睑板腺囊肿又称为霰粒肿。是睑板腺出口堵塞,腺体的分泌物潴留在睑板腺内,对周围组织产生慢性刺激而形成的慢性肉芽肿。儿童及成年人均可发病,但常见于青少年。<br> 主诉<br> 患者眼睑皮下单发或多发的无痛圆形肿块。<br> 临床特点<br> 1.主要表现多发生于上睑,单发或多发,并可双眼同时发生。起病时可有眼睑肿胀并有刺激症状。数日后上述症状消退,只留皮下无痛的、缓慢生长的圆形团块,边界清楚,与皮肤不粘连。肿块相应的睑结膜面充血呈红紫色。<br> 2.次要表现肿块大小不一,小的囊肿可以自行吸收,大的肿块可压迫眼球,产生散光而使视力下降。多数长期不变或逐渐长大,质地变软,也可自行破溃,排出胶样内容物,在睑结膜面形成肉芽肿或在皮下形成暗紫红色的肉芽组织。睑板腺囊肿如有继发感染,则形成急性化脓性炎症,临床表现与内睑腺炎相似。<br> 3.误诊分析睑板腺癌易误诊为睑板腺囊肿。睑板腺癌多发生在老年女性上睑。常为单发病变。早期可表现为位于睑板内、皮下或睑缘部的黄白色小硬结。皮肤组织无破溃。结膜面可见黄色肿瘤组织呈不规则分瓣状或菜花状。睑板腺癌可直接蔓延周围组织,也可转移至淋巴结。<br> 辅助检查<br> 1.外眼检查触诊眼睑有无小结节。<br> 2.裂隙灯检查评价睑板腺情况,翻转眼睑排除其他病变。治疗要点:<br> 1.具体治疗方法<br> (1)小囊肿可不予处理,任其自行吸收消散。也可局部热敷、按摩或理疗等方法,促使肿块消散,但疗效不可靠。<br> (2)局部用抗生素。如妥布霉素滴眼液或红霉素眼膏点眼。<br> (3)囊肿较大或经过3~4周治疗后仍未消退,则应手术切除。切口多位于睑结膜面,方阿与睑缘垂直;若是皮肤面切口,方向应与睑缘平行。刮除内容物,切除囊壁。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