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公的第一夫人是孟子。孟子死,又娶了声子,生了隐公。宋武公生了仲子。仲子出生来就有字在手掌上,说“为鲁夫人”。所以仲子嫁给我国,生了桓公,不久惠公就死了,于是隐公摄政以奉戴桓公。
元年春周历正月,《春秋》没有记载隐公即位,这是由于隐公仅仅是摄政。
三月,隐公和邾仪父在蔑地会见。——邾仪父就是邾子克。由于邾子没有正式受周室封册,因此《春秋》没有记载他的爵位;称他为“仪父”,是由于尊重他。隐公摄政而想要和邾国合好,所以举行了蔑地的盟会。
夏四月,费伯率领军队在郎地筑城。《春秋》没有记录,这是由于费伯并不是奉了隐公的命令。
起初,郑武公在申国取妻,名叫武姜,生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是脚先头后生出的,这使姜氏感到害怕,所以取名寤生,并因此讨厌他。姜氏喜欢共叔段,要立他为太子,屡次向武公请求,武公不同意。等到庄公即位,姜氏为共叔段请求制地作为封邑,庄公说:“制地是地势险要的地方,虢叔死在那里。其他地方唯命是从。”姜氏改而请求京城,让共叔段居住那里,称为京城太叔。
祭仲对庄公说:“凡属都邑,城墙的周长三百丈,就是国家的灾难。先王规定的制度:大的都邑,不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城不合规定,这不是合理的制度,君王会受不了的。”庄公说:“姜氏要它,又哪能逃避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怎么能满足?不如及早加以安排,不要让它到处蔓延。一经蔓延就难于对付了。蔓延的野草尚且不能除去,何况是您受宠的兄弟呢?”庄公说:“多行不义,必然自己受伤害。您暂时等着吧!”
不久太叔命令西部和北部边境同时听命于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面临这种两面听命的情况,君王准备怎么办?君王要把君位让给太叔,臣下就去事奉他;如果不给,那就请除掉他,不要让老百姓有其他想法。”庄公说:“用不着,他会自取其祸。”
太叔进而占用两属的地方作为自己的封邑,并发展到禀延。公子吕说:“可以下手了。势力雄厚,将会得到民心。”庄公说:“没有正义就不能团结人,势力强大,反而会分崩离析。”
太叔整治城郭,积聚粮食,修补装备武器,充实步兵车兵,企图袭击都城,姜氏则打算作为内应打开城门。庄公听到太叔起兵的日期,说:“可以‘了。”就命令公子吕派出二百辆战车攻打京城。京城的人反叛太叔。太叔逃到鄢地。庄公又赶到鄢地攻打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又逃到共国。
《春秋》说:“郑伯克段于鄢。”太叔不如兄弟,所以不说“弟”字;兄弟相争,好像两个国君,所以称之为“克”;把庄公称为“郑伯”是讥刺他有失教诲;事情的发展是庄公故意安排的,《春秋》这样记载就表达出了庄公的本心。不说“逃奔”,是由于史官下笔的为难之处。
于是庄公就把姜氏安置在城颖,发誓说:“不到黄泉不要相见了。”不久以后又后悔了。
颖考叔当时在颖谷做封人。知道这件事,就找机会献给庄公一些东西。庄公赏赐他吃饭。吃饭的时候,他把肉放在旁边不吃。庄公问他为什么,他说:“小人有母亲,小人的食物都已尝过,但没有吃过君王的肉汤,请求让我带回去给她。”庄公说:“你有母亲可送,咳!我却偏偏没有!”颖考叔说:“请问这是什么意思?”庄公就对他说明缘故,并且告诉他自己的后悔。颖考叔回答说:“君王有什么可担心的?如果掘地见到泉水,在暗道中相见,那有谁说不对?”庄公听从了颖考叔的话。庄公进人隧道,赋诗说:“身在大隧中,乐如水乳融。”姜氏离开隧道,做诗说:“身出大隧外,忽觉心神快。”于是作为母子像以前一样。
君子说:“颖考叔的确纯孝了。爱他的母亲,扩大而及于庄公。《诗》说,‘孝子的孝心没有止境,永远可以赐给你的同类’,说的就是这样的情况吧!”
秋七月,周天子派遣宰嗄来参加惠公和仲子的丧仪。惠公死去多时,这是晚了,而仲子还没有死,所以《春秋》直书宰匾的名字。
天子死后历七个月下葬,诸侯都参加葬礼;诸侯历五个月下葬,联合的诸侯参加葬礼;大夫历三个月下葬,官位相同的参加葬礼;士一个月以后下葬,姻亲参加葬礼。向死者陪送礼物没有赶上下葬,向生者吊丧没有赶上葬后的安神礼,人没有死而先赠送有关丧事的东西,这都不合乎礼。
八月,纪国人征伐夷国。夷国没有前来报告,所以《春秋》没有加以记载。
出现蜚盘虫。没有成灾,《春秋》也没有加以记载。
惠公的晚年,在黄地击败了宋国。隐公即位,要求和宋人言和。九月,和宋人在宿国结盟,两国开始通好。
冬十月十四日,改葬惠公。隐公未能以丧主的身份到场哭泣,所以《春秋》没有加以记载。
惠公死的时候,恰恰遇上对宋国有军事行动,太子又年幼,葬礼不充分,所以改葬。
卫侯来参加葬礼,没有见到隐公,《春秋》也没有加以记录。
郑国共叔段叛乱,公孙滑逃到卫国。卫国人为他攻打郑国,夺取廪延。郑国人率领周天子的军队、虢国的军队攻打卫国南部边疆。郑国又请求邾国出兵,邾子派人私下和公子豫商量。公子豫请求出兵,隐公不愿,他就自己走了,和邾国、郑国在翼地会盟,《春秋》没有加以记载,因为不是因为隐公的命令。
新建南门,《春秋》不加记载,也因为不是出于隐公的命令。
十二月,祭伯来,并不是奉周天子的命令。
众父死,隐公未能参加小敛,所以《春秋》没有记载死亡的日子。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