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张道宗临床治验
0.00     定价 ¥ 12.00
上海丹诚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所 属 馆 :
    宝山区图书馆
  • ISBN:
    9787533745400
  • 作      者:
    曹奕著
  • 出 版 社 :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张道宗,全国名老中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展开
内容介绍
    张道宗先生,对祖国医学有着深厚的情感、执着的追求。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之时,被分配到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在临床方面先生以治疗疑难杂症著称,深受病人爱戴。张教授四十年来培育海内外学生无数,可谓桃李芬芳,誉满天下。<br>    本书作者作为张教授的学生,跟随教授临床多年。受到先生耳提面命,亲自传授,获益匪浅。我们将先生近二十年来的临床经验加以分类、整理成册,在每个病症后加上评析,方便学习理解,供临床医生、实习医生作为工具书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一)熟读伤寒精研甲乙先生临床善用仲景经方,对其学说有较深入的研究。尤其对《伤寒论》之真谛领悟最精。他研究《伤寒论》的最大特点是深究善思,尊古而不泥。<br>    他认为,所谓“六病”即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厥阴病、少阴病。这六个病类,是外感热病在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病理反应。而《伤寒论》中的“证”是纲中之目。病中之证,如太阳病中的麻黄汤证、桂枝汤证,少阳病中的小柴胡汤证等即是。<br>    证又由许多症状组成,如头痛、发热、恶寒、项强、脉浮等。这些都是单独的症状。临床时,就是通过四诊对疾病的症状进行综合归纳,分析判断,从而确定疾病的病位(表里)、病性(寒热)、病势(虚实),病因和病机,即根据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阴阳气血等病理变化的结果,进而确定“证:的诊断。所以说“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病理变化的高度概括,它比“症”更能提示疾病的本质。<br>    《伤寒论》集症为证,随证至法,依法处方,见斯证用斯方,用斯方即遣斯药,理、法、方、药一线贯串,丝丝人扣,这是《伤寒论》辨证用药的主要特点。故在钻研《伤寒论》时,应该注意区别病、证、症的含义及其运用。<br>    中医治病,首别阴阳,阴病、阳病是一个整体性大证候系统。它是正邪斗争所产生的整体性病理反应的总纲,而《伤寒论》中所说“六病”属于阴阳两大病整体性证候系统的分支证候系统。“脉证”并治中的“证”,则是分支证候系统中的小证候系统。
展开
目录
上篇 学术特点<br>一、张道宗教授的治学特点<br>(一)熟读伤寒 精研甲乙<br>(二)科学诊断 病证结合<br>(三)重视脾土 善用督脉<br>二、张道宗教授的临证特点<br>(一)治病必须先辨证<br>(二)针药并用治疗疑难杂症<br>(三)四时治病皆重视脾“土”<br>(四)重视针刺手法,精研子午流注<br>(五)针灸尤重督脉<br>三、张道宗教授的用药特点<br>(一)善用对药<br>(二)善用经方<br>四、张道宗教授的著作特点<br>下篇 临床经验<br>一、内科疾病<br>(一)呼吸系统疾病<br>1.感冒<br>2.咳嗽<br>3.哮喘<br>4.失音<br>5.咯血<br>(二)循环系统疾病<br>1.心悸<br>2.胸痹<br>(三)消化系统疾病<br>1.胃脘痛<br>2.鼓胀<br>3.胁痛<br>4.腹痛<br>5.泄泻<br>6.呃逆<br>7.便秘<br>(四)泌尿系统疾病<br>1.淋证<br>2.水肿<br>3.癃闭<br>(五)内分泌系统疾病<br>消渴<br>(六)神经系统疾病<br>1.头痛<br>2.眩晕<br>3.中风<br>4.面瘫<br>5.痿证<br>6.三叉神经痛<br>7.振掉<br>8.癫病<br>9.痫病<br>10.失眠<br>11.呆病<br>(七)血液系统疾病<br>紫癜<br>二、妇科疾病<br>1.月经不调<br>2.痛经<br>3.不孕<br>4.带下病<br>5.崩漏<br>三、儿科疾病<br>1.多动症<br>2.遗尿<br>3.脑瘫<br>4.婴儿痉挛症<br>5.小儿斜颈<br>6.婴儿腹泻<br>7.疳积<br>8.自闭症<br>9.脑发育不全<br>四、风湿病、骨关节疾病<br>1.腰腿痛<br>2.肩周炎<br>3.网球肘<br>4.项强<br>5.跟骨痛<br>五、皮肤病<br>1.蛇串疮<br>2.丹毒<br>3.湿疹<br>4.斑秃<br>5.风疹<br>6.黄褐斑<br>六、五官科疾病<br>1.鼻渊<br>2.鼻衄<br>3.咽喉肿痛<br>4.眼睑痉挛<br>5.喑哑<br>6.眼睑下垂<br>7.牙痛<br>8.舌痛<br>9.耳鸣、耳聋<br>10.近视<br>11.复视<br>附篇 学术经验探讨<br>一、张道宗教授通督调神学术思想浅析<br>1.针刺督脉治疗脑中风<br>2.针刺督脉治疗癫痫<br>3.针刺督脉治疗颈性眩晕<br>4.针刺督脉治疗强直性脊柱炎<br>5.针刺督脉治疗脊髓损伤后截瘫<br>6.针刺督脉治疗儿童多动症<br>7.小结<br>二、张道宗教授辨治面瘫经验总结<br>1.本虚标实,祛邪不忘同本<br>2.把握时机,施治必须分期<br>3.审症求因,选穴参照解剖<br>4.针药并用,慎用激素<br>三、张道宗教授辨治脾胃病经验<br>四、张道宗教授治疗月经不调的体会<br>1.气滞<br>2.血瘀<br>3.血热<br>4.胞宫寒<br>5.虚证<br>五、脾土在临证中的地位和作用——再探四时中的土<br>1.脾与心<br>2.脾与肺<br>3.脾与肝<br>4.脾与肾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注册云书房的手机号与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账号密码?立即注册  修改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