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永乐端只十五日,为了彰显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同时也为了满足统治者对异域奇珍异宝等特产的需求,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航海,访问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外交、航海壮举,这次航海的规模之大,历时之长,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都是空前的。
郑和下西洋向世界传播了先进的中国文化。当时东南亚、南亚、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非常向往中华文明,郑和下西洋肩负了“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仪。变其夷习”的使命。郑和出色地将中华文明中的中华礼仪和儒家思想、历法和度量衡制度、农业技术、制造技术、雕刻技术、航海技术等远播海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恢弘的篇章。这次航海之旅是一次名副其实的和平之旅,这是中华民族向世界传递和平讯息的一次壮举。
郑和以先于其他航海运动一个世纪的步伐,领跑着世界的航海运动。在郑和之后的世界征帆风樯中,鲜有可以称为和平之旅的,但我们可以有理由说郑和的船队是名副其实的“和平之帆”。大明王朝这个泱泱大国表现的是博大的胸襟和大国风范,秉承着以和为贵、协调多边关系、树立大国权威的理念,与当时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各种宗教和平共处。明朝以儒家的教义影响四邻,以自身强大的力量维护海上安全,可以说大明王朝的这些做法促进了当时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拂去六百年的历史烟云,我们不禁感慨于郑和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航海家、外交家对中国的外交事业、航海事业所做的极为显著的贡献。郑和一生七次下西洋,开创了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新纪元,他的一生可以用丰功伟绩来形容。郑和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和他本人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
(一)郑和的成长
郑和的六世先祖叫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他是元初来自中亚的色目贵族,是布哈拉国王穆罕默德的后裔,曾被追封为咸阳王。郑和的曾祖父拜颜在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的时候任中书平章,他的父亲马哈只(原名米里金)被封为滇阳侯。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宝,云南昆阳州(今昆明市晋宁县)人,约于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郑和信仰伊斯兰教,在年幼时开始学习伊斯兰教义和教规。幼时开始,郑和就对伊斯兰文化有着非常深的好奇心。郑和的父亲和祖父曾经都去过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郑和从父辈的言谈中了解了很多异域的奇闻异事,年少又充满好奇心的郑和此时的心里充满了对异域及海外世界的向往。这些都为他以后的航海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郑和的成长深受父亲和祖父的影响,因为他们都是刚正不阿、才华横溢、乐善好施的人,这些都在郑和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郑和的一生功勋显著,但也遭受过磨难。在明朝结束了统一云南的战争之后,郑和到了南京,受阉做了宦官,之后又到北平的燕王府中服役。郑和自幼勤奋好学,到了燕王府之后,他更是依靠聪朗才智、勤劳谨慎的品行赢得了燕王的毹,在朱棣府中做了一名贴身侍卫,郑和的才华在此时也开始显现出来。众所周知的四年“靖难之役”,郑和建立了许多战功,他跟随朱棣出生人死,立下了汗马功劳。在“靖难之役”之后,明成祖朱棣登上了皇位,郑和作为重要功臣之·,得到了和许多文武功臣同样的提升,明成祖升任他为内官监太监,又赐予他“郑”姓和“郑和”这个名字。
(二)成就事业的基础
郑和能有这样显著的成就,并不是偶然的。一方面与他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好学的精神息息相关。他为人聪明、正直,可以成为燕王的亲信,而且他的才智也可以帮助他同燕王商议国家大事。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可以学习到燕王的政治、军事方面的谋略。另一方面,他作为当时燕王的贴身侍卫,可以接触到一些皇亲国戚和朝廷重臣,同这些人在一起,他可以学到许多东西。郑和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锻炼提高了自身多方面的素质,开阔了自己的视野。
这些因素都是促使朱棣选择郑和作为下西洋的最佳人选的原因。郑和也是不辱使命,多次出色地完成了明成祖派给他的远洋航行任务,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三)非凡的个人才能
郑和不仅在航海方面显示出过人的才华,而且还在外交、军事等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表现出卓越的智慧。他具有钻研精神,不断地探索知识;他拥有过人的才智,能够独到地分析问题。
……
展开