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中华国学知识全读本
0.00     定价 ¥ 29.80
上海丹诚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所 属 馆 :
    宝山区图书馆
  • ISBN:
    9787506478632
  • 作      者:
    曾爱仕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纺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华国学知识全读本》是一部了解中华国学语文的百科全书,一部提高人义素养的文化经典,一部开阔视野、充实知识、增加智慧的知识宝库。中国人不可不知的传统文化,读书人不可不读的国学经典。
    【成人宝库】增进文化积淀,提高文化素养,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不凡的文化品位与文化修养,塑造出独特的人格魅力。
    【学生帮手】丰富写作素材,增加文化内涵,冷静、理智、客观地看待问题。
展开
内容介绍
    国学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宝贵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人,不能忘记传统;作为读书人。不能不知国学。
    国学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千百年来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直接影响着国人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和行为等方面。
    国学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需要了解国学。然而,国学内容庞杂浩繁,即使穷尽毕生之力,也难通万一。如何从博大浩瀚的国学中找到入门的捷径?鉴于此,我们特请有关专家学者精心编辑了这本书。
    本书堪称一部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趣味百科全书。翻开此书,便走进了博大精深的国学长廊,让您在最短的时间内领悟国学的精髓,感受国学的神秘和智慧,掌握传统文化的脉搏,丰富自身的内涵,成为拥有中国优秀传统底蕴的文化达人。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一般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以学科分,可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可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等;以四部分类法分,可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中华国学知识全读本》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帮助读者完整地了解国学,一窥中国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内容翔实,既可做为增益知识的休闲读品,也可以成为家庭的珍藏读本。内在联系紧密,逻辑性强,脉络清晰,各章知识系统科学,方便读者学习和掌握。
展开
精彩书摘
    李贽何以称自己为“异端”李贽(公元1527年~公元1602年),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原名林载贽,中举后改姓李,又因避明穆宗朱载重讳而改名贽;号卓吾、笃吾,字宏甫,别号温陵居士。
    李贽为福建晋江人,出身一个回教徒的市民家族。李贽幼年丧母,随父读书,学业进步迅速。其性格倔犟,善于独立思考,不信回教,不受儒学传统观念束缚。
    12岁时,在李贽的作文中,就提出了_一些比较异类的看法,他反对孔子把种田人看成“小人”。26岁时,李贽中举,30岁至45岁为官,历任县教谕、国子监博士、礼部司务等职。
    为官期间。李贽曾与王守仁弟子王畿及泰州学派的罗汝芳相识,并师事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之子王襞。公开以“异端”自居,毕生以反对礼教、抨击道学为己任,言行上多有“狂诞不经”之处。他53岁时曾任云南姚安知府,因像和尚一样光头履职而被上官“勒令解任”,愤而去职。
    离职后的李贽寄居在湖北黄安(今红安县),同大官僚耿定向的二弟耿定理探究学问,并于“天窝书院”讲学论道,他“日引士人讲学,杂以妇女”,颇为引人注目。
    耿定理死后,耿定向屡次来信指责李贽,二人后来发展为公开的激烈论战。李贽只好移居黄安邻县的座城,过着半僧半俗的“流寓”生活,后来干脆把妻女送回原籍,自己在座城龙湖芝佛院落发,同友人周友山等知己在青灯古佛下讲学论道。
    李贽的《焚书》即是这时在座城刻行的。书中收入了几封与耿定向论战的书信。耿定向得知,一口咬定是李贽对他的“诽谤”,并以此为借口,指示其门徒烧毁了该院,并驱逐75岁高龄的李贽出境。
