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脐能够联系全身经脉,通过经脉之循行,直接影响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膜。若人体受外邪或内伤,使经脉气血运行不畅,影响了脏腑的阴阳平衡,使机体发生了病变,就可以选用相应的药物作用于脐部,通过经络传导,充分发挥药物功效,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使机体失调的状态趋于平衡,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在此过程中,经络起到了关键和独特的作用。经络穴位给药以中医经络理论为基础,通过人体体表穴位吸收药物,再通过经络的运行使相关的脏腑得到比一般注射、口服时浓度更高的药物,并在药物与经络效应的双重作用下起到调节脏腑功能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有观察表明,药物进入穴位后沿经络运行,并不扩散到经络以外的部位,而是沿着经脉到达相应的部位。另外,不同的药物也有不同的性味,刺激和渗入神阙穴后,这些药物就会有选择性地归属于不同的经脉,然后以经络为载体,较直接地把药物运送到相应区域和部位,使局部药物达到较高浓度,从而发挥药物和穴位的双重作用,起到平衡阴阳、调和脏腑、调理气血的功效。由此可知,穴位和经络作为载体通道有别于血管和血液,它具有将药物直接作用于相关脏腑的能力。由于进入体内的药物可以大部分直接到达病变部位,这一疗法避免了因大量用药进入人体而引起对人体潜在的蓄积损害,也避免了因长期服药而引起对胃肠道的刺激。
二、皮肤的吸收作用
现代医学对脐部用药经皮肤吸收的认识更为明确,认为药物经皮肤吸收。皮肤分表皮、真皮、皮下组织。表皮又可分为五层,其中最外层为角质层。近代对皮肤的生理变化研究表明,药物经皮吸收包括两个时相:①穿透相:药物通过皮肤表面结构角质和表皮,进入细胞外间质。②吸收相:药物分子通过皮肤微循环,从细胞外液迅速地弥散人血液循环,它能防止化学物质的穿透,角化细胞含有结构脂质及水溶性物质,能缓慢吸收水分,细胞间隙充满着板层结构样脂质,控制着水溶性物质的扩散。由此可见,水溶性与脂溶性药物可经被动弥散,穿透角质层逐渐被吸收。此外,皮肤附属器汗腺、毛囊、皮脂腺也是药物吸收的通道,尤其是对一些高分子物质的吸收。
由于不同体表部位的皮肤结构有一定的差异,从而对药物吸收程度也不一样。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处,表皮角质层最薄,药物最易穿透弥散,并且脐皮下无脂肪组织,皮肤和筋膜、腹膜直接相联,故渗透力强。由于药物经皮肤吸收量和皮肤厚度成反比,和皮肤扩散性成正比,故脐部皮肤和其他部位比较最有利于药物吸收。脐部皮肤除了一般皮肤所具有的微循环外,脐下腹膜还具有丰富的静脉网,浅部静脉网和腹壁浅静脉、胸腹壁静脉相吻合,深部静脉网与腹壁上、下静脉相连,腹下动脉分支也通过脐部,药物在脐穿透后,直接扩散到静脉网或腹下动脉分支而进人体循环。从血管分布及药物的首过效应看,口服药物及注射药物大多从肝脏代谢,首过清除多,分解也多;而敷脐疗法药物吸收后经过肝脏的量少,首过清除也少,分解也少,故用药剂量小,吸收快,疗效可靠。
三、药物的作用
中医治病用药无论是内服还是外用,都是通过药物的相应药理作用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脐的解剖特点极有利于药物离子的渗透、吸收和扩散,使脐成为药物进入体内的又一特殊通道。
脐疗用药多以气味俱厚者为宜。研究发现,辛味药物本身带有较高的蒸气压,在敷于脐上后,局部会形成一种难以蒸发扩散的密闭状态,加上体温或其他热源的辐射作用,可快速产生局部蒸气压,使药物浓度剧增,形成高浓度梯度,继而又产生较大的透皮压。同时,辛昧药物对局部产生的物理刺激,可使皮肤角质层含水量大增,膨胀成多孔状态,细胞膜通透性增强,细胞间隙增大,其穿透速度可增加4~5倍,皮温也可增加5℃左右。由于压力和刺激时间的继续加深,皮下血管和淋巴管扩张,循环加快,可使皮质类固醇透皮能力提高8~10倍,给一些较大的分子透人体内创造了条件。药物分子通过蒸气压、透皮压和浓度差造成分子扩散运动,透过脐部角质层,从细胞外液迅速弥散进入血循环和淋巴循环,很快布散到全身,渗透到各脏腑组织器官,产生整体药理效应和全身调节作用,直接针对病因病位发挥治疗作用。
四、神经的调节作用
研究表明,在辛辣温热、芳香发散的药物刺激下,皮肤会产生充血、发热、发痒等现象,可使组织细胞的动作电位的电信号转化为神经冲动,通过躯体一内脏反射作用,由感觉神经传至脊髓前根至自主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再传到脏器,改善和调整其功能活动。同时,这种生物效应能传到脊髓丘脑,上达大脑皮质,调节大脑内部功能平衡,抑制病理兴奋性,从而激发体内特定的生化物质组合在体内浓度的增加,使自身免疫功能代谢和修复功能得到增强。
可见,不断地刺激(包括药物刺激)脐部皮肤,会使脐部皮肤上的各种神经末梢进入活动状态,借以促进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作用和免疫功能,改善各组织器官功能活动,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总而言之,脐疗的治病机制在于上述作用的综合调节,其本质在于通过药物作用于脐部,加之脐部具有表皮角质层最薄,药物最易穿透弥散的特点,使药物作用于经络系统,通过经络系统的传导作用,调整人体五脏六腑、气血阴阳的平衡,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