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熟读伤寒精研甲乙先生临床善用仲景经方,对其学说有较深入的研究。尤其对《伤寒论》之真谛领悟最精。他研究《伤寒论》的最大特点是深究善思,尊古而不泥。<br> 他认为,所谓“六病”即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厥阴病、少阴病。这六个病类,是外感热病在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病理反应。而《伤寒论》中的“证”是纲中之目。病中之证,如太阳病中的麻黄汤证、桂枝汤证,少阳病中的小柴胡汤证等即是。<br> 证又由许多症状组成,如头痛、发热、恶寒、项强、脉浮等。这些都是单独的症状。临床时,就是通过四诊对疾病的症状进行综合归纳,分析判断,从而确定疾病的病位(表里)、病性(寒热)、病势(虚实),病因和病机,即根据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阴阳气血等病理变化的结果,进而确定“证:的诊断。所以说“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病理变化的高度概括,它比“症”更能提示疾病的本质。<br> 《伤寒论》集症为证,随证至法,依法处方,见斯证用斯方,用斯方即遣斯药,理、法、方、药一线贯串,丝丝人扣,这是《伤寒论》辨证用药的主要特点。故在钻研《伤寒论》时,应该注意区别病、证、症的含义及其运用。<br> 中医治病,首别阴阳,阴病、阳病是一个整体性大证候系统。它是正邪斗争所产生的整体性病理反应的总纲,而《伤寒论》中所说“六病”属于阴阳两大病整体性证候系统的分支证候系统。“脉证”并治中的“证”,则是分支证候系统中的小证候系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