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润生,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系统乍物学研究中心和生物大分子日家匝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旧科学院院上。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HUG0)会员,国际数据库组织(CODATA),生物大分子专业组委员,国际纯粹及应用物理学会(IUPAP)生物信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曾任IUPAP生物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1992-1996);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秘书长、副理事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毕业后至令一直在生物物理所从事研究工作。1985-1987年获洪堡奖学金作为访问学者在德国纽伦堡大学从事生物大分子电子结构研究,此后在世界数所大学从事合作研究,1996年10月在日本获得“小谷正雄”奖。
20多年来在生物信息学领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共发表SCI收录学术论义120余篇,并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应邀做报告。
刘夙,1982年生于太原,2004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学院,2007年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现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科技文献和科技史。
展开
——邹承鲁
它们存在于你和我的躯体内;它们创造了我们,创造了我们的肉体和心灵;而保存它们正是我们存在的终极理由。今天,我们称它们为基因。
——理查德·道金斯
在所有自然学科中,恐怕要属生物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关系最密切了。人们对于基因的每一项新发现,最终都能够用到生产生活中来。
近几十年来,人们对基因的认识之深、之广,已远非一百年前可以相比。很多曾经被我们视为常识的东西,在今天都遭到新研究的质疑,甚至被彻底推翻。癌症是怎么引起的?智力会遗传吗?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是什么?人类从哪里起源?这些问题在今天的回答,已经和三四十年前大不相同了。
在越来越多基因知识的驱动下,一个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都被分子生物学深刻改变的人类社会,在今天已经初具雏形。
——摘自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