    随后李贽住在通州好友马经纶家,当地官员闻讯上疏万历皇帝,声称通州距京城仅40里,若李氏-旦进入都门,将惑乱人心,后果严重。万历帝亲拟圣旨,缉拿李氏,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下狱;不久,李贽在狱中自杀。
    在思想上,李贽对宋朝以来理学家吹捧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宣传不以为然。针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他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的观点。对尊孔言论和理学的批判,是对封建卫道士的有力鞭挞。
    此外,李贽也很同情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他公开为商人辩护,说“商贾亦何可鄙之有?”主张各从所好,各骋所长。李贽的这些主张,在客观上反映了当时新兴市民阶层自由发展的愿望和要求。当然,在封建统治思想占绝对优势的时代,它无疑像一把利剑刺到了封建思想的痛处,这亦是李贽之死的必然。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民俗·礼仪
伦理常识
“仁”,儒家学说的核心,
“义”,含义极广的一种道德范畴
“礼”,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观
“智”,儒家倡导的价值范畴
“信”,人与人交往的起码准则
“孝”,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
儒家为何重视“悌”
“一夫一妻多妾制”是怎样的一种形式
“忠”,儒家提倡的道德规范
“三纲领”说的是哪三者
“孔门三戒”是指哪“三戒”
“三不朽”是指哪三种人生
“三从四德”是指哪“三从”,哪“四德”
“五伦”指的是什么
何谓“五礼”
何谓古代婚姻的“六礼”
一般说的“五服”是指什么
“五祀”包括哪些内容
“七出”是指哪七种理由
“克己复礼”是什么意思
“礼义廉耻”,古代治国的四大纲纪
“寡欲”是说要减少人的欲望吗
“知耻”,儒家的修身主张
何谓儒家的“忠恕”之道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什么信条
“孔颜气象”是什么精神
“节烈”对古代妇女有哪些毒害
古人为何讲究“男女授受不亲”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是什么意思
古人如何“服丧”
古人“守制”的生活是怎样的
“夺情”现象是怎么回事
礼制民俗
什么是封禅?封禅包括哪些仪式
祭祀“社稷”有什么意义
什么是宗庙
古代礼器有哪些
古代宫室建筑要遵循什么格局
古代车马的礼仪有哪些
古代帝王为何普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宫廷朝会规则是怎样的
古代宫中实行怎样的后妃制
古代帝王“立子杀母”的由来
古人的避讳制度是怎样的
古代帝王为何祭孔
古人如何定“谥号”
帝王赐姓有哪些情况
帝王葬仪都有什么样的规格
“报生礼”有什么讲究
“三朝礼”有什么讲究
“满月礼”有什么讲究
“百日礼”有什么讲究
“周岁礼”有什么讲究
“冠礼”。古代男子成人的标志
“笄礼”,古代女子的成人礼
古人的生日与祝寿有哪些讲究
古人的饮酒习俗是怎样的
“磕头”的由来
“跪拜”礼是怎么出现的
“九拜”是说连续拜九次吗
“拱手”的姿势为何与带手枷的奴隶相似
“作揖”有哪些讲究
“长跪”有哪些讲究
古代男子见面怎样“唱喏”问候
“投刺”(投递名片)有什么讲究
古人对见面礼也有规定吗
古人的谦称因身份不同而有什么差别
古人的尊称又因身份不同有何差别
姓和氏最初是一回事吗
郡望和姓氏有什么关系
名、字和号有什么区别
“行辈”能看出一个人的长幼次序
古人如何确定座次位置
结发礼有什么讲究
“拜堂”的习俗有什么讲究
“盖头”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乘花轿”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会有“闹洞房”的习俗
新娘拜见舅姑(公婆)有什么讲究
古代的婆媳礼有何讲究
古人斋戒有哪些禁忌
古时丧葬习俗大概情形如何
古人棺椁制有什么规定
何谓“墓庐”
岁时节令
元旦是怎么定下来的
过年的由来及习俗
除夕的由来及习俗
元宵节的由来及习俗
中和节的起源
上巳节的由来
寒食节源于何时
清明节扫墓源于何时
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
七夕节有哪些习俗
中秋节的由来及习俗
重阳节有哪些习俗
腊八节为何要吃腊八粥
古代冬至都有哪些习俗
十二生肖是如何起源的
日、气、朔如何区分
……
第二章 哲学·思想
第三章 宗教·神话
第四章 政治·史制
第五章 军事·兵制
第七章 经济·贸易
第七章 教育·科举
第八章 文词·诗赋
第九章 史学·典籍
第十章 国粹·技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注册云书房的手机号与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账号密码?立即注册  修改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