即在寻找“夏”的遗存。现在河南二里头文化的大型建筑遗址,已为考古学界认作夏代的都城。我则以为夏人的领袖,自称“夏后”,不称王号,毋宁是诸夏部族推出的共主,并非王国,当然也谈不上是一个王朝。
    ……
展开
目录
江山风雨晦,长河万古流
引言
1 史前时代
2 殷商时代
3 周代封建的天下
4 战国时代的列国体制
5 中国世界的形成
6 汉代的中国
7 帝国系统的衰变
8 族群“主”与“客”的转化
9 “我”、“他”的大混合
10 唐代的中国
11 宋代:列国体制下的中国
12 蒙古的时代
13 明代中国
14 满清帝国
15 近代的变化
16 国共两党的中国
后论
补跋
许倬云著作目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注册云书房的手机号与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账号密码?立即注册  修改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